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赖辉东《论语史鉴》7·32王肃和他的“王学”!

赖辉东《论语史鉴》7·32王肃和他的“王学”!

作者: 冬晖 | 来源:发表于2022-09-23 23:25 被阅读0次

第32章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莫:大约、大概的意思。

吾犹人也:我和别人差不多。《论语》中还出现过一次“吾犹人也”。《论语·颜渊》:“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躬行:指身体力行,亲身实行。如《史记·滑稽列传》:“ 太公躬行仁义七十二年。”宋·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古人重视躬行践履,苏轼在《石钟山记》一文中,记叙了他深入实地考察,揭开了石钟山得名之谜的故事,苏轼躬行践履之举,被后世传为佳话。

    躬行践履也指道德修养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是人们完善道德修养的重要方式。

得:行有所得也。会意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由又和贝组合而成,表示用手拿贝,意指有所收获。后增加“彳”旁,表示行走时有所得。

      “得”的本意指活得、取得,如《左传》曰:“凡获器用曰得,得用焉曰获。”《韵会》:“凡有求而获皆曰得。”

    如《诗经·周南·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这“得”字是求取淑女。《论语·季氏》:“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此“得”,表示贪得,今有成语“贪得无厌”。

    “得”的对象不仅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精神方面的东西,如得意、得志、得色、得性、得神、得人心,等等。

    《韵会》:“与人契合曰相得。”王褒《圣主得贤臣頌》:“聚精会神,相得益章。”

      得也引申为得意。如孟郊的《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得也有“笃”的意思,如《老子·道德经》:“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得”作为助动词,表示许可。“得”还可以表示需要、应该、必须等,读děi。

全文理解为:

      孔子说:“文章典故之类的文本知识,也许我与别人了解的差不多,但是躬行于君子之道,那我还没有太多心得。”

      孔子非常谦虚,他以超乎常人的好学精神,汇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于一身,对历代的文献知识都有非常深入的了解。

      但孔子而并不以此为资本,他认为很多人都能做到这些,在这方面,自己只是做到了跟这些人差不多罢了。

      孔子更为注重的是躬行君子之道,对此,他表现出了更加谦虚的姿态。他认为他做得还不够好。

    孔子非常重视实践,他在《论语》开篇就提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三字经》阐发孔子的“躬行践履”思想曰:“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如果不努力实践,只知道埋头读书,那么只能使自己华而不实,增加虚荣心,怎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呢?而只懂得努力去做,不研究书中的道理,靠自己个人的见识,就不会明白真正的道理。

      本文实际上是他在告诫弟子们,学文和力行必须并重,不能偏废。学识修养是永无止境的,而提高修养贵在躬行。一切的真知都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道德修养贵在躬行,难也在躬行。不过,在投身实践的过程中,同样还会有快乐相伴!这种快乐是发自内心的快乐,是“说”!这不仅是对人生的享受,也是对大道的感悟。

经学家——王肃

    《三国演义》中有个被诸葛亮活活骂死的曹魏名臣王朗。其实王朗是正常病死的,他不但是个贤臣,还是个饱读诗书,著述颇丰的经学家。

    王朗的长子王肃也是三国时期魏国大臣、经学家,他还是晋文帝司马昭岳父,晋武帝司马炎外公。他不同于那些有谋略有武功的文官武将,他试图研究经学,用政治思想来治国安邦。

    王肃出身东海(今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王氏,他十八岁时,跟从大儒宋忠学习儒、道、阴阳兼采的《太玄》,还为《太玄》做注解。王肃早年任散骑黄门侍郎,袭封兰陵侯。

    王肃年轻时,最权威的经学家是郑玄,他遍读郑玄的著作后,认为郑玄的注解不准确,他主张微言大义,综合治经,反对郑玄不谈内容的文字训诂学派。

      于是,王肃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借鉴《礼记》、《左传》、《国语》等重新注解群经,对今古文经学加以综合。

