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可能也是如此,有多少个人或许就有多少座围城。
图片来自网络记得第一次读《围城》,我尚在初中,跟着老师的讲解,很认真的在品味,老师说:“围城,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但那时年纪尚浅,始终无法无法理解。毕业后,我再读围城,似乎懂了一些。
书中以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事业、婚姻展开所有的故事情节,再以绝妙的比喻,将方鸿渐的人生、事业、婚姻都比作围城。冲进去了,就被生存的种种问题包围,不断的追求,而面对得到的成功又表现出漫不经心的模样,充斥着内心的挣扎。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转换,其间交织着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着与动摇,这一切构成了人生万事。
人生中,方鸿渐带着玩世不恭的态度游戏人间,其中还夹杂着知识分子迷茫苦闷的心理。他费尽心思冲进人生的城堡中,想着快意人间,却又因为一丝未泯的良心,无法在人生的城堡中混的心安理得,自然也无法如鱼得水。所以,他在痛苦,他在反思,最后逃似般的出了那座他之前向往的城堡。
事业上,他满怀信心的冲进三闾大学,却因为一个假学位,只得在三闾大学这座围城当一个副教授。而当有存在意义般的赵辛楣离开,他也相继离开,因为这里他没有继续下去的意义,注定不是属于他的地方,无论他多么努力,最终只是逃离。
婚姻殿堂里,苏文誇(kua)以为已经冲进方鸿渐的围城,却始终徘徊在门外。而方鸿渐想方设法想进唐晓芙的围城,可不得其法,最后误打误撞走进了孙柔嘉的围城里。这里的复杂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明白的。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像方鸿渐一样,有一点良心,有一点虚荣。有一句话形容的很合适,
他们既不高尚,也无法满足卑鄙,处处做小人,又处处提防小人。
《围城》,用这种在方鸿渐身上体现的虚无,进行了一场关于人性的解剖。我们身边不乏装在套子里的人,困在围城里的人,可是能走出来的又有多少呢?多少人注定困死在那座围城里面。 可惜,懂的不是很多。只能说,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也是最糟糕的年代。那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我们想着直奔天堂,却都奔往相反的方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