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兴之地,千載沧桑

作者: 何以故哉 | 来源:发表于2018-02-18 22:16 被阅读0次
    龙兴之地,千載沧桑

    五年前到大同,先被魏都大道两边古香古色的路灯吸引,然后便是建到一半的城墙。

    龙兴之地,千載沧桑

    十多年前,城里几乎看不到像样的古建筑,只有这个古龙壁,孤零零藏在东城嘈杂的居民区,旁边写着简介——全国现存最大的琉璃龙壁。

    原来这巨大的龙壁只是代王府门前的照壁。代王府呢?多年前是片杂乱的平房。耿彦波坐镇大同后,拆除了这片民房,现在的代王府复建虽未竣工,但已初具规模。明代的王府用的都是孔雀蓝瓦,配着金顶,格外夺目。

    龙兴之地,千載沧桑

    代王府是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改封为代王后,就藩大同所建的王府。明正德《大同府志》载,代王府“在大同府城内东,洪武二十五年,以辽金西京国子监改建”,号称“天下第一王府”,有“小故宫”之称。

    明朝覆灭时代王府被起义军付之一炬,只剩一面九龙壁。

    九龙壁是中国现存九龙壁中建筑年代最早、最大的一座,比北京故宫和北海的九龙壁早三百余年,大小约是北海的九龙壁的两倍。


    这不由让我想起俺们太原的晋王府。

    明朝建立,太原成为“九边”重镇之一。洪武三年,朱元璋封他的第三个儿子朱棡为晋王,驻守太原。晋王朱棡受封之时,年仅13岁,由于年龄小,当时并未就藩。依照明代的制度,藩王不能留在京城,必须赶赴封地开府守边,所以,晋王受封不久,明太祖即命永平侯谢成赴太原兴建晋王府,并扩建太原城。

    永平侯谢成是晋王的岳父。据史料记载:“洪武四年,太原古城修建晋府宫殿,木架已具,一夕大风尽颓,遂移建于府城。”可见,当年永平侯曾将晋王府选址于晋阳古城这一龙兴之地,不料,太原多风,“一夕大风”便“木架尽颓”,永平侯以为这是上天的旨意,不宜在此兴建王府,便重新选址。

    经过再三勘察,永平侯为朱棡选定了修建晋王府的最佳位置,即城外东北方的一片开阔地,在宋建太原城的城墙外(据说桥头街即宋城城门吊桥所在),后来是明代扩建的城区东北角,也就是今天的精营街一带。

    龙兴之地,千載沧桑

    当年的晋王府,通过大兴土木,耗银如多,建成后的晋王府,方城四门,南北中轴,殿宇雄阔,建筑华丽,是明代诸藩王府中规模最大的王府。其富丽堂皇,犹如一座小皇宫。有宫城、外城两座城池,突出的南北中轴线上,有高大的主体建筑,周围对称有众多的房屋,格局类似皇宫,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其巍峨壮观正如晋王所愿,有府门4座,按照方位分别是“东华门”、“西华门”、“南华门”和北面的“后宰门”。

    “南华门”是晋王府的正门,“南华门”的历史就此拉开了序幕。位于中轴线上的“南华门”,坐北朝南,与府内主体建筑的朝向一致,承接着最充足的阳光照射。高大的门楣、粗大的门柱,叠置的斗拱、鲜艳的色彩,充分显示着晋王府的豪华和气派,代表着府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当年的“南华门”,人们习惯称作“南华门街”,属于晋王府的宫城范围,是晋王府通向外城的必经之路,又是王府正门,因此,在城中占据了重要的优势地位。

    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永平侯扩建太原城,在宋建太原城的基础上,向东、南、北三面扩展,将晋王府圈在城中,建成一座城周12千米、城墙高7米、城门8个的坚固砖城。仅从城头的四个角楼、城周的92座小楼、城壕深10米,足可以看出明建太原城的坚固程度。

    如今的东华门街、西华门街和南华门街,这三条小街正是当年晋王府宫城的“东华门”、“西华门”、“南华门”,这三门分别通往外城三个城门的走道。当年晋王府的宫城外围还建有四道城墙,叫萧墙,所在地现在已成为东肖墙、西肖墙、南肖墙、北肖墙和上肖墙等街道。

    原来本人住十多年的地方是王府城墙,哈哈!

    明朝覆亡,清兵焚烧了晋王府。代王府劫后余生留下一座九龙壁,晋王府则只剩了些街道名。

    晋王府失火二十年后,著名学者、反清志士屈大均来到太原,望晋府花园而思朱明王朝,留下了一首《望晋恭花园》:“襟带河汾玉殿长,一朝弓剑委秋霜。将军死战哀宁武,帝子生泽恨晋阳。马首关山空落日,城中歌吹罢清高。悲风处处吹松柏,谁到并州不断肠。”

    每次走到南华门,东华门,典膳所,这些街道,就会感慨万千。曾经的繁华,可能只有曾矗立于王府墙内的几棵古槐记得吧?

