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柏拉图对“真实”的定义
柏拉图在《斐多》里借苏格拉底的对话阐述何为“真实”:
“至真、至美等抽象的实体称作‘真正的本质’……绝对的相等、绝对的美、一切绝对的实体、真正的本质,能有任何变化吗?绝对的本质都是单一的,独立的,所以都始终如一,不容改变……”
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几个关键词:绝对的、不变的、单一的。
二、如何到达这种“真实”?
(1)心灵要超越感官感觉境界,回向本体界。 柏拉图《斐多》:
“尽量离弃感觉,凝静自守,一心依靠自己,只相信自己抽象思索里的那个抽象的实体;其他一切感觉到的形形色色都不真实,因为种种色相都是看得见的,都是由感觉得到的;至于看不见而由理智去领会的呢,唯有灵魂自己能看见。”
(2)心灵进入恒常不变的境界。柏拉图《斐多》:
“可是,灵魂独自思考的时候,就进入纯洁、永恒、不变的境界。这是和它相亲相近的境界。它不受纠缠而自己做主的时候,就经常停留在这里了。它不再迷迷惘惘地乱跑,它安定不变了,和不变的交融在一起,自己也不变了。灵魂的这种状态就叫智慧。”
三、回归”真实本体“,便能体会到神圣的”美“。
(1)柏拉图《会饮篇》详细论述,只有回归“真实本体”,才能体会到“美”:
“请想一想,如果一个人有运气看到那美本身,那如其本然,精纯不杂的美,不是凡人皮肉色泽之类凡俗的美,而是那神圣的纯然一体的美,你想这样一个人的心情会想什么样呢?朝这境界看,以适当的方法凝视它,和它契合无间,浑然一体,你想,这对于一个凡人是一种可怜的生活么?只有循这条路径,一个人才能通过可由视觉见到的东西窥见美本身,所产生的不是幻相而是真实本体,因为他所接触的不是幻相而是真实本体,你没有想到这个道理吗?只有这样生育真实功德的人才能邀神地宠爱,如果凡人能不朽,也只有像有他这样才可以不朽。”
(2)柏拉图《会饮篇》强调“美”的体验胜过世间一切:
“亲爱的苏格拉底,这种美本身的观照是一个人最值得过的生活境界,比其他一切都强。如果你将来有一天看到了这种境界,你就会知道比起它来,你们的黄金,华装艳服,娇童和美少年——这一切使你喝许多人心醉迷眼,不惜废寝忘餐,以求常看着而且常守着的心爱物——都卑卑不足道。”
四、到达“美”的具体过程
(1)柏拉图《会饮篇》从谈论爱情引申到到达“美”的过程:
“一个人如果随着向导,学习爱情的深密教义,顺着正确次序,逐一观照个别的美的事物,直到对爱情学问登峰造极了,他就会突然看见一种美妙无比的美。他的以往一切辛苦探求都是为着这个最终目的。这种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
(2)柏拉图《会饮篇》论述到达“美”的过程:
“……先从人世间个别的美的事物开始,逐渐提升到最高境界的美,好像升梯,逐步上进,从一个美形体到两个美形体,从两个美形体到全体的美形体;再从美的形体到美的行为制度,从美的行为制度到美的学问知识,最后再从各种美的学问知识一直到只以美本身为对象的那种学问,彻悟美的本体。”
五,文艺作品要探讨“真理”
文艺作品,包括诗、小说、照片、电影,音乐,柏拉图认为文艺作品都应该探讨真理,这样的作品才有意义价值,才能流传久远。
柏拉图在《理想国》里点名批评古代诗人荷马,理由是他将天神与英雄人物描绘得乌七八糟,甚至有堕落不堪,这样会带坏年轻人。
不过呢,如果柏拉图活在现代社会,呼吸着浑浊的现代文明气息,他一定会感到窒息。
六,柏拉图“真实”思想与同时期其他国家文化的对比
(1)柏拉图的“真实”思想有点像同一时期中国道家的“天人合一”论、“与道合一”论,这个只能说不谋而合。例如《庄子 大宗师》里面描述颜回的坐忘:
“堕姿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
这与柏拉图描述的“美”的实践过程就很像。
(2)柏拉图的“真实”、”美“的实践思想有点像印度婆罗门教的“梵我合一”论,这一点只要对照《奥义书》就会一目了然。然而柏拉图的思想里面的宗教成分比较少,理性成分比较多,而婆罗门教的宗教色彩比较浓厚。
婆罗门教瑜伽派的禅定方法节选:
“……6,执持是在修行时心注一处,即把心贯注在任选的某物之上,使之凝定而不散乱。7,静虑是上述执持状态的进一步发展,即心持续集中于禅定对象上。8,等持即三昧(Sam adhi),是修持的最高阶段。这时,仅静虑的对象发出光辉,心与禅定对象冥合为一,主观意识犹如完全不存在。……”(《瑜伽经》)
柏拉图思想与佛教思想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对比与研究。
总之,古希腊的文化与古印度的文化,很早就有了交流,这其中跟战争、贸易有很大关系。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亚历山大东征,一直打到印度:亚历山大东征是指公元前334~公元前32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对东方波斯等国进行的侵略战争。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国征服希腊各邦。前334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率军进攻波斯,开始了亚历山大东征。历时十年,经过伊苏斯之战、高加米拉战役、吉达斯普河战役,亚历山大征服了波斯、埃及、小亚细亚、两河流域、印度西北部地区。这次战争也打开了希腊与东方国家之间的贸易与文化交流。印度的健陀罗佛教造像艺术,便是在这时候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
另外,传说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就有为了去印度学习而参加远征军的经历,具体如何不得而知。
七,新柏拉图主义的代表“普罗提诺”对柏拉图思想的传承
普罗提诺是古希腊最后的哲学大师,也是新柏拉图主义的代表,是柏拉图思想的一位继承人。普罗提诺也有求学印度未果的经历,具体情况有待研究。但是普罗提诺的思想更加像印度的《奥义书》里面的思想,据推测,其三位一体的思想也是来自于《奥义书》的影响。普罗提诺终身未婚、不吃肉、天天修习静虑(类似于禅定),并在一生中有过几次进入”真实“境界的体会。
苏格拉底没有留下著作;柏拉图为老师苏格拉底写下了对话录,记载苏格拉底的对话;普罗提诺有比较详细的理论论述作品《九章》传世。
参考文献:
[古希腊]柏拉图著.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杨绛 译.《柏拉图对话录之一 <斐多>》.三联书店.2011年3月北京第1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