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
消失的打麦场

消失的打麦场

作者: 微微李云华 | 来源:发表于2016-12-02 17:41 被阅读0次


    又是一年麦黄时节,收过油菜就该收麦了。看着乡村水泥路上晒着的油菜,我又想起儿时的打麦场。

    消失的打麦场

    场,人类农耕时代重要的生产劳动场所。作为人类农耕文明的重要符号,它的历史超过了上万年。就是那一片片的开阔、平坦之地,在人类农耕的历史上承载着各种农作物的碾压、晾、晒,最后归仓的作用。各种农作物——小麦、水稻、玉米、高粱、大豆、绿豆等等,还有药材,除了生长期是在沃野田地,成熟后,当人们把它们采收回来,之后所有的工作基本上都是在场上完成,直至颗粒归仓。

    消失的打麦场

    场的选址最好是在地势高的地方,这样防涝。另外,地势高的地方容易起风,这样便于日后的扬场工作。

    消失的打麦场

    夏收之前,赶上春雨之后要提前先割场——待一场小雨浇后,农人便用锄头将场面一锄锄划割,用镂将浮土镂松。稍作晾晒,将麦穅皮均匀地撒在场面,再撒一些麦草,主要是防止湿土被粘走。然后用碌碡一遍一遍地将场碾平、碾瓷。如果老天没有下雨,那就得人工拉水泼在场上,完成割场工作。因为经过一个冬天和一个春天之后,场的表面被雨雪浸蚀得起了土皮,变得松软,不那么坚硬、瓷实。有的地方也长出了杂草。这样的场不符合夏收时的劳作要求。所以要割场。场割好之后,便是等待麦子一天天变黄,布谷鸟声声啼叫着,紧张的夏收开始了。

    消失的打麦场

    我的家乡在中国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上。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每当麦收时节,家家户户无论老小都在为了麦子尽早归仓忙碌着。那时我们北方学校会放忙假——学校老师要回家收麦子,学生也要给家里大人帮忙收麦。我不知道忙假是不是北方特有的,我只知道在我们学生时代所有的假期中,那是一个连小孩子都忙得几乎没有时间玩耍的假期。麦田里、马路上有我们拾麦穗的身影;打麦场上有我们送水、送饭、晒粮、看粮、张袋子的身影。要是麦收期间赶上老天下雨,那真是要命。很多时候,农民们是在和时间赛跑。

    消失的打麦场

    小麦从田地里收割回来拉到场里以后,大致要经过以下这么几个劳作步骤。摊场——用木杈、铁杈将麦子挑到场上散成一片圆形,让它接受太阳的曝晒。期间还要翻场——摊开的麦子晒过半晌之后,人们须用杈将下面的麦子翻倒至上面,以便将麦穗全部晒干。接下来就该碾场了——晒干的麦穗,经过碌碡的轮番碾压,小麦颗粒才从麦穗上脱离下来。有许多年轻人或者没有在农村待过的人根本没有见过碌碡是个什么东西。简单说,所谓碌碡就是经过人工制作的圆柱形的石滚子,重达好几百斤。(碌碡和石磨大概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批消失的石器生产工具了吧)在机械化出现之前,人们都是用牲口套上碌碡碾场。后来随着拖拉机的出现,人们就不用牲畜了,用拖拉机拉上碌碡,碾场的效率提高了很多。小麦被翻、碾几遍之后就该起场了——用杈将碾过得麦秸秆挑到一边堆成垛,从麦穗上脱离下来的小麦颗粒连同一些麦穅、断秸秆等都留在了场上。接下来,人们将场上的小麦扫成一堆,等待风的到来,木锨上场,开始扬场。扬场是个技术活,需要掌握风向、出锨的力道等等。扬场把式一出手,麦子随着木锨的起落在空中划下一道漂亮的弧线。在风的作用下,重的麦粒落在近处,轻的麦穅及小秸秆随风飘落到远处。我有时在想,劳动人民很多时候简直就是艺术家啊!他们在劳作中淋漓尽致地展示着自己的技艺和聪明才智,丝毫不逊色于那些真正的艺术家们。

