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去长沙,在太平老街偶遇贾太傅。贾太傅贾谊,学生时代学过先生的《过秦论》,还给老师了。今天重新学习。
秦始皇本纪·笔记15
秦帝国的陨落对于汉帝国来说是个必须正视的问题,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太史公说:
秦国祖先伯翳,在唐虞时代,建立功勋,受土赐姓赢。伯翳为舜主管畜牧,驯养禽兽。到了夏商之际,衰微分散。到了西周衰弱,秦兴起,在西犬丘建立城邑。从秦穆公(公元前659年到公元前621年在位)以来,逐渐蚕食诸侯,最后成就了始皇帝。始皇帝自认为功盖五帝,土地比三王还宽广,耻于与他们为伍。贾谊贾太傅说的真是太好了。
贾太傅是这么说的:
秦国兼并诸侯,崤山以东设置三十余郡,修缮渡口和关隘,占据险隘和要塞,训练甲兵,加以防守。然而陈涉以数百散乱的卫戌兵卒,振臂一呼,不用弓箭戈戟,只用锄头、榔头、木棒,看到有人的地方就在那里找吃的,这样的条件,都能横行天下。秦人有险阻守不住,有关隘桥梁挡不住,有长戟却不能刺杀,强弩不能射出。张楚军深入关中平原,与秦军战于鸿门,就像翻过篱笆这么简单。
于是崤山以东大乱,诸侯并起,豪强俊杰纷纷自立。二世胡亥派章邯领兵东征,章邯在外利用自己的三军人数众多相要挟,图谋自己的利益,想当君王。秦帝国群臣不忠信,由此可见一斑。
子婴即位后,也没有醒悟。假使子婴有平庸君主的才能,得到中等臣子的辅佐,崤山以东即使大乱,秦地还可以保全,宗庙祭祀不至于断绝。
贾太傅问了一个好问题:秦帝国如此强大,四塞险固,怎么就让一群手持棍棒锄头的散卒给打垮了,以至于宗庙祭祀断绝!
不过章邯投降是因为赵高在朝中挑拨离间,不信任军将。
秦地被山带河,地势险固,被称为四塞之国。如下图。
秦国从秦穆公以来一直到秦王嬴政,经历二十余位君主,常常称霸于诸侯。这是因为秦王世代贤能吗?不过是地势使然。
天下诸侯曾经同心并立攻击秦国,当时,贤人智者并列于世,良将领兵,贤相交流彼此的谋略,但是困于关隘险阻而不能前进。秦军诱敌深入,放诸侯入关作战,结果百万大军分崩离析。这是因为诸侯大军勇力和智慧不足吗?还是因为形势不利。秦国把小城邑并成大城,驻军固守险塞,高筑营垒,不与诸侯交战,闭关据险,持戟把守这些地方。
打不下来,就成了消耗战,消耗不过就只能撤。
诸侯呢,从平头百姓起家,靠的是利,没有素王之行。儒家把孔子看成素王,就是有王者之德,但没有王者之位。战国七雄,韩赵魏三家从卿的位置三分晋国,齐国是田齐代替姜姓,都是利益之争。六国的关系不够亲近,下属并不是诚心归附,而是无利不起早,说是要灭亡秦国,其实是争权夺利。这些人看见秦国关山险阻,难以进犯,就会退兵。这一点后面还会提到。
这道出六国未能灭秦的根本原因:无利不起早,但是稍微碰到点困难,就树倒猢狲散。六国是现实主义的,而国家是理想主义的。
秦国与民休养生息,等待六国疲敝,收养贫弱,扶持疲困,来号令大国之君,不怕不称意于天下。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却被俘虏,是因为秦王挽救的方法不对。
贾太傅眼中,秦国的策略错在哪呢?
秦王骄傲自满,不虚心下问,于是犯错了也不知道改变。二世即位之后,延续了秦始皇的作风,一系列暴虐的行为加重了祸患。子婴孤立无亲,危弱之际没有辅佐。连着三位君主迷惑不悟,灭亡不很恰当吗?当时,世上不是没有深思熟虑、达权知变的人,但是不敢尽忠纠正错误,因为秦国风俗有太多忌讳,忠言还没出口就被杀了。所以天下之士,侧耳听命,叠足站立不敢走动,也不敢说话。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进谏,有智之士不敢出谋划策,天下已经大乱,但是奸邪之事没有人敢上报,这太悲哀了。
信息拥堵了,指挥者听不到真实信息。
先王知道上下壅堵蔽塞对国家的危害,所以设置公卿士大夫,制定法律,设置刑罚,天下由此大治。国家强盛的时候,可以诛灭暴乱,天下归附。弱小的时候,也能成为霸主,诸侯服从。国势衰落时,好歹能够内有所守,外有归附,社稷可以保存不至于灭亡。
孙子说,不可胜者在己,可胜者在敌。
秦国强盛时,法令繁密,严刑峻法,天下震恐,等到秦帝国衰落,百姓怨恨四起,海内到处是叛军。周天子依次得到治国的规律,延续千年没有灭绝。秦国则是本末尽失,所以不长久。以此来看,安危的基础相差太远了。野谚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所以君子治国,观察过去,考察如今的所作所为,参考人的要素,体察盛衰的道理,审时度势,取舍有次序,变革有一定的时间,所以才能长长久久,社稷安定。
这也是我读历史、企业史的初心。
贾太傅说秦孝公依据崤山函谷关的坚固,拥有雍州之地,君臣固守,窥视周王室,有席卷天下,囊括四海的意图,并吞八荒的心。当时,商君也就是商鞅辅佐,对内确立法度,致力于耕织,整修攻守战备,对外采用连横策略对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之际就取得西黄河向东的地盘。
商鞅策略,耕织是本,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补给难以支撑战争的消耗。制度是激励制度,军功爵制,让平头百姓有了上升通道。
打完,收工。
明天,继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