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94957/212c7cf24571dbaf.jpg)
记者问,“为什么要登山?”
马洛里不动声色地点上一支烟,烟雾朦胧中看着远方,用低沉而稳重的声音说,“Because the mountain was there。”
好吧,这是我想象的画面,但说实话,这个标准答案并没有解决我心里的疑问。登山是个又苦又累的事儿,可能要在冰天雪地里摸黑赶长路,可能要忍受高海拔的头疼欲裂,可当看到页面上“2016人生第一座雪山”的标题时,心一动,还是买了张奔赴成都的机票。
LP说,决定出发那一刻,最艰难的部分已经完成了。
一、不懂就要学,百度大法好
如果要做个比喻,旅行与户外的关系更像是文科与理科。前者重人文,后者重技能。作为多年的“文科生“,突然有一天要去理科班上课了,我连带什么课本都不知道。
所以,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预习收获,如果你已经是个“理科生”,可以跳过这部分。
1)装备清单(以零下20度的雪山环境考虑)
帽子:抓绒帽一只,遮阳帽一只。
抓绒帽的作用在于头部保温,零下15度的环境下,头部散失的热量占人体总热量的75%,而失温是户外的大忌。
遮阳帽一般用于平时走路或者骑马,登山时戴着容易遮挡视线。山上紫外线非常强烈,除了防晒霜的化学防晒,物理防晒也不能小觑。
头巾:头巾是个户外神器,集装X和功能于一身,前者请自由发挥,后者可以防尘,部分防晒,擦汗、擦泪、擦鼻涕……比起裸露皮肤在凛冽的风中,还可以保点儿温。不过戴头巾在高原行走进气少容易闷,所以最好能买个透气性好点儿的。
头灯:走夜路、凌晨冲顶、晚上安营扎帐都需要头灯,虽然就是照个亮用,但却至关重要。能见度决定了方向,要记着多备一板电池,高级点儿的头灯会有多种模式,关键时刻发出的求救信号是保命的。BD或者PETZL都不错。
![](https://img.haomeiwen.com/i694957/d0efe1dff95c83c0.jpg)
衣服/裤子:经典三层穿衣法,里层速干排汗,中层保暖,外层防风防水。
里层不能穿棉质的衣服,因为棉易吸水不易排水,时间长了反而会失温,特别是对于那些容易出汗的人,stay dry= stay alive是真理。速干内衣很多人推荐巴塔C3或者鸟。
中层保暖主要靠抓绒,春秋天也就罢了,但是冬天这么冷,一件抓绒对于我这种怕冷的人根本撑不住的。所以冬天我倾向于抓绒*2,或者抓绒+轻薄羽绒。但是轻薄羽绒遇湿就废了,所以要考虑天气和自身情况来选择。迪卡侬神衣性价比很高。
外层冲锋衣主要是防风防水,没有保暖作用。目前除了最流行的狗太死材料之外,eVENT和dryQ也可以。面料是个大学问,相关文章一搜一把。最省事的挑选方法就是看牌子,鸟衣比较贵,但是质量确实好,更关键是人家设计得还好看!简直是妹子们的福音啊!另外土拨鼠也有很多人推荐,性价比不错。顺便提一下清洗的问题,GTX官方表示是可以机洗的,不过考虑到机洗可能会让压胶条脱落,或者防泼水层损坏,所以最好还是局部手洗吧,一般也不会脏的太离谱,用软毛刷处理一下就可以了。
另外最好还要备一件大的羽绒服,休息的时候罩在外层起到保暖作用。
包:包是个可以细分的领域,登山、徒步、攀岩都会有不一样的设计侧重,同时要根据户外行程的时间和条件选择不同的容量,资深驴友估计家里的包可以摆一排。
手套:一副抓绒平常戴,一副防水的登山戴。如果买的是那种两层可拆卸的手套,就不用备抓绒的了。两只爪子的保护很重要,既要防晒伤,也要防冻伤。
鞋: 有人跟我说,在所有装备里,别的再怎么凑合鞋一定要买承受范围内最好的。户外鞋也是有很多种,徒步鞋、登山鞋、登山靴等等,我的是scarpa中帮登山鞋,感受很好,还有其他像lowa等牌子也是很好的。
袜子:速干袜和羊毛袜必备, 前者coolmax,后者美利奴,我套两层基本上就不会冷了,不过最好的保持温度的方式就是动起来!