    消失的打麦场

    扬场之后,小麦颗粒和麦秸秆已完全脱离。至此,那一根根的秸秆已完成了它们从绿色到黄色,此生最大的历史使命——孕育生命。之后,麦秸秆被堆成一座座高大的垛子,像是在场上矗立起的一座座烽火台。只有在人们烧火、烧炕时,它会被当做燃料,亦或是谁家盖房、砌墙时,麦秸秆会被和进泥里当做建筑材料,发挥作用。其余的大部分秸秆会被人们用铡刀铡成小段,成为牲口的草料。一棵棵秸秆从生发到消失,将生命的价值发挥到了极致。可惜从没有一首诗去赞美它。如果有,就叫它《秸秆赞》吧。

    消失的打麦场

    夏收之后,等待场的就是秋收了。玉米、高粱、谷子以及各种豆类被人们收割回来,在场里华丽转身,最后进入各家的粮仓。

    消失的打麦场

    秋收之后,场基本上完成了这一年的使命。它开始成为村民们开会、看戏等群众活动的广场。但它更多的时候变成了孩子们嬉戏玩耍的游乐场。那种快乐是城里孩子们做梦也想不到的吧!我们在开阔、平坦的场里追逐嬉戏,做各种游戏。有的跳绳,有的玩打沙包,有的滚铁环,有的围着一座座高大的麦秸垛在捉迷藏。还有的玩着更为刺激的搭火车——用两辆架子车搭成一体,任车轱辘飞速地奔跑。我们坐在架子车上任耳旁风声呼啸。我们想象着架子车就是我们的战车,我们身后仿佛有千军万马,我们喊着、叫着,气势汹汹,杀声震天。。。

    消失的打麦场

    稍大之后,我们开始在场上学骑自行车。随着时代的变迁,自行车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现在的孩子们上下学,家长们用摩托车、电动车、亦或是小汽车接送他们,还有的乘坐公交车。但那时的我们小学一毕业就必须要学会骑自行车。因为我们要离开村里的小学去到好几里甚至是十几里之外的镇上上初中了。学会自行车这种当时最为主流的交通工具,显得尤为必要。我相信,八零后乃至于之前的好几辈人,骑自行车都是在场里学会的。因为那里平坦、广阔,最重要的是安全。我们在场上连同自行车不知摔过多少次之后,终于可以熟练地驾驭自行车了。我们像一只只骄傲的公鸡,骑着车子在场上追逐,转圈,一圈又一圈。。。

    消失的打麦场

         冬天来了,场被厚厚的白雪覆盖。我们尽情地在场里撒欢、打滚、扣麻雀、堆雪人、打雪仗。。。数九寒天里,我们嘴里哈着白气,身上竟感觉不到丝毫的寒冷。。。

    消失的打麦场

    如今,人类进入了现代文明。农业人口不断减少。人们都在去往都市发展。乡下人和城里人的概念在慢慢地淡化。乡下人在享受着城市文明带来的各种便捷的同时,也在为城市的发展做着自己的贡献。农村里各种繁重的耕收劳作,也在被快捷的机械化所取代。以前在农村里随处可见的打麦场连同那些古老的生产工具——犁、杈、木锨、碌碡等等已经渐渐被历史尘封,消失。。。

    消失的打麦场

    随着打麦场的消失,今天的人们常常会在公路上晾晒玉米、小麦等粮食。这样常常会影响到交通安全,因此而发生的交通事故近几年也常见报端。我不由得怀念起记忆中的那一片片打麦场,怀念那时我们和大人们顶着烈日在场上辛苦劳作的画面;怀念儿时和伙伴们在打麦场上一起玩耍的快乐时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消失的打麦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cdqm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