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闫晓雨
五一假期,我哪儿都没有去。
朋友喊我去他新开的公司聊一些内容方面的事情,不远,就在高碑店,距离我家不过15分钟的路程。去之前,我打包了一瓶白葡萄酒作为礼物庆祝他正式踏入创业大军。
说起我这个朋友真的是很聪明,特别擅长整合资源,我们最初是同行的一个姐姐介绍,当时他在业内一家名声还不错的媒体做商务渠道,自己外面还运营着一个视频团队。
他身上优点挺多的,热情,上进,反应快,赚钱的事情永远想着分给身边人一杯羹,我们熟起来以后,每次吃饭都能聊出些有意义的东西。
他去创业,我一点儿都不奇怪,有些人就是这样的,天生适合做领跑员。
回想这几年国内互联网公司的创业发展史,「摸着石头过河」这种状态其实都算沾了几分运气,有多少人,连石头都摸不到就得蹚水过河。
我很欣赏我这个朋友,最大的原因是他是个“在功利面前仍葆有对于人情的天真感”,某些商业逻辑可以套用,但一个人的特质无法复制。后来我知道他为什么总能有那么好的资源,稳定合作的客户关系,因为他足够真诚,从不耍小聪明,能够做到在利益面前与人坦然敞亮的相处,这点很难得。
从不玩虚的,他现在团队里的后期剪辑都是高薪聘请过来的,但凡有加班的项目,都会按照成品质量算作绩效提成。
他开玩笑和我说,他现在每个月员工支出成本几十万,算下来赚到自己手里的钱可能都没有之前上班多。
“但更重要的还是做事情吧,一个人找到自己的职业和创造出自己的事业,这个成就感,还是有递进的。”
他找我聊,主要是因为他现在的公司偏向于视频制作,在原创内容上还没有什么方向。当然,一顿饭的时间不会传奇到立马确定清晰的目标,工作本身是个探索的过程,如果有人告诉你“这个事儿百分百能成”,才是危险的信号。
那天结束之前,他问我,“你觉得我做什么样的内容合适?”
其实,这个问题没那么复杂。
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写出什么样的内容,做出什么样的产品,加入或创建什么样的公司。本质上,我们要做的还是先了解自我。
不是工作需要我们,而是我们需要工作
通常我们经常有个误区,总觉得,有一份PPT等着我去完成;有一个会议等着我参加;有一大堆需要碰运气的客户等着我谈,可能话不投机,也可能相见恨晚。
总之,我们在工作中的使命感似乎总是充满了虚无和不确定性。
每天早上醒来,“去上班”是一种惯性,而非自觉性,很多人都感觉自己是被动的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做不到欣欣然,客观的看待价值交换这件事。
我们常常在面对工作时,会在潜意识里产生趾高气昂的优越感,却忽略了,本质上,不是工作需要我们,而是我们需要工作。
“你没有那么不可替代”是生活的真相。
你不去做的事情,总有人可以去完成;
你抱怨所拥有的一切,或许是别人拼尽全力想要靠近的。
我经常可以收到一些读者的私信问,觉得生活特别没有安全感,怎么办?很简单,去做事情就好了。
那些能够在工作中找到意义的人,并不是从事了什么了不起的职业,他们并不特殊,并不符号化,只是每个人判断工作的价值尺度不同。同样是阴雨天,你可能会因为粘稠的皮肤、溅到西装上的泥泞而轻易扫兴,但从园丁的眼光长远来看,这是自然规律,亦是万物茁壮的铺垫。
工作,是最低成本的灵魂旅行
最陌生的人其实是自己。
我们所了解到的自己,永远是镜子里的自己,别人口中的自己,是那些活跃在社交网络或隐匿在中国式关系里的社会角色——终其一生,我们都在与自我同行,却无法触碰完整的自我。
我很感谢工作,是它安抚了我无数个躁动的分身,使得它们在某个特定时刻,愿意和平共处。
想起几年前采访过的一位艺人,算是年少成名,前些年因为家庭纠纷产生的负面新闻导致他事业上陷入瓶劲期,后来因为一部网剧,重新杀入大众视线。
关于他的许多故事被重新挖出来,大众才意识到,原来他从来没有消失在这个行业,只是因为不够红,出演的都是小制作。
当时他聊起演戏,谈到一个观点,是说工作带给他的意义在于为他单独搭建出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区别于现实的,每出演一个角色,经历一段人生,都仿佛借工作的光去灵魂旅行了一次。
当然,演员这个职业有它的特殊体验性。
但工作层面是有共通点的,不论从事什么行业,我们总要去推进一些事情,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旅行呀。
工作中所经历的情绪跌宕亦如四季风景。春时播种,秋日收成,辛苦劳作得来的一切可能要大半上交地主,但留在自己手里的那部分也足够过冬。这是大部分职业人的现状。
生而为人,诸多不便。
我们没有办法去尝试遍所有向往的人生,但可以选择一种相对舒服的工作模式,轻装上阵,沉浸其中,把所经历的都当作一场旅行,就惬意多了。
如果你喜欢就all in,如果觉得哪里不适,随时可以换一条观光路线。
不要有心理负担,轻松点。
没有人真的热爱工作,但我们都爱工作状态中的自己
说了这么多,我并不是在夸张渲染工作本身的美好性。
经济独立、自我价值、找到一个生活的支点,这些听起来是不错,但谁都知道,大多数情况下工作给我们带来的可能是躁虑不安或一连串琐碎而不得不解决的小麻烦。
换句话说,其实没有人真的热爱工作。
那些享受其中的人,更多是热爱工作状态中所折射出的自己。
徜徉在工作状态中的我,看起来是那么努力,那么闪闪发光,那么正常,在庞大的社会体系中因为工作而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既满足了生存的基本需求,又解决了“我是谁”这道终极哲学题。
想想,的确是大多数人的必经之路。
这不是什么坏事。
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助力我们更好完善自己的性格缺陷。
前段时间我听说一个词,叫“工作CD”,意为在工作之前所需要大量蓄力冷却时间。
词中所嵌“CD”,是游戏术语“cold down”缩写,有人把它生动描述为「打起精神来3分钟就能干完的事」。可为了打起精神而做的准备,甚至超多3小时,是现代人拖延症和兴趣匮乏症的综合效应。
我自己身上也有这个毛病。
经常在咖啡馆坐整个下午,刷一会儿微博,吃一会儿东西,最终留给干活的时间都不足零头。但若是可以克服、跨越工作CD这个坎儿,接下来就可以在工作中收获极大的幸福感。
每超出预期完成一件事情,就好像重新认识自己一次。
这大概是工作带给我最大的意义。
某种程度上来说工作带给现代人的治愈力,比爱情还要充足。
后者让你爱上别人眼中的自己,带来火花乍现的曼妙,前者则让你真正成为自己,循序渐进的,不露痕迹的享受喜悦本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