睡袋:帐篷防潮垫是俱乐部提供的,睡袋虽然也提供,但我还是带着一条自己的羽绒袋和一条内胆。有句话说再好的装备在极限环境里也只是刚刚够用而已,睡袋买个好的,晚上温暖地进入梦乡真是太幸福。
登山杖:登山杖是个很微妙的事儿,有人执着于500一对的BD,Leki,也有人多年用几十块钱一根的也没啥问题。不管什么价位,登山杖最好还是买一对,上下山都会稳定很多,用对登山杖可以节省30%的体力。
雪套:遇到积雪地时,就能凸显这个东西的作用了,毕竟鞋帮高度有限,要是真打湿了鞋里,那可就太痛苦了。
其他:
保温杯:保温杯一定要买保温效果好的,冰天雪地里喝一口热水简直就是回血神器。高海拔地区不要带那种轻薄材质的保温杯,气压差会损坏杯壁。容量根据个人需求购置,最好还是800ml以上吧。
眼镜:太阳镜的重要性就不说了,有阳光就要戴。另外如果是雪山最好备一副雪镜,眼镜质量不好的话,眼睛会有刺痛感、会流泪,非常难受。雪镜相比于墨镜保温和遮罩面积都比较好,适合攀登戴,不容易掉。
防晒霜:防晒霜请一!定!要!擦!无论男女!无论何时!高山之上直接挑选50+,不要犹豫。
PS食品:单独把食品拎出来是因为登山的情况比较特殊。高热量易携带的食物是首选,除了巧克力,现在还有那种能量棒或者能量粉,理论上可以应付基本的能量需求,另外还可以备一些葡萄糖粉/液。但是说实话,高山上食欲一般不会多好,我这么爱吃甜食的人,在山上连巧克力都不想吃,所以一定要带点儿最爱的零食感动一下食欲。
2)关于高原反应
![](https://img.haomeiwen.com/i694957/f7c82dd743f024f4.jpg)
所谓高原反应就是人体在低压低氧环境下的不适应。一般来说,男的比女的容易高反,胖的比瘦的容易高反。高反这件事,一方面是基因决定的,另一方面也可以尝试预防。比如说,提前吃红景天提高血液携氧能力,比如说准备一些止头痛的药(散利痛、芬必得等)。高山上注意多喝水、多走走,一定要积极地去适应,而不是躺在帐篷里睡觉。轻微高反是可以克服的,但如果严重了,比如喘不上气,头疼欲裂吃药也不管用,千万不能硬撑,要不吸氧,要不下撤, 4、5千米的海拔高度,氧气量也就是平地的一半,不出事则已,一出就是大事儿。
二、嗨!四姑娘山!
