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周总结】富兰克林践行群
【自我发展心理学系列7】“环境场”原理:如何让新行为变成新习惯?

【自我发展心理学系列7】“环境场”原理:如何让新行为变成新习惯?

作者: 记录我的生活 | 来源:发表于2019-02-16 22:55 被阅读25次

    伙伴们好,上一讲里,我们学习了迈出行为改变的第二个原则——小步子原理。

    有时候,小步子就能带来大改变,但有时候,即使人们成功迈出了改变的第一步,也很容易中途放弃。

    那么,怎样才能把新的经验凝固成稳定的习惯,不再退回充满诱惑的心理舒适区呢?

    今天这一讲,我们就来说说行为改变的第三个原则。我给它取名叫:养育“环境场”

    “场”的力量

    陈老师第一次意识到“场”的力量,是在4年前。

    当时,卡巴金((Jon Kabat-Zinn)老师在北京办了一个名叫“当下,繁花盛开”的正念培训。

    不知道你是否了解卡巴金。他是美国麻省医院的教授,是正念减压疗法的创始人,有着全球性的影响力。

    刚到培训现场,我就被震撼到了。

    一个巨大的,像体育馆一样的会议室里,250个瑜伽垫挨个铺开。来参加培训的人,来自全球各地,各行各业。

    卡巴金和他的搭档萨奇(Saki Santorelli)在前台上,和所有人一样席地盘腿而坐。全场一片肃静,连一根针掉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

    其实,那个培训的日常过程很枯燥,就是每天早上6点起来,开始打坐,一直到晚上9点。

    坐得累了,卡巴金会及时摇起铜铃。清脆的铃声把我们从静默的坐禅中唤醒,然后我们就会默默行走,叫行禅。

    如果你忽然闯进来,会看到现场简直就像僵尸入侵一样。

    但是,在这个场里,你就会觉得自己在做最自然不过的事情,参与培训的人好像被一种神秘的感召力联结到了一起。这就是场的力量。

    那么,场到底是什么呢?

    “场”其实是包含大量行为线索的环境,这些行为线索会刺激你做出特定的行为。

    就像到了寝室你就想睡觉,到了办公室自然想工作,而到了餐厅自然想吃饭一样。

    在卡巴金正念培训的那个场里,静默、席地而坐、偶尔唤醒我们的铜铃声,都是行为线索。

    这些行为线索很容易让你把自己当前的行为,跟深厚的静坐和禅修文化传统产生联系,提示你应该把外界俗世中的事情先放下,保持安静地聆听。

    感性的大象对“场”很敏感。它总是比理智先感受到“场”所暗示的行为线索,并照着这个行为线索行事。

    环境中所包含的行为线索越多,场的力量就越大。

    因为“场”的不同,在某一些地方你会努力工作,而在另一些地方你会懈怠;在一些地方你会沉默不语,而在另一些地方你会滔滔不绝。

    联系自身:当我回到客厅,就想着看电视,想着零食桶里的不健康美味,……即便这时我带着书和笔进来,准备备课,但最后不是看电视就是窝在温暖的沙发里打瞌睡,往往一上午过去了,书没看上一页,觉睡了不少,不禁为自己的行为懊恼不已,心疼逝去的光阴。

    陈老师曾把生活的乐趣分为两种:消费型快乐创造型快乐

    在消费型快乐里,你消费的是别人创造的产品,满足的是表面上的感官刺激;

    而在创造型快乐里,你在创造自己的产品。你在发挥自己的才能,辛苦地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你会体会到一种深刻的成就感,一种自己正在变得更好的感觉。

    如果说消费型快乐是酒肉朋友,那么创造型快乐就是良师益友

    学习是一种创造型快乐,而看美剧,当然是一种消费型快乐了。所以我体会到的,正是消费型快乐过后所产生的空虚感。

    可是,明明我们知道创造型快乐更好,却为什么不能从事创造型快乐呢?

