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西贝玦
在清末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这样一位格格,她性情温婉,气质优雅,拥有着绝美的容貌,一生极爱溥仪,为了证明自己的爱,甚至做出了到医院做处女证明的荒唐事……
我记住了这个对待爱情极为笨拙的女孩,立童记。从她身上看到了自己年少时对待感情横冲直撞的影子。同时也是那段时间,明白了亦舒的那句话“当一个男人不爱一个女人的时候,她哭闹是错,静默也是错,活着呼吸是错,死了都是错。”
世间女子皆值得被爱。所以很大程度上,那个时候我是心疼立童记的,尽管她出身尊贵,她是格格,她身形姣好,容貌秀丽,皮肤湛白,眉目清秀漂亮……她有着这世间女孩求而不得的太多好,但这并不影响溥仪不爱她,并不影响溥仪对她的讨厌。
立童记真实照片最近一段时间看了《金枝》,再见到立童记,仿佛故友重逢,匆匆翻到最后部分将她读完,再回过头来慢慢翻阅,我思琢着,反刍到了安妮宝贝的《七月与安生》中,七月的母亲对她说的话,“女孩子无论走哪条路都是辛苦的,人生折腾点,未必不幸福,只是很辛苦。”我笑了,即便时代在变,但命运对于人间悲苦这出戏可谓是百看不厌。
即便你出生朱门阔院,即便你珍宝加持,内心该在人世间承受的苦抑一分不减,而即便你一生荣宠无限,为人珍视和深爱,后面却还跟着情深不寿,红颜命薄。她们中的一部分确实活出了女性的极致,巾帼不让须眉,却一生也未能够见过爱情……
《金枝》这本书的作者是东北客居江南的女子苏小旗所作,而《金枝》这本书,是一个女人对另一些女人设身处地的理解与感同,一份穿时间隔阂而来的女性对女性的爱怜与珍视。“金枝”是封建社会里一个为人们充满无限遐想的群体。她们是历史书上的惊鸿一瞥,如今的电影电视剧不厌其烦地将她们搬上荧屏,兴许也未能演绎出她们聪慧与美丽背后的千分之一,也未能看见他们端持庄丽背后的隐忍与无奈,但无论性情如何,命途如何,她们仍旧是世间女子当中极致的一群,她们,都值得被珍爱。
红颜薄命:海兰珠与董鄂妃、珍妃
她们都得到了帝王的无尽宠爱,前两者还真正收获到了这冷漠皇宫当中最珍贵的帝王的爱情,却终究红颜薄命,瑶池早返。海兰珠逝世时三十三岁,而董鄂妃去世时也仅才二十二岁。而受尽光绪百般宠爱的珍妃也在二十五岁的年纪上被慈禧狠心惨害投井而死……
见过海兰珠的皇太极便不会再对别人深情以待了。尽管他在遇见她时早已意识到,这不过是皇后哲哲设下的一个圈套而已,为了让她博尔济吉特家族的女人在大清的后宫拥有稳固的地位。但这并不妨碍皇太极深情地爱上她,心甘情愿为她交付自己的一切。
多年后的顺治在第一次看见董鄂妃时,也是和父亲皇太极同样的景象。海兰珠身材丰润袅娜,肌肤如脂如玉;董鄂妃出落得明慧温婉,琴棋书画无一不精;海兰珠面容姣好,眼神温柔动人,妩媚艳丽,又有小女人的精致;董鄂妃聪慧的天资,极高的悟性,满腹的学识让她有一种独特风韵和娴静通透的气质。
她们一样地貌美如花,一样地明事理,识大体,一样地不恃宠而骄,她把皇太极看做她的丈夫,像妻子一样用心感受他的喜怒哀乐;她深深懂得顺治的性情,始终低调谦虚而善解人意;她们生下的孩子都早年夭折,同样在丧子之痛中早早地离开了人世……
同样容貌俏丽明艳,性格伶俐活泼的珍妃,受到了光绪的频频好感,日久生情的喜欢,被光绪视为红颜与知己,却招惹来了慈禧的厌恶,冷宫中的荒凉萧瑟还不够,竟草草地就葬身在了这深宫大院之中,命薄如此。
而海兰珠和董鄂妃在临终前都有着一生心系的帝王之爱的不舍和心疼,而珍妃落井前的那句“皇上,珍儿只能来世再报!”不知光绪能否真的听见……
《独步天下》海兰珠孟古青、隆裕:徒有其位,一个活出自我,一个一生唯诺
一面是对董鄂妃纯真的爱恋,一面是对孟古青“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厌弃,他是深情的顺治帝;一面是对珍妃万般喜爱,一面对既是表姐,又是妻子的隆裕无视与鄙视,他是光绪皇帝。同在皇后之位上被冷清对待,寂寂而终的两名女子,只是因为不被爱。
