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蒋勋讲中国文学|三曹父子(将嫉妒变成欣赏是一种美学的态度)

蒋勋讲中国文学|三曹父子(将嫉妒变成欣赏是一种美学的态度)

作者: 零露_清扬婉兮 | 来源:发表于2018-12-04 23:17 被阅读100次

    整理|零露

    人生中的确有一部分,是我没有可是我可以嫉妒和羡慕,或者说我很向往。把嫉妒转成羡慕变成一种美学的态度。

    这里到的欣赏是说也许今天会注意到魏晋文化,是因这里里面第一次有了对生命欣赏的态度和角度。

    三国里面英雄,他们彼此是敌人的同时也彼此欣赏。比如诸葛亮欣赏司马懿,司马懿也是欣赏诸葛亮,他们彼此是知己。才有了我们在《虎啸龙吟》看到他们两个在城头的对话,其实是一种心心相惜。

    其实所有人的结局都有一样:忧思难忘。因此说,虚无感并没有什么不好,在文学和美学中的提到的虚无,这个虚无并不是我们在世俗中所说到的虚无,在美学上的虚无是他认识到生命中本质的状态,并不影响到他生命的积极性。

    比如说佛经中讲的:色即是空。他其实讲的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要从虚无之中去感觉到现在感观到是重要的,听起来是不是很矛盾,这正是曹操的美学。

    在三国以后,佛教思想和老庄思想的起来,代替了儒家,使得人性有了一个多样的解放。在儒家的观念中,只有好或坏之分,从原始佛教的思想空的概念。

    在曹操的诗里,那种原始佛教思想的空的概念进来和儒家思想混合,产生一种多重的矛盾。任何一个生命都是思潮激荡的结果。

    人的信仰和背离是两种同样大的力量,在魏晋时期的人,从自己生命的角度的思考。比如陶渊明为什么会写《归去来兮辞》?明明做官,又想退隐,其实就是两个我的斗争,陶渊明并不是天生的隐士,正是因为他做过官,才有着对归隐的向往。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凡是能够把自然和隐修、隐世写得很好的人,常常是身在仕途中的人,比如说苏轼,他从来没有退隐过。

    从文学角度上看,魏晋是一个精彩的时代,精彩时代文学和美术的好,一定是从人的解放开始。

    三国精彩,董卓、吕布、周瑜、诸葛亮等每一个人物,不管是好坏,其实是历史中不同的符号,在我们身上可能都会有一些他们身上的东西,或是向往。

    唯美和欣赏会使一个生命的态度,转换成为非常有趣的另外一种对生命的进入过程。而这个只有三国提供给我们。

    读到曹丕诗的中,完全看不出来是一个帝王写的诗。

    杂诗《漫漫秋夜长》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辗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

    本质上看曹丕这首诗,曹氏父子三人都有强烈的诗人个性,那种本质上的忧伤。

    三国人物有趣,就是他们复杂性。做为一个白天在朝堂上的帝王,在夜晚回复到一个人的部分,这是美学中一个重要的课题,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自己角色,比如说父亲、儿女、母亲、公司主管、老师等,做久了之后,常常忘了自己。

    文学和美学最大的贡献和迷人之处,就是它会把人从社会中定位的角色中救出来,让人回复到人的个体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蒋勋讲中国文学|三曹父子(将嫉妒变成欣赏是一种美学的态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eeb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