    原因是:创造型快乐是骑象人所热衷的、理智的快乐;而消费型快乐是大象所热衷的、感官的快乐

    如果要从消费型快乐转到创造型快乐,我们就需要说服感性的大象。

    给自己创造一个学习或者工作氛围浓厚的“场”,就是一个好办法

    讲到这里,我想对“场”做一个更精确的总结:所谓“场”,就是我们心中的一个关于“空间功能”的假设

    在这个假设里,图书馆、自习室或者写字间是和工作学习相联系的;而家、宿舍是和休息娱乐相联系的。

    你到了被假设为工作场所的空间,自然就表现出工作的样子;反之,如果你在家或宿舍,要让自己好好工作,就要付出几倍的心理努力,也未必能够实现。

    我在浙江大学当老师的几年中,就曾观察到一个现象:学霸都是成群结队的,喜欢去图书馆和自习室;而成绩不那么理想,拖延严重的学生,则喜欢猫在宿舍里。

    我们不能断定这里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但至少,所在的“场”与学习效果好坏是相关的。

    现在你知道了什么是“场”,也知道了“场”怎么影响我们的行为。接下来,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该怎么在生活中应用各种“场”。

    养一个自己的“场”

    要想用好“场”,我们先要弄清“场”的力量到底从哪里来。

    “场”的第一个来源:别人在这个空间里的行为

    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如果在一个空间里,别人都在埋头工作,它自然也会暗示你努力工作。

    很多人说,高中三年,是自己最努力的时光。那是因为每个人都在努力学习,让高中教室变成了一个很有力的场。

    跟你透露一下,我这个课的内容,就是在我们省图书馆的自习室里完成的。我家里有书房,为什么要每天到图书馆工作呢?就是因为这里学习的人多,“场”的力量比较强嘛。

    这个场景你当然懂,但不是那么好实现。如果每次都要到图书馆才能进入学习和创造的状态,那么对环境的要求也太高了。

    “场”的第二个力量来源:你以前在这个空间里的行为

    举个例子。

    我家里有一个书桌,在这个书桌上,我只做跟工作有关的事。如果写着写着,我想浏览网页或者看电影,我会要求自己换一个地方,比如到客厅的沙发上去。

    因为,如果我在这个书桌上娱乐,这个书桌作为工作的“场”就会被破坏掉。

    我还有另外一个工作场,就是我的电脑。事实上,我有两台电脑:一台普通电脑,一台工作电脑。

    工作电脑里,只有Office等一些用于工作的软件。当我打开工作电脑的时候,我心里的大象就已经做好了准备,我就知道要开始工作了。

    可是对大部分人来说,工作和娱乐的距离只有关闭Word和打开浏览器的距离,要抵制这样的诱惑,就太难为大象了。

    所以,“场”这个东西并不玄虚。

    “场”就是你在一个空间里的做事习惯,习惯会形成稳定的心理预期,进而又会巩固习惯的行为。你在这个空间里做的事情越纯粹、越持久,这个空间“场”的力量就越大。

    我给大家这样一个建议:像我一样,在家里养一个小小的、专门进行学习与工作的“场”。如果能在这个“场”里贴些激励自己的话,作为“场”的边界和线索,那就更有帮助了。

    这样,在家这个纯粹的休闲“场”里,学习就抢占了一块自己的地盘,它的存在会给我们强烈的心理暗示,帮助我们行动起来。而随着对这个“场”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它也会变得越来越强大。

    听到这里,也许你想问:“场”只对学习和工作有用吗?

    当然不是,其实“场”可以巧妙地应用在各种改变的场景中

    比如:在家庭治疗里,我也经常建议一些疏远的夫妻能在固定的时间,找一个固定的地点,做一些深入的沟通和交流。

    如果你经常感到疲惫,可以给自己做一个“恢复精力”的场,比如:每天到一个固定的地方独处静坐,让自己恢复能量。

    我自己从来不会在心理咨询室以外跟别人做心理咨询。因为,咨询室本身也是一个场,一个帮助人改变的场。

    讲到这里,让我们再来深入思考一下,“场”到底是什么?

    它其实是环境记忆中,我们每个人的历史。

    你的奋斗、你的挣扎、你的灵光一现、你的引以为豪,这些事在别人看来也许无足轻重,可是对你却意义重大。

    如果你有意识地让它们只在某个特定的空间里发生,那这个空间就开始有了记忆,它就变成了能调动和激发大象的“场”,这里就成为了存储你美好新经验的记忆银行。

    联系自身:我家的厨房就是先生做出美食的地方,感觉很亲切,我总是愿意把厨房灶台擦得干干净净,餐桌是先生用得的奖金带我去挑选的,上面常常摆好先生用心做好的美味,我很珍惜,每天都把它擦得一尘不染。餐桌是我们一家人品尝美味的场,也是储存幸福味道储存美好回忆的场。

    那么,你曾经养过“场”吗?或者,你现在想养一个什么样的“场”呢?欢迎留言与我讨论。

    我们下节课见。

    感谢晓霞每次的分享,好喜欢这门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自我发展心理学系列7】“环境场”原理:如何让新行为变成新习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ckw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