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对表征“表征”的一次复盘

对表征“表征”的一次复盘

作者: 不现若隐 | 来源:发表于2020-03-22 22:33 被阅读0次
    Mental Representation

    对于《刻意练习》这样 一本畅销书,(豆瓣评分7.9,12262人评价),我是很早之前就读过的,但当时只是关注了如何做到“刻意练习”,并没有太深刻地理解其中的学术背景,当然用”太深刻“这个词都有拔高自己的嫌疑,更准备地应该是”完全没有注意到“。等到再往后,时间把当时的记忆痕迹慢慢抹平,我对刻意练习的理解基本就等同”反复练习“了。一个有效的学术概念沦为了日常用语,本来是“科学的励志”也演变成了没放肉的鸡汤,真是大汗淋漓汗流夹背以汗洗面了。

    当新网师课程学习进入”刻意练习“环节后, 郝老师指出了“表征”这个概念。我一脸茫然。

    • 什么是表征?
    • 它是《刻意练习》里的内容?
    • 它和刻意练习有关系?

    在我发出迷茫三问之后,我一方面追悔自己读书之浅薄,一方面下决心要搞懂它。于是,我踏上了对“心理表征”进行表征的征途,其中有掉坑,有溺水,好在后来似乎看到了点点星火,照亮了一些原本漆黑一团的概念。特将此历程记录下来进行复盘,算作一次刻意练习。

    1

    我首先将求救的目光投向了认知心理学的教材。

    我手头有两本相关教材,一本是《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作者J. R. 安德森是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曾任美国科学院心理学部主席,认知科学学会主席,H指数高达***(哈哈,我没查,总之很高啦,课程用书《人是如何学习的》当中就有很多引用他的论文)。该书自1980出版以来,到我手头这版已是第7版。

    另一本是《认知心理学:心智与脑》,作者是Edward E. Smith & Stephen M. Kosslyn,然而并没有二位的简介。翻来翻去,只在最后的《译后记》里看到他们一位是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一位是哈佛大学教授,然后冠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至于多么著名没有具体信息。好吧,估计是学界的大咖,无须过多标榜。

    我比较了之后选择了后一本。

    我比较的标准是:

    • 后者更贵,在这个年代最贵的肯定是最好的,对,我就是这么武断;
    • 后者的封面更有漫画的轻快感,不像前者的那梵高般的油画风,一张肖像看起来有些诡异;
    • 后者更低调,与我个人的气质相符,当然了人家是选择,而我是必然,实力不允许啊。

    哈哈,说多了,其实主要是前一本上似乎没有关于“心理表征”的内容,至少我在目录当中没有找到。后来我想到了要从术语表当中找,但是它依然没有具体的对应,只在它下面有其它的概念,这基本就超出了当时我的理解。在后一本中有明确的相关章节,于是我就毅然走进了后者。

    风潇潇兮易水寒,不”表征“兮不复......盘。

    进入这部大块头后,我会得到怎样的解释呢?且听下回分解!

    认知心理学:心智与脑

    2

    在书中”心理表征“这一部分内容是单独在第一章的2.2小节,但这一小节很短,只有三句话+一个解释。

    三句话是:

    我们所有的心理活动都是关于某个事物的,比如你可能选择的一份工作,在马路对面看到的朋友的脸,对昨晚约会的甜蜜回忆。
    认知心理学家试图说明信息是怎样在脑内部表征的。
    表征是一种传递信息的物理状态,就像书页上的标记,计算机的磁场和脑里的神经连接,它详细说明了一个物体、事件、种类和其特征。

    一个解释是:

    表征有两个不同的方面。其一,是表征的形式,即信息传递的方式。其二,是表征的内容,也就是特定表征所传递的意义。

    可是这些能说明什么的?

    三句话非常的跳跃,第一句是心理活动,第二句已经跳到了表征上,第三句话给出了表征的定义。

    第一句可以理解,心与外物相接然后开始活动,所以心理活动,无论是思考、回忆、还是充满各种情绪,都是有内容的。可是这一节怎么从这里讲起呢?

    第二句中提取到的关键有:认知心理学研究心理表征。表征是信息在大脑中的呈现。这种呈现的术语就应该是表征。

    第三句给出了表征的定义。表征是一种传递信息的物理状态,这说明表征是具备形式的,(物理状态嘛)同时在传递的过程中要对信息进行详细说明,这说明表征是具有的内容的。果然下面也对了进行了解释。

    表征的解释一直与”信息“有关,可是文中并没有提到”信息“的解释,莫非是第一句?再回来看,从第一句中的三个举例来看,自己觉得应该这个猜测是对的。

    于是,这三句话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描述:外界事物以信息的形式进入大脑并在其中以某种形式呈现,这种形式既传递信息又说明信息。这种形式就称为”表征“

    哇哦,现在看起来,这一切似乎比较清晰,可我明明记得当时根本是一团浆糊啊。看来挖坑要趁早,莫待坑平无处挖,只好假装再次挖(好诗,鼓掌)。

    在当时是真的不理解,只记得读完之后的关注点在表征是”一种物理状态“。不对呀,表征不是一种心理状态么,怎么又成了物理状态啦?我还在学习群里发出#不懂就问#,向小伙伴们提出问题,郝老师还给出了解答,但我自己仍然不清晰。

    不懂就问

    就在我决定去后面章节再去寻找更多信息时,下一页的”心理表征“是黑体突出显示的,这吸引了我。

    3

    那句话是这样表述的:

