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段原文(3):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圣人者。其次有被称为“圣人”的人。
处天地之和。什么叫天地之和呢?天气下降为雨,地气上升为云,就是住在四季分明、风调雨顺的地方。
这就是说圣人很会选择自己生活起居的环境,这是讲天地之和。圣人还会选择人和。孔子说过,“危邦不居、乱邦不入”。那个国家正在打仗呢,打得一塌糊涂,你躲它。你要是个真人,你去深入虎穴,改变这个局势,让人们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圣人没这个力量。他只能去躲这种战乱、危乱的地方,这就叫“处天地之和”。这是从广义上的“处天地之和”,而从狭义角度讲就是要应时而动,顺天和,要选择自己的居处。所以处天地之和是一门大学问。
“从八风之理”。“八风”是指:风从南方来,名曰大弱风。风从西南方来,名曰谋风。风从西方来,名曰刚风。风从西北方来,名曰折风。风从北方来,名曰大刚风。风从东北方来,名曰凶风。风从东方来,名曰婴兀风。风从东南方来,名曰弱风。
“从八风之理”指的是地理环境的理,寻找自己合适的居所,绝对不在犯冲的那些地方呆着。
“适嗜欲于世俗之间”。至人是“去世离俗”,“羞与汝辈为伍”,自个儿上山做神仙去,“神仙”的“仙”是一个“山”一个“人”。山的反义词是凹下去的山与山之间的谷。这个谷加上一个单立人就是俗。所以仙人的反义词是俗人!至人是去世离俗。离开这个喧嚣的红尘,去到清静的山上,呼吸精气。道家讲三清,有三清宫,有七十二洞天,都是风景极其优美,都是呼吸吐纳,修道,练丹的好地方。
圣人,就“适嗜欲于世俗之间”了,不像至人那么超脱于俗,而是“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了。
“无恚嗔之心”,“恚嗔”的“恚”(hùi)上面两个“土”,下面一个“心”。就是心里面充满了愤怒的状态。还有一个字叫患,心里堵了一串儿,心有千千结了。
“恚嗔之心”就是怒气的开始。“嗔”就是生气以后瞪大眼睛那个状态。这个嗔的发声是“真”,和“睁眼”的“睁”类似。恚嗔,就是怒气刚开始,就是憋气,等到怒气喷涌而出就叫愤。就是常说的“义愤填膺”,这是一个过程,这个“恚嗔之心”是因为求于外界出来的。所以道家讲的是内求,要独立,不依附于任何人,所以无恚嗔之心。
“行不欲离于世”,就是“适嗜欲于世俗之间”。这里的行是指他的日常行为,就是在这个社会上生活或是从事某种职业,而不想脱离世俗。
“被服章”。这字三后来考证是个错解,夹在了“行不欲离于世”和下一句叫“举不欲……”之间了。
“举不欲观于俗”。“举”是抬头的意思,上句是“行”是走路的意思,经常说“举行”什么活动,就是从这儿来的。一个是要动腿,一个是要头动。“观于俗”就是一个“雅”和“俗”的问题,所谓俗,就说是普通人以及他们的那种朴素生活风俗习惯。
作为圣人他可能行不欲离于世,他要融入这个社会,跟大家一块生活工作,但是他的个人爱好,个人修为,可能就和老百姓有点儿区别,谈不上同流合污。身体在民间、灵魂在高处。
“外不劳形于事”。就是说不会为某件事把自己身体搞得很累。劳是指工作的过头、过度,你干活真正叫做工,工得过度叫做劳。这些圣人绝对不会去累,为了某件事奔波劳累得吐血,这叫劳。这是从外面来看,不会劳于过度,筋疲力尽。
