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人,差距怎么那么大呢?
读书这件事,很有意思。关于中国人均读书量的统计差异很大。最少的竟然只有0.7本,个人认为过于夸张了。而官方给出的数据有的是不到5本,有的是不到8本。
你喜欢读书吗?
一年读几本书?
读得什么书?
如果不是真正爱书的人,恐怕一时半会很难完整的回答这些问题。
生活中遇到过很多人说自己不爱看书,然而我们也经常看到那些宣称自己一年读了50本,100本,1000本书的达人们。同样是读书这件事,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呢?
也许你会说来自家庭熏陶,来自社会大背景发展,来自个人的觉悟。而这两天,我看到一个新的理论。
很多人提及读书,会说:
- 我知道读书很重要,就是不想读;
- 忙,累,没有时间读;
- 没有合适的环境;
- 书本太厚,字太多;
- 不知道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书;
- 不知道读书有什么用,能赚钱当饭吃?
- 读了,读不懂,字都认识,就不知道什么意思?
- 读完,记不住,
- 读不进去,总走神,要么一看就困。
这些问题有没有很熟悉?我一年读书大概12-15本左右,超过了人均读书量,却没有夸张到“牛人”级别。可以说,我算是爱看书的人了,但是我也经常会遇到上面这些问题。
譬如,一些专业书,若不是因为考试、查资料,打死我也不想翻开它。还有一些畅销书,读上去不亚于看专业书的难度,一页没看完就打瞌睡了。
有此可见,读书这件事,也许并不是我们想象的,是个人的问题,它可能来自于你的大脑!
在大脑神经科学领域,大脑分三个层次:
1、原始脑,有称爬虫脑。是在爬行动物时期发育出来的大脑。想象那些爬行动物,遇到困难危险要么就断尾逃跑,要么就伪装隐藏,要么就不动装死。
2、哺乳动物脑,在爬虫脑基础上慢慢发育成的。哺乳动物,我们可以想象那些凶猛的野兽,遇到危险他们会示威反击,会怒吼咆哮。
3、皮质脑,人类几万年进化中出现的新的大脑皮层。想象那些伟大的科学家,牛顿、爱迪生、诺贝尔、爱因斯坦、霍金等等,也可以是乔布斯。他们遇到困难危险,想着如何去解决问题,达到目的。
当我们拿起一本书,不管是不是名著、专业书还是畅销书,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不想看,看了看不进去心烦?这些都是爬虫脑和哺乳动物脑在作祟,让你感到不安、痛苦。它们觉得这些没有用,处于敌对排斥位置。即使你勉强自己去翻阅、速度,但你也无法理解掌握,因为你的“皮质脑”根本接收不到阅读信息,爬虫脑与哺乳脑已经把它隔绝开了。
所以说读书这件事,是由你的大脑决定的。它决定了你的阅读习惯及喜好。但是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想要读书,就要找到大脑的密道,顺势为之。
如果这本书读着痛苦不堪,像坐针尖一样烦躁,那就索性放弃,或者找与其对应,但更简单易懂的入手。譬如,我想研究一下营养学,但是正规人卫出版的教材看着太痛苦了,看得想吐,那索性就不要读了,要么就换一本科普级别的给大众普及的书入手。
如果这本书看着没意思,枯燥无味,一看就想睡觉,那就换个插图版,或者听拆书音频等等。譬如红楼梦看不进去,那可以去看连环画版,插图版,或者去听蒋勋细说红楼等等。
总之,想要去读书,一定要找到兴趣点,让你的原始脑兴奋起来,然后一层层传递到最终的皮质脑。
那么什么样的书能吸引我们的原始脑呢?
简洁、有层次、有图像、适当奖励
前三点好理解,想象进入书店,不考虑畅销书、作者名气等等,哪些容易吸引你?有机会亲自去验证一下?
最后适当奖励,指的不是肤浅的物质奖励,更多的是来自身边人对你的肯定与认可,特别是你心里在乎的人。
说了这么多读书与大脑的关系,以后再涉及读书的问题,一定要好好想想,你的脑袋到底被谁控制了?
爬虫脑?哺乳动物脑?还是人类的皮质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