Day1 (上海-成都)
30号成都集合,买了19点的飞机,跟同事商量好留下包让她下班带回去,伪装成我还在公司的假象后,拖着登山包果断提前开溜。
![](https://img.haomeiwen.com/i694957/09fbbddaed6dfc4c.jpg)
原以为逃离了魔都的雾霾,下了飞机却发现又身处成都的雾霾,而且变本加厉。接机的师傅在车上一路跟我介绍着成都的小吃,文殊院的甜水面,洛带古镇的凉粉,峨眉山的豆腐脑肉夹馍,马鞍路的肥肠粉……大半夜听得我快饿死了。想来这是第二次来成都了,然而还是有这么多没吃过的美食,真是吃货的福地。可惜这次时间有限,不然一定要圆滚滚地回去啊~
Day2 (成都-四姑娘山镇3200m)
第二天早上起来,门口停了一排的越野车整装待发。我们一行24人来自全国各地,年龄跨度超过30岁,年纪最大的跟我爸同龄。很多人都已婚,或者自己,或者带着孩子来参加这个活动,所以谁说女人结婚后就灶台孩子热炕头的?想起前两天关于精致生活的话题上了微博热搜,其中一条说,“手里提一袋子菜,经过路口的时候买了一束百合回家”。菜是生存,花是生活,来自山川湖海也拥有厨房与爱的人,才算精致。
![](https://img.haomeiwen.com/i694957/b7740deabd7f33d5.jpg)
住在山镇的第一晚,虽然只有3200m的海拔,但脑袋有还是有微微发紧的感觉。队里有人反应更强烈,头疼地晚餐都没有吃就回房休息了。以前在西藏旅行的时候,拉萨的海拔是3600m,要说起来比这里还高,但那时一点儿感觉都没有,说明这个还跟纬度有关。
Day3(四姑娘山镇 3200m)
![](https://img.haomeiwen.com/i694957/a1c840eb2569dfc2.jpg)
早上起来脑袋发紧的感觉消失了,说明身体已经适应了这里的海拔。吃过早餐,大家相聚在客栈大厅里,桌上还有泡着红景天的茶壶。大家第一次正式地做了自我介绍,看起来精神状态都不错。这天也是新年的第一天,当地的向导扎西很用心地为我们每人准备了一条诵过经的哈达,以求平安。
![](https://img.haomeiwen.com/i694957/e0fb0f643839e461.jpg)
下午领队给大家介绍户外装备的使用,以及高原反应相关的知识。领队是登山协的资深培训师,有十几年的户外经验,据说曾去过7500m的慕士塔格,现在是一个8岁儿子的妈妈,扎西就是她的学生培训出来的。了不起。
![](https://img.haomeiwen.com/i694957/725eb57ab2df12ce.jpg)
然后大家到附近的高地上模拟使用技术装备,包括头盔、安全带、升降器、冰镐等。虽然这次行程并不会都用到,但俱乐部还是很用心地教授,我们也认真地学。
![](https://img.haomeiwen.com/i694957/031f06dec7f23e29.jpg)
一般来说,公共用品或者俱乐部提供用品都是很普通的那种,但我注意到我们用的都是BD、Petzl、Mammut这种大牌,能看出流浪的风是一家真正专业的户外俱乐部,要知道头盔、安全带这种东西是保命用的,那不是随便凑合就行的,这让我对它又多了几分安全感。
Day4(四姑娘山镇-BC大本营4300m)
![](https://img.haomeiwen.com/i694957/e54c2aad25157469.jpg)
早餐过后,大家开始向BC大本营进军。前一晚还是有人高反强烈,甚至送到医院吸氧的程度。这段路上升1000m,至少要走7个小时,如果想节约体力或者身体情况不允许的,也可以选择骑马。比较重的行李包都有马驮着,我只背了一个小包装了点干粮和水,也不沉,我选择了徒步。
![](https://img.haomeiwen.com/i694957/c2115db0b07d8869.jpg)
就这样从早上一直走,一直走,走过山间草甸,走过树林荒地,翻过一座又一座山头,两边是旷野,上下是天地,耳边只有风啸过,杖起落的声音。我就这么一直向前走,向前走,忘记了路有多长,身体是否疲惫,在喧嚣霓虹里浸染了太多尘埃,走在这清净得不含一丝杂质的苍穹之下,感觉世界只剩下我,仿佛在与自己的灵魂对话。
![](https://img.haomeiwen.com/i694957/c16a1820f3254c14.jpg)