“内无思想之患”。“思”和“想”是不一样的。它们底下都带“心”,思上面是一个“囟门”的“囟”,囟门,小孩生下来他脑袋顶上没闭合,忽闪忽闪的。然后小孩子吃奶化为精髓填充脑髓,脑袋逐渐长大,慢慢地这个囟门就闭合了。这叫“囟”,是,代表脑子,这是思想的思。所以思是指又动脑、又动心。脑子是理性思维,动心是感性思维,所以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要多动脑子少动心。遇到任何事情,先用理性的分析去考量一下,脑子是冷静的,心是热的。这是“思”。
“思”和“想”是两个概念。“思”是自己的心和脑在循环,是考虑自己。
“想”上面一个“相互”的“相”。“想”是有个互相、相互,“想”是想别的,外面的事。如“我想你”,是把心思、心神外放了叫“想”。“我想买个什么衣服”、“我想某个人”。思是不及物动词,而想是及物动词。
按照中医的观点要保持心和脑有个交流。脑髓化成了精,下降到丹田,化成了肾气,肾气再返到心里面化成了心神,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这叫“思”。“思”和“想”,不论是考虑自己,或者是考虑外面的事儿,没有患,心上面堵了一串儿东西,心有千千结,想不通,就是思想之患。想不开的人叫愚,想不通的人就叫患,而且这种患,开始是个无形的存在,是个念头,慢慢时间长了,就开始有气,就是叫气郁了。气郁时间长了就开始有结了,就摸上去有了有形的东质,开始是个良性的这么一个瘤儿。以后再变成一个恶性的肿瘤。
“以恬愉为务。“愉”是竖心儿旁,通心,它这个“愉快”的“愉”上面原来不是个“人”,它上面是个三角。是一个人一横,其实是个三角。而且这个三角是尖儿冲上的,研究古代汉字都知道,汉字有很多生殖崇拜的符号,三角这个角儿冲上的,是男性,角冲下的,女性。所以它上面是个三角。下面是个月,就是肉。原来它这面不是个立刀,是三撇水、三点水。男性,攻击,肉,出水,所以“愉”是在古代专门指性生活的那种欢悦的感觉。愉快是指那种状态下那种心跳加快。以恬愉为务,就是以安逸、愉快为其目的。
“以自得为功”,意思是:在内不让思想有所负担,以悠然自得为已功。
“形体不敝”。“敝”本意是指破旧,引申义是败坏,衰败。比如,屋顶上的瓦坏了,漏了个洞,就叫“敝”。所以“形体不敝”指的是肉体,肉身没有损伤,也就是不摧残自己的身体,让身体不残,不缺,不伪,不废。也就是要按照四季昼夜的变化去调整自己的生物钟和规律,否则,白天睡,晚上熬夜,这就叫“逆”,形体就会“敝”。
“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就是圣人爱惜自己的身体发肤,使它不被破坏,不被摧残。在这个基础上,他们才能做到“精神不散”。说到散,有必要理解关于“泄”和“泻”,“泄”指的是无形的“神”和“气”的损失,比如说“泄气”了,用的就是“泄”。无形的能量或者是精神的损失用“泄”。“腹泻”“一泻千里”针对的是有形的物质。“泄”和“泻”两个字连在一块儿用,意思是说你既损失了物质,又损失了能量。
如果说“形体不敝,精神不散”,就“亦可以百数”,就是说能活到上百岁
这一段说的是圣人:其次有被称为“圣人”的人,他们平和地安居天地之间,顺从八风的活动规律,使自己的爱好与世俗社会的习惯相适应,没有恼怒埋怨的情绪。行为不背离世俗的一般准则,但举止也不受制于世俗的规矩。在外不使身体因为事务而疲劳,在内不使思想背负过重的负担,以安逸、快乐、愉快为目的,以悠然自得为满足,所以他们的形体不容易衰惫,精神不容易耗损,寿命也可以达到百岁。
圣人的四个特征:
1、安居天地之间。
2、无生气之心。
3、举动仿效世俗又有独特风格。
4、不过劳,不过思,恬愉自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