    王肃凭借司马昭的势力,他所著众经被列入学宫,从此“王学”被确定了官方学术地位,朝廷要求以“王学”来统一民众思想。

    其时,名存实亡的天子曹髦想挽回颓势,他坚持“郑学”,他曾到太学向诸生询问经义时,问到《书·尧典》中的“稽古”一词解读时,曹髦认为是“效法天”的意思,可是博士庾峻坚持王肃“效法前世”的解读,这让曹髦非常难堪。

    西汉初年有一本书叫《孔子家语》,后失传了,王肃自称从孔子后人孔猛处获得此书,王肃为此书作了注解。

      《孔子家语》原书二十七卷,今本为十卷,共四十四篇。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

      今传本《孔子家语》为王肃注,书后附有王肃《序》和《后序》。过去因为疑古派的非难,历代前人多认为此书是伪书。更有人认为此书即为王肃所著。

    然而一千多年来,该书广为流传,《四库全书总目》曾精辟论述说:“其书流传已久,且遗文轶事,往往多见于其中。故自唐以来,知其伪而不能废也。”

    晚清以来,学界疑古之风盛行,《孔子家语》乃王肃伪作的观点几成定论。

      然而,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西汉墓出土的竹简《儒家者言》,内容与今本《家语》相近。

      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墓也出土了篇题与《儒家者言》相应的简牍,内容同样和《孔子家语》有关。

    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今本《孔子家语》并非伪书,更不能直接说成是王肃所撰著,确系孟子以前遗物。应当承认它在有关孔子和孔门弟子及古代儒家思想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王肃在尊崇孔子儒学的名义下,把道家思想糅合进去,成为新时代新思想的融合体,王肃为了在学术上压倒郑玄,还故意篡改《孔子家语》的内容。

    在《孔子家语》的解读上,王肃极力渲染孔子曾师从老子,为儒道合流的理论寻找依据。

    王肃还伪造了一本书叫《孔丛子》,称其为孔子八世孙孔鲋所著,内容主要记叙孔子及子思、子上、子高、子顺、子鱼(即孔鲋)等人的言行。

      孔鲋是战国末期人,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孔鲋拒绝出仕,令其弟子叔孙通任秦朝博士。

      秦末大乱时,孔鲋收其家所藏《论语》、《尚书》、《孝经》等书,藏于旧宅的墙壁中,而后隐居嵩山,教弟子百余。

      陈胜领导农民起义时,他也从军反秦,为博士、太师,留在身边,以备咨询。后由于陈胜不能听取规谏,以致起义形势直转而下,导致最终失败,最后在与秦将章邯的战斗中战死,卒年57岁。

      关于《孔丛子》是伪书的证据很多,比如孔子的孙子子思称呼孔子为“夫子”,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另外,《孔丛子》中记载了子思和孟子的对话,这显然也是不可能的,子思去世几十年后,孟子才出生。

      《孔丛子》还记述了孔鲋死亡的情形,这显而易见该书决非孔鲋所撰。

    王肃为了证明自己解读经典的权威性,伪造圣言,实非君子所为,它反映出经学向玄学过渡的时代思想特色,王肃是这一过渡期的重要人物。

      王肃除了注释经典,伪造《孔丛子》之外,他在政治生涯中,还针对时事,频频向统治者建议,又表现出儒家入世的积极态度。

      王肃的学术活动不仅使人们怀疑郑玄经学的权威性,更影响了王弼、何晏等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

      唐代时,王肃作为“二十二先贤”配享孔庙。宋真宗时,追赠司空。

    王肃六十二岁时得了重病,医生都说治不好了,王肃的夫人问他有什么遗言。他说:“建平(指著名相师朱建平)曾说我会活到七十多岁,官位至三公,现在都还没达到,有什么担忧的呢?”可是不久后,王肃最终还是去世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赖辉东《论语史鉴》7·32王肃和他的“王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dhbo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