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我与地坛》,走近史铁生

作者: 马风 | 来源:发表于2015-12-23 14:02 被阅读946次
经过《我与地坛》,走近史铁生

面对《我与地坛》,在文本样式上,可能会有不同选择。或者认定为长篇散文,或者认定为短篇小说。这种分歧,在看待其它某些作品,也会出现。比如鲁迅先生的《故乡》,《一件小事》,一向都被划在小说的范围,其实,完全可看成是散文。阅读者的不同取向,不会影响作品自身的价值,倒可以提供开掘其价值的另外视角。

我这篇文字,就是在把《我与地坛》当成小说的前提下,写成的读书笔记。

史铁生的小说,总是以第一人称“我”,作为叙述视角。而且,作品中已经成为艺术形象的“我”,与生活中那个实在的“我”,契合得十分紧密相符。所以,他的小说就有了浓郁的自传色彩。很容易与读者拉近距离,捧着他的书,像是在听朋友的娓娓诉说。

小说体例特征之一的故事情节,被史铁生彻底消解殆尽。他作品中没有连续完整的事件,有的只是事件并不连续的片片断断。

显然,这是由于“我”身体的残疾,影响并制约了与外界的自由接触,为展现丰富开阔的空间,带来了局限,自然就减少了情节性的描绘。而心里空间,倒是没有残疾带来的局限,可以上天入地,抚今追昔,可以体验悲欢离合,可以抒发喜怒哀乐。而且,笔墨可集中用在仅有的这个“空间”,能够转化为更强悍更有力的优势,赢得另一番效果。

于是,他的小说,就成为“我”的心理揭示,成为倾吐心事的“我”的独白。这样的风格特色,在《我与地坛》中,显现得尤其格外鲜明。“我与地坛”,完全可以解读为“我与人生”。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失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玘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繁盛得自在坦荡。”——小说唯一的一个场景,就是这样古旧沧桑。“我”正是在如此凝重的历史背景下,摇动轮椅,且行且看,开始了触景生情之旅。

最感人肺腑的一个“景”,要数母亲身影出现的时刻。那是怎样的“出现”啊!时隐时现,躲躲闪闪,有点虚无缥缈。但是作为母亲那一颗温柔敏感的心灵,对残疾儿子的呵护关爱,却那么实实在在,被揭示得细致入微。担心儿子有什么意外,又担心紧紧跟随给儿子,会带来伤害刺激,在这样的犹犹豫豫中,慈母之心饱含着的大爱厚爱,给剖露得淋漓尽致,让人热泪盈眶。

经过《我与地坛》,走近史铁生

然而,直到母亲突然去世,而且刚刚过了中年不久,告别了人间,“我”才猛然领悟到那份诚挚火热的心意,一切为时已晚,只留下了深深的痛悔自责。尤其难以面对的是,“我”终于成了小说家,还是获奖的小说家,可殷切渴盼儿子有所成就的母亲,一点没分享到这样的喜悦,该是怎样的遗憾。

人生的变故,如此的阳错阴差,如此诡异,让“我”无奈地发问,母亲为什么不可以晚些离去?或者,“我”的小说为什么不可以早些发表,获奖?究竟是来自哪里的,什么样的力量,在掌控着这一切?“我”对人生的困惑,拷问,由此一点点铺展开来。

小说还写了另外一“景”。十五年前见到的一个三岁小女孩,漂亮但是弱智。如今成为少女,仍然漂亮,仍然弱智。遭到羞辱之后,哥哥赶来,“带着她无言地回家了。”

看到眼前这一幕,“我”的感觉是“在心里惊叫了一声,或者是哀号”。同时,满腹心酸地喃喃自语道:“无言是对的。要是上帝把漂亮和弱智这两样东西都给了这个小姑娘,就只有无言和回家是对的。”显然,这“对的”,是世上给予的冷酷的选择,无法逃避的选择,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这“对的”,给予小女孩的不是温暖和喜悦,恰恰相反,是悲凉,是伤害。

执著的思辨色彩,好比涓涓细流,就这么浸润在小说的字里行间。一旦汇聚成一簇浪花,“我”的心中,就立刻激荡出一串串的提问——“谁能把这个世界想个明白呢?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说的。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降诸多苦难给这人间,你也可以为消灭种种困难而奋斗,并为此享有崇高与骄傲,但只要你再多想一步,你就会陷入深深的迷茫了:假如世界没有了困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这并没完,接下来还有四个问号。

这些如同“天问”的发问,重重地扣击“我”的心扉,考验着“我”的心智,也许会寻找到一个接近圆满的答案,然而,距离正确答案,还差好大一截——“于是就有一个最令人绝望的结论等在这里:由谁去充任那些困难的角色?又有谁去体现这世间的幸福、骄傲和快乐?只好听凭偶然,是没有道理可讲的。”最终的结论是,“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那只有屈从了,人显得虚弱无力。

经过《我与地坛》,走近史铁生

在轮椅的陪伴下,15年,“我”游历了地坛的角角落落,同时,“我”对人生的感受,思索,參悟,渗透进了心灵的角角落落。后者,才是“我与地坛”结缘的真谛所在。因此,与其说“我”在游历地坛,莫不如说是“心灵”在游历地坛。所以他说“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在小说结尾,史铁生归结出15年来,“我在园子里坐着”的心态:“有时候是轻松快乐的,有时候是沉郁苦闷的,有时候优哉游哉,有时候凄惶落寞,有时候平静而且自信,有时候又软弱又迷茫。其实总共有三个问题交替着来骚扰我,来陪伴我。第一个是要不要去死?第二个是为什么要活?第三个我干嘛要写作?”