    龙兴之地,千載沧桑

    我居住的杏花岭区是今天太原七个城区之一,杏花岭、松柏坡当年都是晋王府的花园。“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随着朱明王朝的逝去,太原春雨依旧,杏花岭却是只闻其名而不闻花香了。

    当年日伪政府将杏花岭改造为体育场,据说在当时规模仅次于北京先农坛体育场。建国以后,太原市政府在原址基础上扩建,定名为杏花岭体育场,昔日王孙公主游览休憩之所成为万民同乐之地。

    九十年代初,杏花岭体育场被出让给一个吹嘘要盖山西最高建筑的港商,并且说要在大楼前树立全世界最大的关公铜像,最后关公铜像没有见到,土地被转卖给了山西省电业局,曾经开满杏花的王府花园变成了两幢随处可见毫无个性的高层建筑。

    龙兴之地,千載沧桑

    太原的古城墙在解放太原时,因阎锡山部队抵死固守,毁于攻城的炮火中。在纪念太原建城2500年时,有人提出复建,终被否决了。


    所以看到大同魏都复建,格外的羡慕。太原的房子拆不起,也许是一个原因。不过近年复建了个小规模的旧城——太原古县城。

    太原县城,也称明清太原县城,在太原市西南部晋源区境内。它是建立在晋阳古城遗址之上的明、清时期的太原县旧城。因其整体格局如同头北尾南振翅高翔的凤凰,故俗称“凤凰城”。

    龙兴之地,千載沧桑

    不得不提晋阳古城了。

    它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赵氏起家的地方。在唐朝是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齐名的北都。它经历了春秋初建、北朝繁荣和唐代的鼎盛。隋末李渊父子起兵于此,所以被称为“龙城”

    在宋初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忌惮“龙兴之地”的说法,火烧水灌毁灭古城。明景泰年于古城南关旧址之上筑太原县城。至此一座历经1500余年的繁华城市被尘封于地下。

    龙兴之地,千載沧桑

    晋阳古城所在的太原盆地四面环山,中间低平,汾河贯中而过,土地肥沃,人口集中,经济发达,是理想的城建之所。其北缘有一大型湖泊,方圆20余里,名叫“晋泽”。还有晋水(晋祠之水)与汾水交汇,晋阳城就位于这个交汇处。

    晋阳城修筑后,在三家分晋前的40多年中,发生过两次大的战争。第一次是城建成后的当年,赵简子命邯郸大夫赵午将他征伐卫国时,卫国进贡晋国的500名奴隶由邯郸迁往晋阳,赵午答应,但很快又反悔,被赵简子捕到晋阳杀害。

    赵午之子赵稷伙同他的舅父中行氏(寅)及中行氏的姻亲范氏(吉射)发兵围攻赵简子在国都“绛”(即“新田”,今山西侯马市)的官邸,赵简子被迫北走晋阳。于是晋卿魏、韩、知氏三家联兵抗拒范、中行氏,复请赵简子回“绛”执政。

    《史记·赵世家》记载这个事件时说:“孔子闻赵简子不请晋君而执邯郸午保晋阳,故书《春秋》曰:‘赵鞅以晋阳畔(叛)”。后来把这个记载作为晋阳城创建年代的依据。

    晋阳第二次之战,发生在晋出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53年)。这时赵简子已不在世,其次子赵襄子列为卿,晋国由知伯执政。

    据《战国策·赵策》记载,知伯向韩、魏两家各要“万家之邑”地,两家如数给了他。又派人向赵襄子要蔺、皋狼之地(均在今山西离石境内),襄子不给。

    于是知伯勾结韩康子、魏桓子攻打晋阳。知伯攻城三月不下,又从晋祠悬瓮山下开渠(今知伯渠),引晋水(一说汾水或汾、晋二水)灌晋阳,“城不浸者三版”。就是说,水淹城墙只留下上面的三版了,城墙也不倒塌,可见晋阳城的坚固。

    龙兴之地,千載沧桑

    知伯攻打晋阳三年也没攻破,但也使得“城中巢居而处,悬釜而饮,财食将尽,士卒病羸”。这时,赵襄子有些动摇,“欲以城下”,问他的谋士张孟谈该如何办?张孟谈说:“臣闻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他愿去见韩、魏,说服他们倒戈。

    于是张孟谈潜行出城,游说韩、魏,申明“唇亡齿寒”的历史教训。韩、魏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同意反戈,共灭知氏。按照约定,先杀了知伯守堤的士卒,毁堤决水反灌知伯军营地,造成知军大乱,韩、魏军从两翼包抄夹击,大败知伯军。知氏从此而亡,韩、赵、魏三家尽分其地。


    晋阳古城被毁,现在的太原城又是怎么回事?

    宋下令火烧晋阳城后,又引汾、晋之水夷晋阳城为废墟,将一座历经1476年历史的古城彻底破坏。

    三年之后,新的太原城在距古晋阳城北四十余里的唐明镇重新崛起。嘉祐四年,设太原府治。金、元时代,太原城饱经战乱。明初,朱元璋封其三子朱棢为晋王于太原,遂因此扩建太原城,成为明代九边重镇之一。

    明、清两代,太原经济迅速发展,其矿业、商业、手工业,对全国的经济影响很大,有“晋商执全国牛耳”之誉。

    龙兴之地,千載沧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龙兴之地,千載沧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eib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