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剧透,慎入。
《大追捕》观后感
因为阴差阳错,看了港产警匪片《大追捕》。
与魔幻片、悬疑片和情感片之类的相比,其实对警匪片,我并不是太感兴趣,可能是跟我从小看就香港电视剧有关。小时候常看翡翠台,看过的人都大概知道,翡翠台的电视剧,起码过半都是警匪题材的。只要一提及警匪片,脑子里准会闪出谋杀伤害、贩毒诈骗、奸淫掳掠之类的犯罪以及警匪枪战的场面,这部名为“大追捕”的电影,自然也少不了这些。
在本片当中,正如大多数警匪片,查找真正的凶手就是主线。
电影故意制造很多假象,诱导观众认为开篇就出狱的王远阳就是凶手,但对于我这些老道来说,越是明显的剧情布局,就越是脱离真相,往往最不可能的那个人就是凶手。
看到结尾,完全证实了我这一推断。
然而到电影结束以后,才发现并没有谁是凶手,这结局打破了林sir一直坚持的信念——他一直认为,结案并不代表找到了真相,而从剧情来看,到最终,他还是没以真相对本电影的案子结案。
纵观全程,电影实际上是借警匪题材来述说了三段非同寻常的父爱。
第一段,是名人徐翰林。他出身音乐世家,身为闻名的音乐指挥家,对自己女儿甚为疼爱,并保护得密不透风,生怕她在外边吃亏,住址选在深山野林之中,足以看出他对女儿非比寻常的父爱——充满严管、约束和强势。二十年两段悲剧,他是关键人物,也是受害者。他专横,自以为是,以为自己对女儿的严看苛管,就能百分百保护女儿,而且对女儿有种不可理喻的占有欲,不允许女儿对自己有丝毫的背叛和隐瞒,甚至甚于对妻子的态度。不得不让人怀疑,这位名人,可能有极度的恋女情结。这段父爱,是畸形的。
第二段,是林sir。据他上司所述,他一直不能高升,是因为他太爱翻案,而导致他这一执着举动,只是因为他一直不敢相信,或者说,不能面对他妻子莫名其妙地自杀的现实。用他的话说,就是“她不可能自杀的!”于是一直对很多可疑的案件翻案,以致疏忽了对女儿的呵护和管教。与徐翰林并看,这两段父爱完全是极端。也许到了影片最后,王远阳的牺牲,让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更应该为其女儿付出些,“有时候,太执着于真相,对每个人来说,并不都是好事”。电影中的这句话,个人感觉适用范围很广,我联想到《中国式离婚》里的林小枫,她一直疑心丈夫有外遇,经常捕风捉影,非要把外遇真相揪出来,到最后把婚姻赶上了绝路。她母亲最后告诉她,有些事情我们不必要都知道,该糊涂的时候还是糊涂点好。
第三段,是王远阳。他是一个彻底的悲剧。徐翰林变态的父爱,害了他女儿,也害了深爱他女儿的王远阳。虽然说徐翰林有错,但王远阳也有。年轻人,总会因为心底的狂热和冲动而犯些错误。王远阳就是不该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让徐依云怀上孩子,至少他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也低估了徐翰林的变态程度。不过,他也为这个结果付出了一辈子的代价。该死的导演,误导观众以为他因为女儿太像依云,而喜欢自己的女儿,而随着剧情的推进,才发现,他只是极度沉溺于与依云的爱恋之中,并极力地维护女儿,最终为了她甘愿制作一幕畏罪自尽的假象。他最后那句话,既表达了自己对不能从小陪伴女儿长大的惋惜之情,也警醒了林sir要珍惜眼前人。对于这么一个爱恨交加,欲说不能的“罪犯”,张家辉的演技,总算让人看到了可圈可点之处。我承认我的眼光在那一刻有那么一刹那的闪烁。
不知道这电影的定位是什么,但媒体对其分类是属于“犯罪”、“悬疑”、“惊悚”类别的。如果是这些类别,那么感觉这电影还不足以符合这些类别。因为该片没有深刻反映犯罪的内容,包括心理、犯罪的过程等;也没铺垫太深的悬念,原以为林sir妻子的死,可能会与剧情有关,没想到不过是个幌子;也没有很惊悚的场面,充其量就是一两幕的血腥片段。
这片还是与众不同,很多警匪片最后把凶手揪出来以后心情就畅快了,而《大追捕》让人越看越沉重,总感觉结局处理得不够完美——也许这电影是故意设置的缺陷美!
片名:大追捕导演:周显扬主演:张家辉 / 任达华 / 王敏德 / 文咏珊 / 谢安琪地区:香港年份:2012简介: 7月12日,电影《大追捕》在香港举行开镜礼,导演周显扬率领演员张家辉、任达华、王敏德、文咏珊及谢安琪到场。家辉更带病戴上口罩到场,由于家辉在戏中会有好多空的动作,制作方突发奇想找来露台爬梯,令家辉先感受下高空的感觉。当天除了面带口罩的张家辉外最引人注目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