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我来到上海, 如今已经第15年,18岁到 33岁, 我最好的时光在上海。
从来到上海的第一天起, 我就下定决心, 一定要留下来, 如今, 终于扎根。
我的故乡在哪里呢, 我是一个在历史的洪流中裹挟向前, 夹缝下生存的小人物。
1985年, 我在陕西的一个小城市出生, 距离古都西安不到70多公里, 但我不属于这里, 我的父母来自河南的一个小镇, 隶属于古都洛阳。
80年代, 正是国家计划生育最严格时期, 我上面还有姐姐, 为了要儿子,家里的地没了, 土房子也推平了, 父母背景离乡, 来到陕西, 家里的姐姐留在了洛阳大姨家。
我开始了注定一生的漂泊生涯, 像没有跟的浮萍。
虽然在陕西出生, 但因为超生,上不了户口, 需要交借读费上学, 上完小学, 初中没法在上了, 为什么呢?借读费太高, 交不起。
那时, 户口问题已经解决了, 花钱上到了老家洛阳, 只能回洛阳上学。
河南和陕西的教育有差异, 在河南留级一年, 重读六年级, 然后顺利的上了初中, 高中。共7年。
所以我在出生地陕西12年, 户籍所在地洛阳7年, 如今上海15年。
怎么说呢?如果别人问我, 你是哪的人呢?我竟不知如何回答, 而刚来上海时, 被问道的最多的就是这个问题。
我对陕西是有感情的, 毕竟我出生在那里, 而如今, 父母养老都在陕西, 他们在陕西的生活时间更长。
但我的户籍却在洛阳, 虽然我生活的时间最短。 但我的整个少年时期留在了那里。
每年春节, 人口大迁徙时, 我会父母所在的陕西, 路都重新修整过, 离开的太久, 一些记忆已经模糊, 但夏季夜晚的点点繁星, 让我忍不住黯然感叹 。
而对于上海, 虽然呆的时间最长, 吴侬软语虽然也听的七八分, 却始终游离在人群之外。 上海人在一起, 多是讲上海话的, 我和先生都不会, 我们的孩子, 自然也不会。
虽说这不是最紧要的,而且我可能, 也一直会在这里工作生活下去, 但我却常常想要回老家, 特别是闷热的夏天里。 炙热的路灯下。
我常常想起家乡的虫鸣鸟语, 巍巍青山, 点点繁星, 凉爽的夏风。
小城很小, 只有2条马路, 是一个狭长的山谷, 视为川。
我想起我们年幼时,上山是麦穗, 打山枣, 探险找山洞, 听奇异的传说。 阳光下疯跑的身影。
对于上海, 或许, 我是走不进,也退出不来了。
这是淡淡的乡愁吗?也许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