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同理心”是什么?
心理学上说是“设身处地理解”、“感情移入”、“共感”、“共情”、“移情”。那我们常用的说法比如“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等。这可能是情商的一种体现,或是情绪自控、倾听能力、尊重他人的一种表达。
它有个看起来很相近的词,叫做“同情心”,但实际上又有很大区别。在人际交往中,“同理心”可以激发情感连结,而“同情心”可能让人失去连结。
网易公开课里有一段有趣的心理短片,讲一只麋鹿掉进了巨大的情感黑洞里,富有同理心的熊也爬着梯子下来了,然后抱着麋鹿温暖地说:我知道是什么感觉,你并不孤单。与此同时,有很强同情心的山羊并没有下来,反而是站在洞外俯看说:这真糟糕,不是吗?
当别人身处困境时,同理心能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而误用同情心则使人疏远。
2.
为什么要讲“同理心”?
因为梁宁的《产品思维30讲》第一模块就是讲同理心,首先讲到了底层情绪。
人有四种基本的生物性情绪:愉悦、愤怒、不爽、恐惧。
连接愉悦和不爽的这个词,就是“满足”。
当需求被满足了,就会感到愉悦。需求不被满足就会不爽。而压抑了很久的需求被满足了,就一个字,爽。
愤怒是感觉自己的边界、自己的存在感被侵犯。简单地说,边界内是存在感,边界外是恐惧,愤怒是是边界外的点,愤怒也是恐惧。
恐惧是痛点,是抓住用户心理的一个点。所以,梁宁说我们要做一个帮用户抵御恐惧的产品。

人类利用恐惧,发明生产了很多产品。远古社会,我们祖先为了抵御生存的恐惧,发明了很多求生的工具。扎克伯格的Facebook,腾讯的QQ等通讯软件是因为社交恐惧,连罗振宇的得到也是利用了如今社会里人的认知恐惧。
3.
互联网行业利用恐惧心理做产品,我们怎么去了解自己、了解别人的情绪,并给自己、给他人更好的建议呢?

找到自己被满足的那部分。也就是愉悦,也可以是很爽的事情。
为什么有的人做产品那么牛还乐此不疲地投入,为什么我就做不来,还很丧?
是他们被满足了。当然,这也可能是利益驱动,也可能是自我提升带来的愉悦感,很多种可能。
当你还不了解自己想要什么,我的建议是先找到自己喜欢、感兴趣的事情,坚持一段时间,如果还不能被满足,那可能是你偏离了轨道,或者说还不了解自己。
人越害怕什么,越容易被什么吸引。
找到自己所恐惧的东西。有的童年阴影确实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们甚至不知道或不敢说出自己的恐惧。
但是,记住。直面恐惧,才能越过。
4.

知道了同理心,我们又能做些什么?
接受观点,不加评论。研究说男人往往喜欢谈论自己,女人谈论别人比较多,也就是八卦。但当身边的人遭遇不幸或低谷时,评论自己或他人都是不那么正确的做法。这可能是同情心,而不能给当事人带来多少帮助。
这个时候,首先是倾听。
看出情绪,尝试交流。你要分辨ta此时是悲伤、愤怒、焦虑还是恐惧,用“场景”、“情绪代入”来沟通交流。
也就是观察、“换位感受”,与之共鸣。
以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