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社,生产队,在1958年前后的原城是新名词,人们第一次听说都有点儿犯嘀咕。新成立的公社宣传队走村窜巷,给人们普及公社化运动。
宣传队的人说,这公社就是公共社会,原城县不再叫原城县了,以后改叫原城公社,整个县城就是一个家,县城的人们都是一家人,大家有饭同吃,有地同种,家里以后都不用开灶了,都到各自的生产队大食堂吃饭,还不要钱。
县城变成公社之后,下设的各个村儿就是生产大队,每个生产大队又要分成几个生产小队。如果说公社是大集体,那么生产小队就是最小的集体,人们不再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而是以生产小队为单位。
宣传队有时候会遇到村民们提问,有人问,生产小队要种的地在哪儿?宣传队的人只好把土地重新分配的事儿跟大伙说了,不出所料,人们顿时骚动起来。要把各家的地没收,这让人怎么活?但是宣传队一遍又一遍的强调,公社化之后,吃饭不要钱,生产队设大食堂,干完活就直接去食堂吃饭,现成的,多好。吃饭前不用做饭,吃完饭不用洗碗刷锅,多好,还不要钱,你自己还要地干啥?地是集体的了,饭也是集体供给,这就是集体化,大家都是一个集体,人人为集体,集体为人人。
到1958年10月,原城县的公社化运动正式开始了,马家的十亩地上交大队,被编入南关大队第三小队。那时候,大舅,大姨和二姨分别6岁,4岁和1岁,马家所在的第三小队一共13人,包括5家。马家4人,周家3人,胡家和刘家各2人,武家1人。
周家,胡家和外婆家是邻居,地也挨着,刘家住在村西头,这武家曾经是马家的佃农,当初马家把地分给佃农,他家就在地里盖了两间房住着了。如今只剩一个瘫痪的老娘和一个光棍儿儿子。三队的地一共25亩,马家的10亩地加上周家的5亩,胡家的3亩,刘家的2亩和武家的2亩,还有3亩是四队其中两家的,因为和三队的地挨着,就算到三队了。
这生产小队组建好了,土地上交了,连带着农具,牲口,车也都上交队里了。外婆宝贝的杏树也成了集体共有的了,虽然这让外婆苦恼了一阵,但好在这杏树还在自家院子里,外婆自告奋勇地申请了管理杏树的任务。这颗杏树是外婆嫁到马家第三年开始结果的,结的果又大又甜,这回三队的人们有了口福了。
说起外婆他们的三队,农具齐全,有供佛杏吃,又有驴车黄牛,好几个小队都羡慕的不行。驴车是外婆他们家贡献的,黄牛是周家上交的。三队基本上不用添置什么工具就可以直接劳动了。
公社化之后,就不是只农忙的时候下地干活了,而是全年都要劳动,出工,因为只有出工了才有工分,这工分就是年底分粮分物的凭证。
原城刚刚公社化的时候正好是秋季收割的时节,那场面,真叫浩大。早晨7点出工,人们从自家大门出来,三五成群,浩浩荡荡向着各生产队的地块走去,割黍子,割谷子,一大片,队里所有人一起上,一会儿就割完了。
外公深有感触,自家种自家地的时候,马家的5亩黍子地要收割,全家人一起出动,也要干四五天才能收割完,还是集体化好,干活干得快,干得利索。
割完黍子谷子,开始掰玉米,还是全队人一起上,两人一组,一个人掰,一个用筐,用袋子接,掰完玉米,也收好了,直接运回队里,效率非常高,收葵花也是同样操作。
原城县第一年公社化,始于秋季,所以地里种什么的都有,因为这是前一年各家自己种的。其中,黍子土豆最多,然后是谷子,玉米,葵花,还有绿豆,豌豆等等。
这一年人们从10月开始,一直到春节,都在出工。割完庄稼,还要晒,碾,扬,收,脱壳,磨面,喂牲口,一刻不闲着。
那段时间,人们干劲十足,大食堂里的饭菜可口,每顿都能吃个顶饱。更幸福的是,一天当中总有一顿能见着荤,对于大部分人家来说,这比自己家做饭伙食算是上了一个档次。所以人们白天出工劲儿足,不惜挥洒汗水,只等着筋疲力尽之后到大食堂吃一顿,即刻力气又回来了。
晚上没什么事儿干,同在一个小队的人们就开始串门子,有的继续聊着白天没聊完的天儿,有的专门来夸一夸大食堂的饭菜,厨子的手艺,还有的商量商量队里还有什么能干的活儿没干。
有了集体,就有了主心骨,发生什么样的事儿都有个商量的人儿,尤其是一个小队的人,整日的一起劳动,一起聊天,没混成亲兄弟,也算是半个兄弟姐妹。谁家有个困难,二话不说就搭把手,武三魁的瘫痪老娘就受到了外婆他们的多次帮忙。
三队的女人们就是在晚上聊天的时候决定要给武三魁他老娘帮忙。十年前,这武三魁的老娘正在地里给黍子除草,站起来突然左腿就没了知觉,一个趔趄就摔在了黍子地里,从此就瘫在了炕上。武三魁本就难找媳妇儿,老娘一瘫,就死心塌地地当起了光棍儿。一个人一边伺候老娘,一边种着2亩地,倒也没饿着。
公社化之后,他每天都得出满工,所以伺候老娘就成了问题,整天的沉默寡言,头低得快埋到地里了。队员发现之后,就给他想办法,外婆他们提议把照顾武三魁老娘当做队里的任务,他家离地近,干地里活儿的时候,武三魁隔两个小时去看看他娘有啥需求,算他满工。要是地里没活了,要干别的,她们女同志可以轮流来伺候他老娘,也给算工分。大伙儿认同这个建议,于是就这么干了。
这武三魁感动的一把鼻涕一把泪,从此不再沉默寡言,天天儿满脸笑容,眼力劲儿又好,谁需要搭把手,他准能帮忙,在队里是一把好手。而且他手巧,队里的农具坏了的,他捣鼓上一会儿就修好了,驴车,牛车啥的也是他在维护。虽说队里照顾他其实他干这些活早就把缺的工补回来了,大家心知肚明,不仅对他好,对他老娘更好,把老娘照顾地舒舒服服的,顺便还给他拾掇拾掇家里。
人们越来越觉得这大集体好,生产队就像家,队员们都是家人,大家互帮互助,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