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撒旦探戈》是一部经典之作,更是一部史诗般宏伟壮阔的作品。它自问世以来,就受到了极高的赞誉,获得了许多世界级的文学奖项。
但对于读者来说,它却是部让人爱恨交加之作。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阅读《撒旦探戈》的过程中,你会收获到暴风雨般的阅读快感,但你更会收获到一种如鲠在喉的窒息感和绝望感。
甚至这种阅读的窒息感会让人很难继续读下去,匆匆翻上几页,便会叫人看得脊背发麻,忙不迭把这本巨作再老老实实恭恭敬敬放回书架上去。
这本书实在是太有风格,太有特点,以至于爱它的人会觉得这些风格都是蜜糖,而恨它的人则会将之视为可怕的砒霜。
究竟是什么样的风格和特点,会让一本书给读者带来“窒息般”的压抑和绝望呢?
简要说来,一是因为奇特的语言风格,二是因为混合的大师风格,三是因为充满情绪的时代群像。
先说语言风格。
说实话,我从未见过有哪一本书,能比这本《撒旦探戈》还难读。
从前觉得《追忆似水年华》里面的意识流太熬人,又觉得《魔山》里大段大段的哲论读不下,但跟这本书一比,全都成了小巫见大巫,不值一提。
译者在序言里就评价过《撒旦探戈》那独特的语言风格:
《撒旦探戈》是克拉斯诺霍尔卡伊的处女作,也是代表作,充满了神秘而冷酷的隐喻,在奠定自己文学风格的同时,已经达到了自己的高峰。一个个克拉斯诺霍尔卡伊式的复杂长句接力,缠绞,确如火山爆发时殷红的熔岩顺着地势缓慢地流淌,流过哪里,哪里就是死亡。
真是“流过哪里,哪里就是死亡”。
一句话足足有十几行长,一口气憋足了都读不下来,让人的目光犹如时刻进行着马拉松,在里程的艰难前进中,咬牙切齿地一行行扫视过去。
全书一共12章,段落的划分可谓大致是:
一章就是一段,一段就是一章。
偶尔发现分了段,还会让人产生一种感激涕零之感,“天啊,他居然分段了!”
甚至写到后来,这种肆意的笔触越写越夸张,越写越过分,甚至连标点符号都没了,洋洋洒洒数千字,密密麻麻叠在一起,给人一种非凡的视觉冲击和无与伦比的情感体验。
这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实在罕见,阅读的难度呈如指数函数爆炸般上升,让许多读者在读了几行后就败下阵来。
不过,倘若能够忍受住这种岩浆般语言的洗礼,读到后面,渐入佳境之时,这种长难句反而会带来一种奇特的阅读体验,犹如坐上了一辆恐怖的云霄飞车,跟随作者在云雾中绝望又兴奋地穿行着。
在拉斯洛看来,短句简单无趣,能承载的东西有限,当一个人思维奔涌、表达欲膨胀时,肯定会选择用长句,就像酒馆里的客人一样喋喋不休,不使用句号,一晚上只说一句话,当然,作家的唠叨与酒鬼不同,与表现欲一同膨胀的还有文字的野心与诗意。
这种长难句确实体验出了无穷的诗意,在拉斯洛的笔下,无处不充斥着层峦叠嶂般的形容词和副词,精准地狙击意象,将饱满的情绪呈现在读者面前。
再说第二点,大师风格。
这一点其实很微妙,因为在看的时候,常常看着看着,就会有一种,这一段出自其他大师之手的感觉。
比如一开始写几个人与上尉的交锋,让人恍惚有种在读卡夫卡《城堡》的感觉:
“你们带了什么纸没有?”他礼貌地问。“招风耳”在巨大的衣服口袋里开始摸索。“纸?我有张这个!”他高兴地说,“请您稍等一下!”他将一张有点皱巴但很干净的信纸摊在上尉眼前。“您是不是还需要一支笔?……”高个子的男人问,说着准备将手伸进大衣的内兜。
