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是什么

作者: 马培相简单马老师让你不简单 | 来源:发表于2020-07-18 10:44 被阅读0次

      阿德勒发现,人在婴幼儿的时候行为就会显示出方向和模式,到了一岁,行为的目的和模式化努力就清晰可见,到了五六岁已经形成个人的生活风格:包括自我概念、生活目标、世界观和处理生活情境的模式,并且这种模式在一生中都保持相对稳定。卡尔.威特发现0-3岁是最佳教育期,在这个时期,孩子的大脑接受事物的方法和以后有很大的区别。刚出生的婴儿不具备辨别别人面孔的能力,到三四个月或五六个月的时候,才能分辨出母亲和别人,具有“认生”的能力。不过他不是通过分析不同的面部特征记住的,而是在不断的观察中把母亲的整个面孔原封不动地印在了大脑中。婴儿的这种辨别能力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而且在三岁之前的孩子不会对重复多次的事物感到厌倦,所以孩子在三岁之前的教育是“模式教育”,这一时期也是最佳的“硬灌”时期。婴儿凭借自己的直觉能够在一瞬间根据模式识别掌握整体。从上面的结论可知,一个是幼儿教育非常重要,第二,幼儿教育是“模式”教育,即像幻灯片一样的教育,幻灯片(外部世界的形象)通过幼儿的感觉器官反复作用于大脑,最终在幼儿的大脑里形成印象,产生了什么是什么的认知,遵循感觉、知觉、表象的认知过程。由此观之,幼儿大脑里产生的表象取决于幻灯片的内容,换句话说就是作用于幼儿感官的环境,有什么样的环境产生什么样的认知,由此可知可见,家长是什么?家长首先是给孩子创造有利于健康成长环境的人。这个环境是什么?一是奠定智力活动的基本模式,如语言、文字、音乐、图形等;二是交给孩子正确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前文说过孩子到了五六岁已经形成个人的生活风格:包括自我概念、生活目标、世界观和处理生活情境的模式,这种生活风格和最密切接触孩子的人高度类似,可见孩子也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一个范本学会的。很多人认为是遗传,我认为是环境使然。如果是遗传的话,那么生活在不同家庭的兄弟姊妹会有相同的生活风格,因为是源于同一父母,但是实际上在不同家庭环境的亲兄弟姊妹生活风格截然不同。那么家长这个范本就一定要是一个好范本,为此家长要练就客观地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孩子创造有利于生命成长的环境,语言行为要亲切、柔和,创造有利于生命成长的生发的条达的气氛,尤其要忌讳命令、威胁、恐吓等萧杀的妨碍生命成长的气氛。再就是要注重沟通,五六岁以上的孩子就已经是大人思维了,但是对于事物之间的关系还不甚明了,对于事物的认识不够深刻,我们成人也是由“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我们家长经常会接触到孩子的一些幼稚的天马行空的的想法,其实就是思维还不太成熟的表现,这个时候千万不能做伤害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事情,而是要找机会来沟通,让孩子说出自己的认识,家长循着孩子的思维来和孩子一起推导这个事情,会得到一个行不通的结果,这时启发孩子正确的应该如何,这就是沟通,通俗点说,就是家长要学会把孩子当大人来一起说事,和孩子一起认识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方式,由此可见,家长是孩子的良师益友。最后就是智慧的引导,我们和世界的距离在于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很多纷繁复杂的问题,孩子百思不得其解,家长遵循“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原则,在适当的时候给予点拨,那么孩子智慧的火苗就会越拨越旺,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此可见,家长还是智慧的引路人。

    总结一下家长是什么:家长是创造生命成长环境的人;是孩子的良师益友;是启迪智慧的人。有些人说了,不见的吧?某某家长没有多少文化,也教不了孩子什么,但是人家的娃娃都很优秀,所以说教育主要还在孩子,不关家长多大的事。其实仔细观察人家家长,关键的一点,人家家长虽然文化不高,但是是明事理的人,如果既没文化又自私、狭隘,那就是个大问题。所以最关键的一点,家长不在文化高不高,而在事理通不通。如果没能力做到以上三点,那就一定做一个明事理的人,对孩子成长十分有利。明事理就是“致中和”,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家长是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bgrh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