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谨以此文献给家乡的抗日老兵杨亚发老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1.
美丽的东山岛有一个村庄----杨厝村,很早以前,因其地理位置靠近于一条通往内海水坑尾,杨姓祖辈在水坑的凸出部营建村落,全村以杨为姓氏,所以早期亦称为“坑尾杨”,现在村名叫美山村。
位于乡村道路边或田园交集处的“亭侯”,人们称之野亭,也叫雨亭。坑尾雨亭,筑建于清末乡里阡陌与官道边,那时美山村“由渔转农”,乡民们的谋生手段开始以农业为主劳苦耕作。夏季农忙季节,人们在田里抢时摘收花生,烈日炎炎似流火,为节约时间往往午餐“中昼顿”(吃午餐)便就地餐食,人们把从家里带来的饭菜集中在这里,午餐就稀散在小小的亭子里因简就陋解决,也能够稍加歇歇脚。雨亭的另一个作用就是避雨遮阳了,现在时常可见到保留完好的燕尾槽设计风格的亭榭,便是典型的闽南建筑、有利于迅速排水的雨亭。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在美山村外孤寂的小雨亭里,写满了亚金、亚发亲兄弟俩生离死别的雨泪悲歌,纪录和见证了兄弟深情。这一段催人泪下的“兵灾”往事----“雨亭送军(君)”,其凄美的故事至今流传。
史上记载,自从抗战始起,那时候的国民政府便在国内实行所谓的“义务兵役制”,即按照保甲制度,调查户籍人口,然后将年满18岁至45岁的兵役适龄男子登记在册。每年由地方保甲长采取抽签的方法,决定该抽谁前去当兵。抽签的基本原则一般是“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独子免征”。但实际上,男子是否适龄、健康与否、是否独子、抽签后谁去当兵等等几乎都由乡、保长和军队的征兵官员等特权人员说了算。就此,当时国军的征兵过程可谓腐败透顶,民众怨声载道。
2.
时光追溯到上世纪1937年7月的某天,国民党军队到岛上“抓壮丁”。这一年美山村里按户额分派“符合条件”的青壮年丁众,通过在村里祠堂抽签“派丁”,被遣抓共有22名青年,抽签在祠堂进行,祠堂内外哭声一片。
村里有位叫杨亚金的青年,结婚刚刚两天,陪新娘子前往娘家办完“囝婿桌”,(“囝婿桌”即回门筵席。在东山岛,女婿算是“大半个儿子”,所以也称为囝婿)。赶返回村的途中刚好遇到大雨,慌乱中新婚夫妇躲入雨亭避雨。此时的雨亭里已经挤集了三十几个人,由几个穿军装的官兵负责看守“壮丁”。
“哪个乡里的”?……“坑尾杨”。
“名字”?……“亚金”。
“嗯。没错,就差你了”!
平地起惊雷,夫妻俩抱头痛哭!
距离“送兵”的时限还不足两个时辰,军车将会在下午三点前到达雨亭“接兵”!滂沱大雨中,村里陆陆续续来了很多送别亲人的乡邻。此时,从送别人群中突然窜出一个瘦弱的小伙子,径直跑到亚金面前,死拽着他的手臂往雨亭外田园边扯拉:“阿兄,阿爷仔(母亲)有交代话袂跟你讲咧”……
几分钟后,亚金亚发兄弟俩互换衣服,弟弟杨亚发穿上哥哥杨亚金的“新军衫”,挤进了马上出发的队伍里。
这个“替兄从军”的小伙子就是现年98岁的杨亚发,1920年3月出生。那一年,他年仅十七岁!此一去,光阴隔绝十八载!
杨亚发先是在国民政府军队近十年服兵役,期间在江西和安微地区参加对日抗战,1948年所在部队于安微境内易帜,接受解放军改编,杨亚发终于成为了一名解放军三野部队警卫营战士。他先后参加了解放战争的淮海和渡江战役,上海解放后随部队调防江苏南京。经历战火洗礼的杨亚发1950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于1955年服从需要,复员回到魂牵梦绕、日思夜想的故乡康美镇美山村。
3.
今年初夏的一个夜晚,热心于家乡传统文化事业的美山村古“学里”公益项目发起人杨钦才先生,邀约了几位乡邻朋友,前去拜访杨亚发老人,说是要听这位百岁老人“讲古”。实际上很早时就有听说过,在东山岛上尚健在几位抗战老兵,杨亚发老人是其中年龄最大的。能让我有幸近距离聆听老人叙往事述经年,这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清瘦慈祥的老人衣冠整洁朴素,倚靠在沙发上,初见到“生分人”,微微点头,脸上露出些许羞涩的笑容,算是与客人打了招呼。老人家讲话条理清晰,思维相对敏锐,我想这应该缘于老人一生戎马、养成的干练个性有关。如果不是之前知道,其形态举止完全让你想象不到,这是个接近期颐之年的老人,让人啧啧称奇。知道了大家来意,老人家很随和地欠身接过一支香烟点上,氤氲缭绕中不温不火,娓娓开始了他的故事。