这一段文字,一连用了六个排比式的陈述句,如实表白了由对立状态交织而成的内心矛盾。是生存现状的主观反映。随后用疑问句,把“矛盾”深化为对人生意义的拷问。很容易让人想起哈姆雷特关于“是生”或者“是死”的发问。看来不是很特别让人惊异,但却直接指向了一个深奥的哲学命题。“骚扰”可以是一时的,“陪伴”则要终其一生。“我”就是这般清醒。

特别发人深省的是,这些“骚扰”“陪伴”,仅仅是残疾人士才会遭遇到的吗,健康者,是不是可以排除在外呢?只要稍加思忖,就会领悟到,健康与否,只是人与人的肉体差异,就其实质而言,精神灵魂大体都是相似的。因此,“骚扰”“陪伴”,恐怕哪个也摆脱不了。

在《我与地坛》中,地坛是“我”借助轮椅休息活动的一块有限的场地,也是借助心灵与外面世界对接,无限宽广开阔的空间,更是感悟人生进行禅思修炼的殿堂。正是这三重递升的范畴,“场地”,“空间”,“殿堂”,使小说蕴藏着超越世俗的的哲理内涵,变得沉实凝重。前面提过的那句“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无异于玄妙的禅偈。

读史铁生,总会感到压抑,沉重,悲怆,苦涩。可呈现在他笔下的,的确是无法回避的真实。他像鲁迅先生说的,"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他不希望用肤浅的圆满美好,吟唱粉饰太平的虚假赞歌。对读者进行盲目乐观的误导,那绝对是违背他的良知。他的品格,没一点残疾。

王安忆说的深刻:(史铁生)“他其实是比许多健康人更多更深刻的享受这个世界,我们完全不必对他抱有怜悯。”

经过《我与地坛》,走近史铁生

相关文章

  • 经过《我与地坛》,走近史铁生

    面对《我与地坛》,在文本样式上,可能会有不同选择。或者认定为长篇散文,或者认定为短篇小说。这种分歧,在看待其它某些...

  • 我与地坛

    地坛还是史铁生笔下的地坛,但我所说的不是史铁生与地坛,而是我与地坛的邂逅。今天去雍和宫附近办事,吃过午饭,距离火车...

  • 走进地坛,走近史铁生

    文/徐田福 “您好,史铁生,我是你的读者,在阅读过《我与地坛》后,我有几个问题想问您。” 倘若他还健在人世,我想和...

  • 01《我与地坛》结构分析及片段仿写

    《我与地坛》一 ——史铁生 主题: 通过描写地坛与我家很近,自小我就去地坛里玩耍,瘫痪后更是与地坛形影不离,地坛的...

  • 苦难之于人生

    ——史铁生《我与地坛》读书笔记 《我与地坛》,史铁生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1月。 微信读书APP上显示不出...

  • 我与后海

    史铁生写了《我与地坛》,我无法望其项背,却厚颜无耻的“剽窃”他的文字:我与后海。后海于我,是渺小版的地坛于史铁生。...

  • 2021-11-08

    听史铁生《我与地坛》。接受精神的洗礼。 听李野默读史铁生《我与地坛》,感受作家对人生的感悟和顽强的生命意志。 晚上...

  • 史铁生-我与地坛

    这是我第一次读史铁生的作品,还是我不太擅长的散文。 在读之前我有做一些浅显的功课,知道史铁生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

  • 史铁生 我与地坛

    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

  • 我与地坛  史铁生

    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

网友评论

  • 失落的艺术:我觉得是散文集,小说的话还欠些东西
  • 36773a42a267:《我与地坛》是散文。
  • 时光为印:我与地坛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对死亡的解读。可能只有曾经距离死亡那么近,才能体会的那么深刻。

    高中的时候看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并没有看完,看的也不是很细致,很喜欢里面的一句话,后来想讲给别人自己看到那句话的感觉但怎么也表达不出来。也是看到这句话后就不看《我与地坛》了,因为感觉自己那时的水平阅历和态度看人家简直就是亵渎了人家。我无法体会什么是死亡,哪怕已经有亲人已经离开我还是无法体会。“现在我常有这样的感觉:死神就坐在门外的过道里,坐在幽暗处,凡人看不到的地方,一夜一夜耐心的等我。不知什么时候它就会站起来,对我说:嗯,走吧。但不管什么时候,我想我大概仍会觉得有些仓促,但不会犹豫,不会拖延。”——史铁生
    “死,从我们生下来就在那儿惦记着我们。”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 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当然,那不是我。但是,那不是我吗?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马风:@时光为印 有感悟,就是收获。
    时光为印:@马风 不能算评论,里面的话都是史铁生的作品,我只是搬运工。还是那句,感悟很深,甚至看到的时候都会震颤,但是我写不出来。
    马风:@时光为印 你的这种解读,颇有新意。好的作品,应该提供多方面的解读渠道。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即是。为我的肤浅之作,你写了这么独到细致的评论,另我受益匪浅,非常感谢。
  • 小庄子叫淡定姐:写得不错!我还没看过这本书,看来要好好读读!
    马风:@小庄子叫淡定姐 这是短篇小说,很有阅读价值,多谢你的评论。
  • 颜牧之:作者编辑时行间加空格了吧?其实简书编辑器自动换行跳格的,建议跳下,现在这样行间距太大了。
    马风:@颜兴林 因为你的提示,让我明白了正确的页面书写方式。谢谢。
  • hi_liyipeng:5年了啊
    马风:@Summer_Tree 五年只是一瞬间。小说的价值应该是久远的。

本文标题:经过《我与地坛》,走近史铁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drvh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