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命之初,我们身上的很多特质的塑造来自于外界。而受害者的认知角度是可以传承的。如果我们站在一个受害者的角度,我们就会认为自己天生就是要被戳的,外界单一、片面的认知判断,让我们无法向外做客观的分析判断,而是把剑指向自己,永远的盯着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可悲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个最具有存在意义的特质没有被发现,被珍视。反而去追求永远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的完美。因为我们本就不可能拥有所有的特质。特质本身就是互不相容的,所以穷其一生所追求的所谓的完美,本身就是一个无法实现的错误。因为如果有可能实现,你就没有了独特性和存在的意义。
而受害者本身对于外界的评价不认可,但却无力反驳,只有通过开启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委屈,埋怨,借口通通激活。想要被外界无限的理解,被无限的关注,被给予无限爱和包容。
因为这个想法在客观现实的无法实现和满足,则会变得更加贪婪,自私,刻薄和封闭。觉得无人可以理解自己,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悲惨的人,受害模式愈演愈烈。
两种结果,一种是沉浸在受害者模式当中,无法自拔,总是勾引外界别人的拯救和保护,当别人达到对待极限时,则会产生一种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深刻感受。还有可能像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心甘情愿地领受了别人的伤害,又去伤害比他更弱小的人,既是受虐者,又是施虐者,肆无忌惮,乐此不疲。对待这样一种模式的一个改变的小方法是,肯定他一次次的小进步。
另外一种结果是,痛苦达到个人的阙值,突破,选择不断的自省和自我成长。当然,这是少有人走的路。
受邱老师启发,本人认为,我们的《国歌》就是达到阙值后,受害者的觉醒。因为从歌词中可以听到受害的疼痛和决定改变。“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对自己这部分的突破,使我对于我身边家人的受害者部分,更多的释然和理解了。更可以有意识的在现实环境中练习,全心全意的做一个建设者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