据老人介绍说,当年他复员回乡时已经三十五岁了,父亲兄弟也早已阴阳隔断,可谓家贫如洗,后经政府农工所领导的关心牵线,建立了自己的家庭。而后不久,他带动本村和邻村十二名青壮年,响应政府号召,前往参加鹰厦铁路工段建设,历时一年多。
1958年,家乡那时的海岛上共设置六个区属,樟塘片区合并在康美公社,原东山县委谷文昌书记号召全县军民“治理风沙,植树造林”,在全县范围里共组织了53支造林队,谷书记连续三次亲自到村里祠堂大埕和学校召开植树造林动员大会,指导植树工作的推进。东山海岛史上淡水奇缺,而康美地区用于农耕及饮用的淡水更因其地理位置尤为缺乏。时任乡长张迪民前来驻村,勘察地形寻找水源地,组织乡亲开挖机耕井和食用水大井。张乡长率先垂范,不顾沙土塌陷危险,赤膊上阵,带头跳入井中挥汗掘土。老人感慨,直到今日,每每想起当年这些鲜活的带头人形象,仿佛就在昨天。
由于自己良好的工作表现,这一年被县里选派到位于湖尾村的苗圃农场,参与林研所指导的树苗试验小组工作,试验场地是临海几十亩的风沙土,试种苗种有引进的相思树、马尾松、木麻黄、苦揀仔树等十几个树种,经试种栽培后逐步向全县推广,传播植树经验。老人很是自豪介绍,“现在顺着海湾,从康美外沙到湖尾片段,人们一眼望海,后面郁郁葱葱的那片林带,就是当年我们所在的护林队培育植种的”……老人历任村支书、大队长等职务,带着满腔热忱,积极投身于家乡新农村建设,后来长期担任片区护林员。
老人说,现在我们家乡东山岛,能够成为一颗璀璨的东海明珠,而且是中国十大最美海岛第一名,这要归功于当年谷书记和他班子,在他们带领下,全县党政军民、男女老少,掀起了“上战秃头山,下战飞沙滩,绿化全海岛,建设新东山”的植树造林治理风沙运动。海岛筑起141公里的“绿色长城”,使得海岛从此披上绿妆,共产党人在民众心里树起一座“绿色丰碑”。
泡茶“讲古”,往事如烟。杨亚发老人给大家回顾了他自己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做为一名机枪手,所在的队伍奉命夜间奔袭日寇据点、游击打援等战斗情景。在老人低沉缓缓的声调里,更能让人感受到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国军人保家卫国、风餐露宿和不畏牺牲的战斗激情。老人特别思念早年三野某警卫营整编时,引导他走上革命道路的林汉水(音)教导员。正是在林教导员负责的易帜官兵学习班里,通过举办诉苦大会、开展文化学习等等方式,使得更多的旧军人接受教育,转变了思想,真正选择走向正确的道路。
由于老人年事已高,同时考虑到老人家健康问题,大家也不忍心于让杨亚发老人过长时间对往昔追忆叙述。所以便转换话题,聊天询问他的生活近况。
每天清晨,慢慢的踱步到村子对面“外沙”,到那片自己亲手栽种的树林里,面朝大海,吸收清新的空气,“这就是最好的享受”。他老人家说。相比起当年和他一起“当国军,有去无回”的乡邻战友,自己是十分幸运的,因为自己终究能够盼来和平幸福的好光景……老人家拿出201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给他的纪念勋章和证书。他感谢政府,因为每到重大节日,都有关心慰问他们这些曾经参与抗战的老兵,他说:认同肯定才是最重要的。
4.
大家深深地理解了一个抗战老战士、百岁老兵的家国情怀。据杨钦才先生介绍,老人家婚后育有6个子女,现在儿孙满堂绕膝,家庭幸福美满。他给其中四个儿子分别取名:国、旗、能、升!孩子养大成人后,再次把儿子杨坤升和杨坤旗送到部队。大儿子杨坤升曾经参加保家卫国的对越自卫反击战斗。
新时期富美山村建设,康美镇美山村率先在东山岛传承乡村“学里”古学堂的兴办,老人更是热心于村里的这一公益项目,他被聘为义务“授课教员”,定期向前来学习的年轻一代人讲述自己亲历的抗战和解放战争这段永远不能忘却的往事;宣传介绍解放以来家乡海岛建设的巨大成就和变化;谆谆教导孩子们要珍惜和平时代,崇尚文化学习、尊师重教,长大后多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我们祝愿老兵杨亚发老人,能够健康快乐的在祥和太平的世界里留得更长远些。他老人家的过往经历,是家乡海岛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祈愿“雨亭送君”永不重演,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2018年8月29日稿

抗战老兵杨亚发老人与杨钦才先生交谈

抗战老兵杨亚发(1920年3月出生)

杨亚发老人的纪念勋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