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棉袄中考结束以后,紧接着上了一期高一衔接班,时间安排很紧张。最近课少了,待在家里休息的时间多了,不想看到她天天睡觉玩手机,在网上买了一些书给她。
我自己也买了几本,其中有一本是关于学习方法的。作者是芭芭拉·奥克利(Barbara Oakley),现为工程学教授,本科专业(居然是)俄语。小学到高中数理成绩一路垫底,对自己的数商毫无自信。介绍里说她看闹钟上的数字都觉得头疼。后来由于工作需要,不得不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和讨厌的数学打交道。用亲身经历表明,一旦找到合适的路子,什么学习都将是一马平川。作者后来在MOOC、Coursera上开创了非常受欢迎的学习课程“learning how to learn",受到众多学员好评。
![](https://img.haomeiwen.com/i4823832/808afe283605dd51.jpg)
之所以买这本书的原因两个,第一,我是纯文科出生,感觉数学就是老大难,在小棉袄面前没有任何权威性,想通过作者的励志故事,激励自己看数学书做习题。第二,都说方法论什么的都是纸上谈兵,一定要实践出真知。我却认为没有方法论指导,实践可能要找弯路,绕远路。从心理学角度考虑学习的方法会不会带给我不一样的启示呢?为了摆脱低层次的知识搬运,我只完成了思维和记忆这两个部分的阅读,联系自己的情况做了一些反思。
1. 思维
神经学家早已发现,人类的大脑中有两种思维模式:注意力高度集中状态下的专注模式,像一个参加马拉松比赛的运动员;休息状态下的发散模式,则更加放松,像个穿着拖鞋闲逛的小青年。
我们无法同时处于这两种思维模式中,但两者之间的切换,可以带给我们解决问题的灵感。 将我们这两种思维模式都比喻成手电筒的话,专注模式是照在脚下的光,更亮,看得更清楚;发散模式则是照在前方的光,视角更宏观,看得也更远些。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通过专注得出初步思路,然后在发散中被灵感击中。二者有先后,且可构成循环,有点类似“学”和“思”的结合。
我在计划完成这次007er作业的时候,一度想要写感兴趣的心理学话题。可是当我专注于心理学的一个概念,就会发散到莫名其妙的地方。每次都是兴冲冲拿起笔,写了几行字之后,发现偏题了,就不了了之了。所以过于专注就会略显书呆,而过于发散就貌似不务正业了。
我们转换思维模式的套路大多都是从专注向发散,因为这样的转换太简单了,散步,打盹,游戏,随便就能切换到发散模式。但是如何从发散转向专注,其实也是治疗拖延症的答案。这样需要刻意训练,比如说25分钟番茄钟时间管理,在规定时间内要求专注,到点就检查或者奖励,依次增加。
2. 记忆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记忆是人脑对经验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主要的记忆系统有两种,分别是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
在大脑中对正在处理的信息进行瞬时以及有意识加工的这部分记忆,叫作工作记忆。工作记忆中的信息只是暂时被使用,在之后又会无影无踪。与之相反的长期记忆则可以看作仓库,只要把信息放进这个仓库,它们一般就会永远待在那里了。
把信息从工作记忆转存到长期记忆显然需要花点时间,最好且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不断地重复需要记忆的内容。就和铁杵磨成针的道理类似,一晚上重复20次不如每天重复几次,多坚持几天的效果来得好。
我每天进行经济学人文章的阅读,翻译练习,其实不断在遗忘。只有当内容相关联的文章作为专题进行学习,或者当一个专题的词汇专门集结出来以供背诵,不断重复的过程就能将暂时的工作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
类似的信息其实就是说法不一,内核大同小异。也许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熟悉的内容就会不自觉发散性思维,而对不了解的信息处理就会调用切换过去的专注思维。同样的道理,在不断阅读过程中,我们重复接触到不同表述背后总结的相同概念,就会形成长期记忆。最近看了好几篇《我不是药神》的影评,感觉剧情介绍,主创信息都已经记下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