我记得我学的第一首古诗,就是王维的那首: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很小的时候,记忆中还没有妹妹(我比妹妹大两岁),要年过了,爸爸置办年货。外面在下雪。爸爸进门来的时候,厚厚的军用棉帽的前檐上挂着哈气凝成的霜,衬得上面深棕色的羊毛颜色更加黝深。当然也衬得爸爸的更加面如冠玉,俊美非常。
爸爸除了买回来大前门香烟、猴王茶叶、糖果、菜、肉等,还买回来了那种两幅两开的四条屏年画。年画上是分别山水和写意花鸟。
山水画上有小桥流水,有流泉飞瀑。写意花鸟画四条屏分布的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寥寥数笔,花儿鲜艳美丽,仿佛香气四溢,鸟儿生动似乎呼之欲出,耳畔似有鸟儿婉转啁啾之声萦绕不绝。
看着墙上挂好的画,小小胖胖粉团子一样的小娃娃,兴奋得直拍手。
妈妈整理着爸爸买回来的东西,爸爸则一手抱起我,一手指着画,“山、水、小桥、鸟、花”,爸爸一遍遍地教,臂弯里的娃娃一遍遍跟着当小鹦鹉。
然后爸爸就给我念起了“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年幼的我爱死了这诗的韵律和节奏,不甚清晰地跟着爸爸一句句念诵,学着读诗特有的抑扬顿挫。
爸爸、妈妈看出了我对古诗的喜爱,开始教我读诗读词。在诗词的国度里,我浸润着诗词之美,随着诗人的文字,看“苍茫云海间,明月出天山”,踏遍贺兰山缺......体会着诗词作者的喜怒哀乐,心情随着作者起起落落。
在诗词的天地里畅游,你会深深地体会到中国的诗词独特的美感。中国的诗词,是诗中有画,诗画涓涓流淌着琴瑟之声,那是诗词特有的音韵之美。中国诗词是诗音画的美学集合。
渐渐长大,对诗词的每一次诵读都有不同的体验,对其作者除了感佩,增加了了解,更增加了几份亲近,仿佛是师长,也仿佛佛是兄长,他们在千年前的时空,或峨冠博带,或射骑胡服,或临川长嗟,或把酒邀月,或驿路折梅,或倚剑问天……人们从他们的诗句里,了解了他们爱人敬天、悲天悯人、爱国济世、纵情山水的情怀。
可是,我越读他们的作品,就越感觉离他们的内心世界更近了一点。透过他们的旷达和婉约,心疼他们的大俗大雅的诗句后面,那些他们身心和灵魂历经反复自我拷问的大悲大痛。
他们每个看似儒雅文秀的身体里都咆哮着自由不羁的灵魂。
读诗,就是在与诗人交谈;品诗,就是在与诗人的灵魂对话。这种欣欣然,心有戚戚的感觉,让我感觉品读他们的作品,再根据自己所悟所得,所思所想,作诗词以酬唱,就彷佛穿越了千年的时空,与作者彼此忘年,进行一场心灵与灵魂的交流。
幸甚至哉,歌以咏之,结集在此,是谓“跨越千年的酬唱”。这场高山流水的奏鸣,演绎的正是“相知天涯近,魂与不知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