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此文摘自网上】
你是否工作遇到了“高原期”却不知道如何度过?
你是否因为工作太忙而觉得没有时间读书?
今天,语文特级教师闫学告诉你,缓解“高原反应”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书,“忙”不仅不能成为不读书的理由,读书还能让你不再那么忙了!
不信?那肯定是你读书的方法不对。今天,小编就带您跟着闫学老师一起来学学教师到底该怎么阅读!
建议一:想当优秀教师,先读书
虽然一个教师是否能成为一个优秀教师,这其中的因素很多,比如:一个教师所受的专业教育,所处的教育环境,所拥有的生活经历,所秉持的教育理念,所具有的职业天赋等等,都是影响一个教师成长的因素,但我们都无法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如果一个教师不读书,他就不能在教育教学这条路上走得很远。换句话说,一个不读书的教师,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优秀教师,优秀教师首先应该是个读书人。
建议二:越忙越要读书
教师是一个特别忙的群体。除了众所周知的工作压力大,社会各界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还有没有其他因素呢?我认为是有的。比如,缺乏足够的教育教学智慧,以至于工作效率低,教育教学工作成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没有多大改进的重复。
那么,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从哪里来?从实践中来,从思考中来,从学习中来。这里的“学习”,除了指向优秀教师学习,很重要的一点是指不间断地阅读,因为不间断地阅读可以培养自己敏锐的眼光和拨云见雾、直抵问题核心的实践智慧。一句话,越忙才越要读书。
在我看来,读书不需要一张桌子,也不需要有大把的完整的时间,处处都是读书的地点,时时都是读书的时间。当你把翻开一本书读一页看成是与打开手机刷微信一样的自然,你就有了读书的精力和时间。而一旦这种状态持续下去,当然不只是持续一两个月,而是持续几年的时间,也许你慢慢就会发现,在工作中你不再捉襟见肘,自然也就不再那么忙了。
建议三:只要是值得读的,就一定要硬着头皮读下去
真正的优秀教师必须具备三个板块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和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缺乏任何一个板块的知识都将限制一个教师在教育教学上所能达到的深度与广度。
读书,有兴趣的阅读是好事,但绝不能只凭兴趣,有些书也许一时读不下去,甚至不能读懂,但只要是值得读的,就一定要硬着头皮读下去,也许山重水复,但只要坚持,往往就会柳暗花明。
因此,广博而有计划的阅读是一种长远的眼光,是建立在普遍联系与宏观综合的视野下的自我锤炼。细究不少优秀教师的成长轨迹,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是否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将最终决定我们在教育这条路上能够走多远。
建议四:从一本书到另一本书,“叶脉”似地阅读
阅读与思考的过程,可谓从一句话到一本书,从一本书到另一本书,从许多书到一个知识谱系,从一个知识谱系到更广泛的知识谱系,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谱系。对教师来说,如果我们希望把自己知识的盘子越做越大,就必须同样要进行这种“叶脉似的阅读”。
刚走上教师岗位的那几年,当我发现自己的教育理论基础十分薄弱时,便决定从阅读经典教育理论开始弥补自己的知识空白。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豁然开朗,他让我窥见了教育最迷人的地方,帮助我度过了最迷茫的新教师生涯。后来,我开始阅读陶行知先生的著作,看到了陶行知先生与苏霍姆林斯基的共同之处,那就是根植于实践、身体力行的务实精神。再后来,我了解到杜威与陶行知的师承关系,又开始阅读杜威,一头扎进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宏大世界,不但理解了杜威的“做中学”,也进一步理解了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在研读这些传统的经典教育理论的同时,我的目光又转向了后现代主义,研读了小威廉姆·E·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等书籍。当我发现多尔是站在那么开阔、综合的视野下论述后现代课程观时,深为叹服,于是循着他在这本书中呈现的一些线索,阅读了不少人文历史、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
这种从一条线索出发不断拓展开去的阅读方式,恰似一片叶子的脉络,贯穿了我这些年学习、研究的整个过程。
建议五:非经典不读,在有限时间内获最大的益
