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混沌商学院的先导课《刻意练习》笔记兼思考。
思维习惯的养成就是思维模型内化的过程。
本文共四个部分:
一、什么是思维的习惯
二、如何养成思维习惯—刻意练习
三、刻意练习的重要场景—写反思日记
四、如何检测思维习惯是否养成
附: 刻意练习的过程大脑发生了什么?
一、什么是思维的习惯
有句话说:明白了无数的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句话误导很多人,明白很多道理,和用这个道理去做到完全是两回事。只有做到了,并且能够习惯性的做到,才能享受这个道理的益处。
比如看足球比赛,所有的规则你都懂,甚至物理学家可以计算出哪一个角度,哪一种力度踢出的点球100%可以进球。那又如何?!懂得再多足球的道理,真到赛场上,球迷和科学家球都都碰不着。
道理和技能一样,是一种做事方法,只有养成了习惯,内化到了肢体和大脑中,才能自然而然、随时随地的发挥作用。
先来说说习惯有几种:
1、第一级:简单的习惯
21天可以养成,比如早起、刷牙、扫地,21天后就能产生身体记忆,突然不做了,身体会给你一个信号,提醒你去做。
同时场景越复杂,越要的的时间越长。比如男生追女生,每天送吃的,每天讲笑话,可是追到手后,全忘了。21天培养不了这种复杂的习惯。
2、第二级:复杂的习惯
对简单有明确规则的复杂习惯,一万小时就可以养成。比如体操、跳水、球类运动等等。
3、第三级:思维的习惯
大脑的思维方式,没有统一的标准,既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
简单的例子:巴普洛夫的小狗实验,用不了几天,小狗听到铃声就会想起来去吃饭。
复杂的例子:人的急躁情绪,可能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急躁烦恼,但是年长之后,经历的多了,知道了急躁的后果,慢慢的变得不再急躁。
最难的例子:人的商业思维。比如一个人做生意吃亏了,连续做生意失败多次,就找到门路了。可是很多人不直接做生意,或者做生意总结能力比较差,就可能做了一辈子生意,都不知道里头的门道。究其根本是平时遇见且感知到的机会太少,同时又比较复杂,导致极难自主养成。
二、如何养成思维习惯—刻意练习
对于复杂、难的思维习惯,如何去养成呢?
最好的方法就是刻意练习!。某一种思维模型的养成,需要依靠相应的思维模型场景,并且场景出现频率达到一定的要求。可是在实际生活中,一定要用某种思维模型的情形很少,也就是用不用某种思维模型,并不会有一个很明确的结果。
例如:你暴躁了,老婆离家出走了,这个不良后果会促使你反思并考虑使用新的思维模型而不是继续暴躁。但是递弱代偿这样的思维模型,一生不用,都不会有可以明确感知的后果。
刻意练习的目标是什么?
把大脑训练成一个可以凭借直觉瞬间反应的记忆,在电光火石之间,仍然能够想到,对应的思维模式随时可以调用。
刻意练习的关键是什么?
关键是,结合场景,不断的在不同的场景中,训练、反思,到底思维模型。那些思维模型适合这个场景,如何去匹配起来用,不断地迭代自己的认知,不断地练习。在这个过程中,把之前大脑中直觉性的思维模型,替换成更加实用的、科学的、多元的、新的思维模型。
刻意练习就是一个替换我们大脑中神经链条习惯的过程。
思维链条.jpg
三、刻意练习的重要场景—写反思日记
把一个思维模型内化成直觉,需要大量的练习和训练。可是大多数人每天都很忙,如何才能有这么多的时间去做思维训练?即使有时间,我该怎么练习思维模型呢?
理查德.泰勒 写过一本书叫《助推》,其中有一个观点说:如果我们想持续的产生一个行为,外部的环境对他的影响特别重要。
比如,如果我们在餐听中把高热量的食物放在门口,和把高热量的食物放在很隐蔽的地方,不太好获取的地方,那么顾客饮食的热量指数的差别非常大的。食品位置会影响到我们摄入的卡路里。
换句话说:不同的环境,会影响我们某个行为产生的频率。
而不断的反省和练习思维模型,也需要一个这样得助推环境。在这样的场景下,自己不断的思考,是否有新的模型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实现刻意练习的重要场景就是写反思日记
古语说: 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这个道理。反思日记和日常反思的区别是,日常反思一般是只有栽了跟头才会深刻的反思。但是反思日记,把我们反思的迭代频率提高到以天为单位。如果是吾日三省吾身的话,就是以8个小时为单位,这是非常恐怖的一个进阶速率。
反思日记: 提高我们成长进步那个斜率的杠杠点。如果你能够抓住这个反思日记的场景抓手,就能够极大地强化我们训练思维模型的速率。
因此,反思日记是一个场景工具,一个养成思维习惯的好方法!
四、如何检测思维习惯是否养成
刻意练习的过程就是把思维模型内化成直觉的过程
一共会经历五个阶段,可以用这五个阶段来检查某个思维模型已经内化到哪一个阶段。
1.用的时候想不起来
当遇到可以用思维的模型的时候,自己想不到。你已经经历了,你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经历。
2.事后诸葛亮
有意识的反省,训练。突然发现,我好像学到过一个思维模型,可以用来解决这个问题。
3.事中有启发
如果你仍然继续的练习,反省。然后你做事做到一半的时候,会突然想起来,自己好像学过哪个思维模型,可以用来解决这个问题。
4.事先调用
做这件事之前,事先会想起, 刚准备用你以前的习惯做法的时候,突然会提醒自己,我还学过一个思维模型,来解决这个问题。做之前理性的调用自己的思想来使用思维模型。
5.自然而然
在做一件事的时候,不自觉会用,不思量自难忘。自己根本没有想到自己已经在用思维模型了。已经在自然而然用了,已经内化成我们的直觉了。不思量自难忘的阶段。
附: 刻意练习的过程大脑发生了什么?
把一个思维模型训练成一个直觉的过程,是一个有阶梯的过程。否则就会出现,自己学完了思维模型,也做了练习,但是怎么感觉还是不会使用思维模型? 不是因为我们笨,是因为我们的大脑的结构注定着我们无法训练一个思维,就迅速内化成我们的能力,内化成直觉。因为我们要替换的不是第一、第二级的习惯,是大脑的习惯。
更换自己的认知,用自己的思维模型替代,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
简单的说:就是用大脑中心新的神经链替代了旧的神经链条。
用一个比方就是:修新路,绕旧路。
过去中习惯的经验,就是大脑中最粗的那个神经链条,因为它使被反复锻炼过的,是一条旧路。在我们学习新的思维模型,有不断锻炼的时候,就在边上新增了一个又小又细的神经链条,就是那个新路。新的神经链不锻炼不维护,就很容易断掉。这样当你在遇见问题的时候,大脑又开始走那个最宽的,最强壮的路,绕开了我们新修的小路。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的通过理性告诉自己,在这个场景还可以走那条小路,可以用思维模型的那条路,让它更合理。所以我们必须不断的、反复的在那个粗的旧路,和新的小路之间博弈。让那条粗的路径使用的更少,年久失修,变得脆弱一点。让那条小的路,因为越走越多,变得越来越强壮。知道有一天这条路走得越来越宽敞,越来越容易,这也就是我们说的内化成直觉。
新的神经链条总是太脆弱,一定要通过刻意练习来加强变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