晚上,终于到达了BC大本营,体力消耗了大半。大本营的温度有零下十几,稍微静立一会儿整个身体都在战栗。套上厚实的羽绒服虽然好了点儿,但还是冷得脚趾都要失去知觉。
![](https://img.haomeiwen.com/i694957/7d4eeef9139eb03b.jpg)
赶紧钻进俱乐部准备的大帐篷里,里面已经有不少人了,人一多温度也高了不少,帐篷中间的桌上还准备了水果、瓜子和饮料,最特别的是桌上还放着一束假花。要知道这是4300m的高山峻岭,不比楼下的花园野餐,任何一克的重量都是一米一米挪上来的啊。晚餐更是令我惊讶,炖鸡、蔬菜烩汤、炒菜配着热腾腾的米,一口热饭下肚,感觉自己血槽都满了大半。不过上升到4300m,脑袋还是有些发紧,没吃多少就实在吃不下了。
睡前领队给每个人测了血氧量和血压,我的血氧量才68,虽然不是最低的,但也不算好。我自己也有感觉,冰冷的低温环境,所剩无几的体力,加上轻微的高反,每动一下都要休息几分钟,平常简单地从包里拿出羽绒睡袋的动作,我花了十分钟。我把自己的睡袋套在俱乐部提供的睡袋里,套了两层内胆,贴了5片暖宝宝,才感觉身体好像暖和了一点。我顶着发紧的脑袋,缩在睡袋里想,我明天还能冲顶么?我要冲顶么?冲顶我能上去吗?要不我尽量吧?……算了,先睡一觉,看看明天身体情况再说……我就这么胡思乱想着,倒下去睡了。
Day5(BC大本营-冲顶-四姑娘山镇 5200m)
![](https://img.haomeiwen.com/i694957/bc754c55328aaa5f.jpg)
凌晨两点就得起床了,我也不知道睡了多久,只感觉自己是在浅睡眠状态。醒来后第一件事就想测血氧量,67,和昨天没什么区别。我套上衣服,钻出帐篷,忍不住打了个冷战。夜色漆黑,星辰闪烁,偶有流星划过,然而此时的我根本无心欣赏风景,我抱着保温杯,一边喝水一边慢慢踱步走,希望可以通过积极地适应提高血氧量。
不久早餐就准备好了,我喝了碗热粥就再无食欲。但是我想到等会要爬至少6个小时,怎么也得吃个包子吧,我这么想着就往嘴里塞了一个,才咬了两下还没等咽,我突然一阵反胃,跑到一边把刚吃的粥也吐了出来。我稍微缓了缓神,走进帐篷又盛了一碗粥,逼着自己又喝了下去,但这次不敢再吃任何包子或者鸡蛋,还好这次没有吐,我喝了口水,背上背包,跟着向导出发了。
现在回忆起来,冲顶的那段路走得太艰难。我几乎是数着拍子往前挪,一步、两步、三步、……每走50步,我就要停下来喘气。我不知道自己走了多长的路,也不知走了多久,那时候,我只知道,只要还有一点力气,就要走下去。
走到垭口5000m时,天已经亮了,那时的我体力已耗尽八成,我看着离我200m高的山顶,我想只要我一步一步往上爬,就算再慢,我也一定能到山顶。
很感谢我的协作幺叔,最后一段路没有他的帮助,我会走得更加艰难。最后一步踏上峰顶时,我不兴奋,也不想呼喊,我只是看着山下的云海日出,层峦起伏,在心里跟自己说,你看,终于走到底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694957/44e4d6f462dbe67b.jpg)
坐在山顶又想到了那个问题,为什么爬山?山顶的风景并不一定就比山脚的美,有时山顶的环境更恶劣,充满棱角的冰冷,可在很多人心里登顶意味着征服与成就感,是炫耀的资本。《喜马拉雅天梯》里绒布寺老僧人说,“如今,攀登珠峰成为了一种时尚,我能怎么办呢?“没有信仰的民族是可怕的,因为没有信仰就意味着没有敬畏。我更喜欢说“拥抱”,而不是“征服”。爬山就像解数学题,迈出的每一步仿佛笔下的演算,终点只是努力的自然结果,别人惊叹你给出的答案,只有你懂得过程的美丽。
Day6(四姑娘山镇-成都-上海)
![](https://img.haomeiwen.com/i694957/54ce324d8560ddfc.jpg)
最后一日,打包,返程。
越野车驶过同样的路,掠过同样的风景,心情却与来时不同。
同行24人共有7人登顶,其余或高反、或体力不支折返,但我以为,无论是否登顶,踩出的每一个脚印都是拼搏的勋章,都值得向灵魂致敬。
![](https://img.haomeiwen.com/i694957/fd9f0680118bd24e.jpg)
再见,四姑娘山。
谢谢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