具体书目的选择要把握一个大的原则:非经典不读。如果确有必要,对非经典的书只作略读与泛览,不细读,不精读。这样可以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内获得最大的收益。只有经典的书籍才值得花费时间去阅读。在浩如烟海般的书籍中,要筛选出真正的经典并非难事,时间是最公平的筛子,真正的经典必然经得起时间长河的过滤。
当下备受推崇的一些流行畅销书,是应该特别警惕的。这类书,往往迎合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口味,用通俗而不乏谄媚的手法表现,投机色彩严重,“掺水”太多,并没有多少真知灼见。对这样的书,我常常会拿来“翻翻”,但也仅仅是“翻翻”,做一个大致了解就可以了,绝不会花费时间去精读、细读。如果没有时间和能力从近年出版的新书中作出判断,就去选择那些已经被公认的经典书籍吧,至少可以减少一些盲目挑选所带来的风险。
建议六:阅读如爬坡,不是享受是提升
真正有价值的阅读应该犹如爬坡,尤其是对大多数经典书籍而言。由于经典作品的丰富性、跨越性、创造性与可读性,也由于每一名教师知识背景的局限性,阅读时不费相当大的力气就不能到达顶峰,甚至费了相当大的力气也不一定能到达顶峰,可能我们终其一生阅读一本书,读懂的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但也只有这种有坡度的阅读才能对教师的成长真正有用。因为教师的阅读指向的是知识结构的完善,这种阅读不可能是一种享受,或者主要不是享受,更多的是一种提升、丰厚和转变,而不会像一般的读者那样只把阅读当成一种简单的乐趣而已。
建议七:书读到一定程度,有必要读点“二流”的书
读经典的书需要漫长的过程,但书读到一定的程度就有必要读一点非经典的书,比如“二流”、“三流”的书。按照台湾学者唐诺的说法,除了一流好书,还要读一读那些二流好书。当然,唐诺所说的无论是一流好书还是二流好书,都跑不了“好书”的范畴。他举了一个例子,比如阅读托尔斯泰,除了必读《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一定还要读一读《复活》,因为前两部作品堪称经典,代表了托尔斯泰的最高成就,而《复活》是一部“失败之作”,但它却道出了托尔斯泰的“梦想、抉择、烦恼和生命变化”,而这些都远远超出了《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能够告诉读者的东西。
这种观点给我们的启示是,在阅读了那些经典好书之后,我们还应该有意识地拓展自己的阅读视野,再读一些二流好书,尤其是对同一作者的书籍,把该作者不同时期、不同主题的书尽可能全部阅读一遍,可以比较全面充分地把握其思想、观点的发展脉络,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更加卓越的思维与判断能力,并且提高自己的阅读品位。对于一个致力于提高教育理论水平的阅读者来说,把该作者所有的著作都读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原则和研究方式。
建议八:系统学习经典的文本理论,提升文本解读能力
由于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和阅读视野的窄闭,不少教师对各种文本理论缺乏系统的学习,因此不具备基本的文本解读能力。所以我认为目前语文教师最迫切的是系统学习一些经典的文本理论,以西方文本解读理论为主,包括诠释学、接受美学、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新批评等等,同时借鉴国内历代有价值的文艺批评成果。但必须指出的是,由于这些理论非常复杂,彼此交织,可能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和比较多的精力,才能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同时,还要注意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我相信经过了这样的系统学习,教师朋友一定可以提高文本解读的能力,从而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产生积极的影响。
建议九:阅读中产生的思想,借助写作整理、记录、提升、推翻
就我有限的阅读经验而言,大量高品位的阅读必然引发有深度而有价值的思考,这些思考也许立足于自身,也许是对教育的宏观或微观的思考,抑或我们的思绪会更广一点,着眼于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发展……要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要让这些我们在阅读中产生的思想不致于稍纵即逝,也为了让我们的大脑不致于成为他人思想的跑马场,我们就必须学会整理,学会记录,学会提升,甚至学会推翻。这就必然要借助于写作。如果读书引发思考,那么写作本身就是思考。写作帮助我们梳理思想,不断地返回自身,认同自身,否定自身,完善自身,升华自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