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熊逸书院”旁听熊老师讲斯宾塞、王尔德等19世纪精英人物对普及教育、慈善、精英等等问题的观点, 还蛮多感慨,就来聊聊精英以及为什么我认为普及教育是必要的吧。
教育是随社会演化而演化的一种存在
就如自然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一样, 普及教育也是一种不断演化的存在, 而且普及教育因为是政府行为, 所以它的出现的形式和目的就更多是为了实现社会维稳和发展。
不同时代普及教育的内容也是不一样的, 先秦时可能好的屠夫、铜匠、木匠等等 比能识文断字的人更多;而后来儒家思想盛行,其实也极大地降低了社会沟通的成本, 因为大家都已经认同皇权、等级制度,对社会稳定也有不小的促进;在我小的时候,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理工科思想很流行, 因为那时国家需要建设, 能参与国家建设就行, 想得越少越好! 到了现在, 家长们已经开始更多的重沟通、重美育、重个性了。
普及教育不仅是提高了全民的文化素质,也很大程度上是政府相对廉价的宣传途径,它服务了社会和政府的需求;至于说高价学区房的锅当然不应该由强制业务教育来背,高房价其实更大程度是满足家长的一种心理平衡, 努力去买高价学区房的家长并不都了解自己所追求的学区教育到底是什么样子, 更谈不上是否认同,他们想要的可能就是我占有了一种不是谁都能随便占有的相对稀缺的资源所带来的优越感。
精英们总认为普及教育似乎是在磨灭人的个性, 像是在批量生产”人“似的,我承认任何非个性化的教育肯定都多少有这个问题, 但应该做出调整和改变的应该是普及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而不是取消普及教育。
教育是否要随行就市
其实目前教育已经随行就市了。
下图是一个中产阶级学龄孩子的业余参加的培训班的信息,这样的孩子在北京并不是小数目。
![](https://img.haomeiwen.com/i4260605/436f878a7fc54417.jpg)
个性化教育上不封顶,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爱好,和家长个人的诉求,给孩子找各种高质量、好形式的培训班, 而孩子个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深入学习自己喜欢的项目;
目前互联网教育也在逐渐发展, 未来通过互联网会更大程度上实现个性化教育的。比如"少年商学院“这个公众号中,就有很多很不错的提供给6到16岁孩子参与的实践课程, 孩子们学思维导图, 通过在自己的社区组织活动, 来有模有样的做市场调查,还学着写商业标书,并真刀真枪的去拉投资,做项目等等。
个性化教育可以作为普及教育的补充,这个选择权完全在家长, 个性化教育也许才算得上孩子的起跑线。
普及教育是在消灭”工匠精神“吗?
诚如老师所言”工匠精神”更多是来自家族传承的教育方式;
但普及教育的目的和工匠精神的培养并没有多少相关性似的。
普及教育并不是耗尽孩子所有童年去穷尽,孩子们的业余时间可以在长辈的熏陶下,学习家族业务和技能,有什么冲突吗?日本的普及教育做得很好, 而匠人精神也传承的很好,为什么要把它们对立起来呢?
当下焦虑家长在教育的各个战场转战拼杀,其实也是家族并无什么可以传承,于是才需要去在仕途和学业的道路上让孩子能快人一步,如果真有家族产业可以传承,那孩子在享受普及教育的同时,倒是可以省去各种培训班的选择,而专心做她/他 喜欢或者热爱的事情了
另外,工匠精神应该不是一家一户能培养传承下去的, 应该是整个社会的一种文化和习俗,如果社会对工匠精神有更多认可和保护,那么它就会成为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如果是社会刻意去追求一种匠人名分,可能到多少有些作秀的味道, 也算不得是什么”匠人精神“了吧。
普及教育促进融合
王尔德还说过一句话: 我同情一切,就是不同情疾苦。
看起来精英似乎对人间疾苦太过冷漠了。
但在我看来冷慕也许是精英阶层和普通大众接触还不够深入,就如同《我不是药神》中描述的那样, 我不认识你时, 我本来只想挣你的钱, 但自从我们相识后,你的生、死、疾、苦便也给了我觉知,只是因为你在我的眼里是鲜活的,而那些其他人也许只是代表一个数字,一张图片,一种遥远。所以也许冷漠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更多更好地走得足够近把?
当然程勇不能算什么精英,但同情并不仅仅是作用于和自己有过相近情况的他人身上,如果我们生活过,玩耍过,进步过,经历过,那么你的一颦一笑,一愁一苦,或许就会牵动我,而普及教育正是提供一个普罗大众和精英亲密接触的机会,割裂只会加剧冷漠。
精英的挥霍正是凡人的福利
假如你有100万, 那么你是愿意把它给一个富家子弟去放烟火呢?还是愿意给100个穷苦人家的人去买面包呢?
我肯定会选择后者,对于我来说富家子弟的一次烟火似乎并不关乎生死存亡,有没有都不打紧。
但我又的确认同精英的挥霍是凡人的福利,因为精英们对事物的极致追求也许影响了整个社会对美和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比如---如今在普及教育中,也越来越增加了“仪式感“ -----
同事的孩子小学毕业,学校在礼堂为孩子们准备了毕业典礼, 孩子们自己编排节目, 做毕业演讲,穿着黑色的小”学士"袍,带着黑色的“学士"帽,手捧红色的精美毕业证书, 一张张照片把时间定格在那个幸福的、满足的、同时又是再也回不去的瞬间,不知道那个瞬间会在孩子们心灵上留下一些怎样的触动? 但至少在家长看来, 那个充满仪式感的时刻是见证孩子们成长的一刻。
这种”奢侈“的仪式感,如今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这些凡人身边----- 生日会, 毕业典礼、成人礼,每个阶段的度过都因这份仪式感变得更完整了。
同样,大众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精致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不足为奇,闲暇时,学学茶道,摆弄下鲜花,练练书法,享受下烘培的乐趣,看看那些经典的电影,大众的生活更加有样,有趣,有料,这些似乎并不是普及教育应该达到的目的,但也或多或少在一些公立学校的课程中展露头角,让部分孩子能从小就把这些昔日奢侈的追求视为当下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更多普通凡人也在自己闲暇时光,不去谈论他人长短,转而安静地准求一份雅兴,这又何尝不是凡人的一种福利呢?
社会总是在不断演变中, 我并不知道是当下更好,还是从前更好,哪个时代的人生活得更加幸福, 但普罗大众与精英阶层距离的缩小,在我看来总不是坏事。也许精英阶层在变革时,会因失去部分优越感而愤怒, 但长久看,整体提升的美好才是真的美好,为什么要把美和精致局限在一个小的伊甸园呢? 那个伊甸园可以依旧存在, 但伊甸园外也不应该是荒郊野岭,那里也应该有鲜花、森林、溪流、和风和温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