于草原上出身的她,天性里便拥有着自由不屈的性格,加上血脉里流淌的高贵血液,和令人无法企及的美貌,她本就有一切骄傲过活的资本。因着同样的家族使命走进大清的国门,成为大清的皇后,她却没有想要将自己张扬的个性收敛半分,这个极尽姿态要活出自我不肯屈服的女子,不仅不被人爱,反而被大清的皇权一次次从自己的身上碾压过去。
而反过来想,即便孟古青这一生都不被爱情所垂怜,但她终究是在这世间骄傲地活出了自己,她的出身、她的成长并没有让她学着要去为什么名为皇权,什么名为爱情的东西相妥协,即便不被珍视,她却仍旧高傲地爱着自己,她深深地知道这一切的结局并不是因为自己不够好,而是自己不被爱。
而虽然出身皇亲国戚的隆裕,却长相丑陋,弯腰驼背,本就依着姑姑慈禧太后的意嫁给表弟光绪,在大婚典礼太和门起火时,想必自己的命运早已预料到了二三分的不幸。
在皇宫当中的日子,她不是没有期盼过与表弟真正以夫妻相待,却终不可得,想着寻求姑姑的帮助,这样的行为却更加重了光绪对她的厌弃,就连周围的宫女太监都看她不起,仅是因为她性格懦弱,无甚威严可言。而她唯一欢乐的时光却是珍妃不在身边,光绪与她相处的一年不到的时日。
光绪的离开已经让她足够悲伤,而大清江山的结束却也要由她亲自来终结,晚年的她愈是凄苦不堪。人们仅仅是看到了世间明媚的爱情,却往往想不起去提及历史上还有隆裕的存在……作者说她是一个无福气的人,却也终究恰当不过。
《孝庄秘史》孟古青荣寿公主与慈安:一个入世的智者,一个不问世事的明白人
对慈禧太后熟悉的人,应该对荣寿公主和慈安都不陌生。一个是被戏称为“慈禧的妈”,连慈禧都需要忌惮她三分的养女;一个是两宫太后之中,与西太后慈禧并称,一同发动了辛酉政变的东太后。
自小就十分聪慧的“大格格”,在被赋予“荣寿固伦公主”的称号送进宫陪在慈禧左右的那刻,她就清楚自己的使命,自己不过是慈禧为了压制父亲的一枚棋子,而她却聪颖地不将这一切放在心上,她淡泊超然,即便后来慈禧削减去了他父亲的权力和头衔的那刻,她仍旧像从没有收下过“公主”这个名誉一样,将慈禧视为养母,仍旧孝敬着以平常之心相待。
也就是她的聪慧,孝敬削去了慈禧太后对他父亲所有的忌惮,同时也因着荣寿公主作为女儿对慈禧温暖的亲情,荣寿公主成了慈禧最信任的人。谁的话慈禧都会不听,但唯独荣寿公主。她做事周全大度,体贴宫内的妃子,关照年幼的光绪,无为不为她的稳重明慧所敬佩,及至晚年,她还收留和帮扶了不少向她投奔而来的人,可谓是聪颖超脱,仁慧并存。
颇具政治才谋,野心勃勃的慈禧旁边站着一个永远宽厚仁德的慈安,因为慈禧的光环的太亮,很多人都看不到慈安的存在。
慈安是一个不争不抢的人,咸丰皇帝还在世的时候,便十分地尊敬她,尊称她为“女圣人”,因为她始终以宽阔平和之态在这乱世之中存在,咸丰皇帝驾崩前,更是将“御赏”的御印交到她的手中,叮嘱他抚养慈禧的儿子载淳成才,足见对她的敬重和信任。而慈安更待载淳(即后来的同治帝)如亲儿子一般,到载淳为自己选皇后的时候,硬是违背了慈禧喜欢的富察氏而选择了慈安中意的阿鲁特氏,足见慈安为人的慈悲明德。
而即便是这样一位安然自处,与世无争的皇后,却终究没能够安享晚年。在四十五岁的年龄在宫中突然薨逝,而她真正的死因却无人知晓。后来的人们大都只看得到这个历史上风光无限的西太后慈禧,却看不到背后那位宽厚仁德的东太后慈安……
(正中间)荣寿固伦公主在《金枝》这本书当中,作者在依据史实的前提下,设身感同地去体味了这些出身高贵荣耀的“金枝”们的一生,除了以上我列举的几位,还有生下永琪一朝富贵,永琪夭折后一生荒寂的愉妃,还有历史上第一位和皇帝离婚的文绣皇妃,有德才兼备,最后被迫吞金而死的阿鲁特氏,更还有生下雍正,儿子就被抱走让他人抚养,喊他人“额娘”,一生与儿子关系寂然的乌雅氏……当然还有那个我始终熟悉的立童记……
在封建社会的时代,纵然她们是金枝,为出生荣华富贵之身,却始终拧不过男权社会里那些名为什么皇权的东西被他们的钳制,终有一些确实得到了爱情,也是薄命子;有些凌驾于权力之上,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却也得不到圆满,她们皆是未能逃脱命运的沉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