又比如在中段高潮部分,写女孩与猫的激烈搏斗时,又看出点余华作品中常见的粗砺与残忍:
她摸到那只蜷成一团、肢体僵硬了的黑猫,她的脸烧得通红,纵身跳下阁楼,站在庭院里环顾了一下四周,之后高兴、自豪地沿着通向岸边的公路朝运河走去,因为她的本能告诉她,她肯定会在那里找到商尼。她的心怦怦狂跳,想象自己拎着已经变凉了的尸体站到哥哥的面前,他会做出“什么样的表情”。
但其实余华的文字更加简练质朴,而且倘若按照余华的风格,事情在沉默中会被推向更加绝望的深渊。
书中描写年迈的妇人,脑中幻想着五光十色的美好未来,又仿佛在读茨威格似的:
在她的脑子里突然孕育出一个巨大的、含糊不清的(主要是:巨大的)计划,她看到了璀璨的灯火,看到明亮的商店橱窗和流行乐队,看到昂贵的内衣、丝袜和帽子(“帽子!”)在她的想象中飘摆;质地柔软、手感冰凉的裘皮大衣,流光溢彩的大饭店,奢侈的早餐,巨大的购物商城,还有夜晚,夜晚!舞蹈……她闭上眼睛,听着窸窣的声响、狂野的轰鸣,这登峰造极的欢乐喧嚣。在她低垂的眼帘下,自少女时代就悉心珍藏、不得不寻找避难所的魔幻的梦想又重新浮现(在一个重温过成百上千次的“午茶沙龙”里……),但是与此同时,在她怦怦狂跳的心脏里,也充满了昔日撕裂般的绝望:她错过了多少的欢乐,可以说是所有的欢乐!
种种风格交织渲染出一种宏大而悲凉的氛围,造就出独一无二的拉斯洛风格。
不可否认,作者非凡的语言功底让他能够自如地在诸多风格和题材中随意切换,时常让人感到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又情不自禁跟着情节踉跄奔去。
最后再说说最能凸显出这本书本身气质的一点,时代情绪。
这种描写有点像《都柏林人》,但又远比其更加波澜壮阔,更加绝望黑暗。
其实本身的故事很简单,讲的就是一个粗糙的骗局,但故事里的每个人物,都被描写得栩栩如生,充满了时代的情绪。
那是一种怎样的情绪呢?
悲观到极致,又糜烂到极致,周围全是黑暗,仿佛有人在远处呜咽尖叫,他们迷茫,却又找不到未来的出路。
他们好不容易团结在一起,又被骗取了财产。
人群失去了尊严,失去了羞耻,浑浑噩噩地如同走兽般打闹着
——现实不会放过你,它会永恒地用残忍的明天折磨着你,而这种痛苦来得如此猛烈又如此绵长,仿佛永远没有尽头。
现在,在黎明中最悲凉的时刻,他们麻木的四肢酸痛难忍,身子在寒冷中冻得瑟瑟发抖,嘴唇发紫,浑身发臭,饥肠辘辘地从地铺上爬起,他们不得不面对一个这样的现实:同是这座“庄园”,昨天还对他们做出过接近他们梦想的变化的承诺,但是今天——在这无情的天光下——却已成为囚禁他们的寒冷、残酷的监狱。他们喋喋抱怨,越来越苦涩地在这又一次死亡了的建筑物空旷、凄冷的厅堂里踯躅,心情沉郁,一言不发地绕着那些满地乱扔的生锈机器的残骸打转,在墓地般的寂静里,他们越发痛苦地怀疑自己被诱入了陷阱,他们只不过是一场卑鄙阴谋的弱智受害者,现在他们无家可归地站在这里,每个人都遭到了欺骗、掠夺与侮辱。
而结局,更是用一种戏剧化的手法,把整个故事推向了荒诞的极致,所有的一切化为虚无,和现实之间的界限也全然模糊。
总之,倘若你想尝一尝极致的绝望究竟是什么滋味,我会毫不犹豫的推荐这本书。
它充满了哀伤,又充满了力量。它充满了世俗的琐碎不堪,又充满着地狱的绝望哀嚎。
它会让你怀疑世界,它又会让你失落发狂。
读读它吧,试着和撒旦共舞一曲探戈。
纵然被地狱烈焰所灼伤,也并不可惜,毕竟那黑暗的深渊,能让我们所面对的无聊世界,重新发现些别致的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