    同样,心理表征是在处理系统中传递意义的一种表征,这个处理系统包含了对表征进行解释和操作的各种加工。

    心理表征是传递意义的,这在上一节已经get到了,但此处在着重强调”处理系统“。

    原文如下:

    如果心理表征不是出现在一个处理系统中,那它就不能表征任何东西。

    这简直就是对”心理表征“的严重警示,直接关系到了”心理表征“的生死存亡。

    仿佛可以听到处理系统在对表征语重心长地说:你虽然重要,但你必须纳入到我的系统中,否则你就是虚无的。心理表征必须放到”处理系统“中去理解,表征所传递的”意义“只有在系统中才有意义,才能得到解释。

    英语词汇只为懂英语的人传递信息,烟雾信号只对认识此信号的人所了解。因为他们知道如何去解释(处理)它们,而对其他人而言,这些信息是没有意义的。这说明表征传递的意义是与其后进行的加工密切相关的,进行怎样的加工决定着表征的内容。 这好比同样买了一块肉,如果你之后的是准备吃饺子,那么对这块肉的表征就是”馅“,如果你要炒菜,它就原材料,如果你要直接炖着吃,那它就近似主食啦。

    这个处理系统应该就是大脑的认知系统,通过恰当地利用和产生表征,共同完成一类任务。大脑就是一个加工工厂,使用金属、塑料和涂料作为原材料(表征),生产出汽车产品(任务)。

    关于加工工厂的比喻也是当时的理解重点,在课程中还以此与郝老师进行了互动。


    课程发言

    但问题也在于此,对这段话的理解停留在”文字“层面表征了,只怪“加工工厂”的比喻实在太贴切,没有进而在”意义“层面表征。此时,最应该做的事情是将对”心理表征“的表征纳入到一个系统中,这才是对这一段话最为实践的理解,可惜这一点要到后来的某个时刻才明白,到那时我们再回来。

    这里还有一问题困惑着我:作为一个加工厂,是有什么材料生产什么物件,还是生产什么物件就进什么材料?是表征决定了之后的加工还是加工决定了之后的表征?

    这样的问题一出,大脑又爆出一阵分裂感,看来还是没有融合成一个”处理系统“。

    4

    书中再次出现”表征“是第四章第二节,标题是”表征及其形式“。当时对定义本身已经有些蒙了,所以想要从其外在形式上求解,正好找到了这一节。以为是溺水中发现了稻草,(打完这句话后我还想,溺水不得找到圆木吗,找要稻草有毛用啊,那又载不动一个人,后来又一想才明白这是根呼吸管道,不过我还是担心会淹死。这其中是不是有什么与”表征“相关的事情呢?先不管了 )现在回想起来真的是错过了一个重要的点,那就是这一大章的标题,”长时记忆的表征和知识“,只是同样要到后来才理解到其中的价值。

    知识的一个核心特征是它依赖于表征。表征是一个复杂而充满争议的主题,长期以来,来自多学科的认知科学家对表征一直有争议,至今学术界对表征仍没有一个一致认可的定义,大多数定义都带有很强的技术性。这里我们使用的定义相对简单,但抓住了多种理论的部分核心观点。正如第一章所提到的,表征是代表某个物体事件或概念的一种物理状态,表征还携带着有关它所代表的事物的信息。以一个地铁系统的地图为例,这个地图就是一个表征,因为它代表了各种各样的路线站点和连接,并且携带了关于这些事物的信息及这些站点的顺序,以及不同路线的相对方向,不过表征所包含的内容不仅仅是这些。

    这段话最重要的不在于给了我理解表征有用的信息,而在于安慰了我受伤的心。因为连这么重要的教材都在讲”表征是个复杂而充满争议的主题“,我搞不清楚也就不必太自卑啦!至于信息和第一章是相似的,只是举例用了地图,这使我后来在百度百科的“表征”词条中看到“认知地图”时觉得熟悉。

    这一部分的重点在它给出了“四种可能的表征形式”。

    但就连这个再常见不过的“形式”在这里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形式不仅指构成表征的成分,以及这些成分的组织方式,它还依赖于处理这些成分从而提取信息这一过程的特征。

    我们平常意义上的“形式”只是外在的形状,这里确是“成分+组织方式+提取过程”的综合,我当时把它理解为“表征的形式是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整合”。我关心的仍然是具体的形式。当我真的开始寻找这四种形式时才发现,我的关心可能是错的,因为我发现“四”对我来说进了太多了。

    表征可能是通道特异性的,也就是说,表征可能需要利用知觉或运动系统 ;表征也可能是非通道的,即处于知觉和运动通道之外。

    这里面有“四”种么?我说两位老先生,能不能对晚辈友好些?这4究竟在哪儿?简直是没4找4!!哼!

    大类有两种,通道和非通道,其中通道又分知觉和运动,但非通道就没有下属。我再去后面的小节中找,好不容易又找到一个非通道表征:符号。再与此有关的文字是“框架、语义网络和属性列表”?不对呀,那岂不是超出“四”的范围了?

    啊,抓狂!没有理解,但不知怎么的,这时的我已经锚定了“表征的形式”来完成这次作业,虽然具体的内容找的”不三不四“,但就它了。

    两本认知心理学的教材算是扒完了,但”表征“既是知识的一个核心特征,那在”学习“或”教育“的教材里也一定会有涉及,我把目光投向了《学习心理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对表征“表征”的一次复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beby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