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成长励志想法
有空的时候,不妨搜搜马凌其人

有空的时候,不妨搜搜马凌其人

作者: 北京养魂笔记 | 来源:发表于2019-02-01 16:38 被阅读45次
                                       

今天早上10:13,微信公众号“咪蒙”发表了道歉信。这封道歉信没有用图文的信息发布,而是单纯的文字消息,内容主要是为团队这段时间在网上引发的负面影响致歉,并表示咪蒙公众号将从今日起停更2个月,咪蒙微博也将永久关停。

咪蒙是一个什么样的公众号,相信很多文字工作者或爱好者都或多或少有些了解:800万关注的日更网红号,坐拥大批女性粉丝;文章主打社会热点与个人情感,善于煽动看客情绪,消费城市焦虑;有文字风骨的人对她的内容嗤之以鼻,在广告主们眼中却是不可多得的流量利器;而广大自媒体工作者则是又爱又恨,一面批判她在写文上的节操尽失,一面又悄悄关注她的内容,期待效仿她的变现手段分得一碗甜羮。

有意思的是,很多人一提咪蒙,都或喜或厌,但提起马凌,却表示不知其人。

马凌,70后,四川人,文学系硕士,在校期间主攻魏晋南北朝文学,2002年毕业后在南方都市报深圳杂志部任首席编辑共计12年。在校期间认识了自己的丈夫,相爱17年后分手。

这些,都是寥寥几字的百科词条“咪蒙”上写的。

其实以我在文字上的资历,称呼其为“马老师”也不为过,不过考虑到自己是介于“有文字风骨的人”和“广大自媒体工作者”之间的一个人,便少带一点个人情绪,姑且在后文中称其为“马小姐”好了。

在搜索引擎上检索关于马小姐的信息,可以说是少得可怜,很多是她在南方都市报任职时的一些文章和活动。有粉丝在贴吧梳理了马小姐原创或编辑的在南方都市报上的文章,帖子发布于2010年,那个时候还没有公众号“咪蒙”。

比如一篇名为《在深圳,我们的肥胖权得到充分尊重没?》,这是一篇针对肥胖健康问题反其道而行之的“人文关怀”文章,提到“是否存在隐性的肥胖歧视”,有理有据的提出“肥胖是一种人权”。

文章不长,不妨搜索后一阅。虽不完全,但还是比较“咪蒙”的一篇文章。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比如《社交是90后的动物本能?》,讲述了90后群体的社交技巧;《看彪悍的乱套的电影才能放松》,推荐了法国电影《两小无猜》;人物访谈《李欧梵:寻找城市失落的灵魂》;养生文《24小时前收拾最后一颗痘》。

养生这篇尤其好玩,下面引用一段:

如果早上时间不是太仓促,用面膜调理肌肤是能够立竿见影的方式。面膜有很多种选择,时间紧迫,不必再去实验什么新方法了。根据你的习惯,选一种对自己来说比较熟悉的、被经验证明最有效的,均匀地涂抹在脸上,使其贴合脸部轮廓。10分钟以后,洗干净脸,适当按摩一下,这样,一个容光焕发的你就打造出来啦!

然后马小姐在多年之后画风突变,写了一篇爆款文叫《致贱人,我凭什么要帮你》。


有些人可能还不知道,咪蒙公众号并不是马小姐离开南方都市报后的第一次创业。

此前,马小姐还有过一次创业,叫做万物生长影视传媒公司。公司注册于14年11月,官方简介说,该公司秉承“让世界更有趣”的理念,借鉴好莱坞团队创作、生产模式经验,力求打造颠覆传统的高品质影视作品。

然后具马小姐在她的文章里所写,这家公司在次年8月就把500多万的注册资金亏完了。目前经营状态显示的是“注销”。

除此之外,也可以看看马小姐在成为今天的咪蒙之前在做什么的事,比如看看她的贴吧账号在干什么:

点进写于2011年的一篇《我是咪蒙,跟大家汇报我有抽空做点正事哦》,画风是这样的(头像及ID已被我糙的要命马赛克覆盖):

南方都市报有过一篇文章,叫《从前有一个记者,后来他去创业了》。文如题意,就是讲了一些关于前记者创业的事情,不妨看看这几位前辈的都是谁:

25年媒体经历、《南风窗》和《第一财经日报》的前总编秦朔和他创立的“秦朔朋友圈”,分段小标题是“一年内不考虑商业化,三年内专注内容生产”。

《南方都市报》的第一位首席记者姜英爽和她创立的“大米和小米”,分段小标题是“用商业手法解决社会问题,打造自闭症权威服务平台”。

《汽车周刊》主编徐晨华和他的“有车以后”,分段小标题是“无论写稿还是创业,用户理解是一样的”。

曾在《南风窗》和《东方企业家》任职的张良及他的“爱卡的米”,分段小标题是“中学在线学习工具,传递自主学习能力”。

最后是马小姐和她的“万物生长”,分段标题:

商业模式的核心是人,丢到市场就知道对错。

她在访谈里提到这样的话:

媒体教给我最重要的就是了解用户在想什么,影视也一样,对用户和人群的关注,这些是相通的。

文章同样提到这样一句话:

南通12年,马凌觉得至少学会了谦卑,就如同媒体受欢迎也是因为知道如何把一个枯燥的东西或是价值观,从硬变软塞给大众,这是媒体和影视共通的内容。


说了这么些马小姐,来说说咪蒙。

马小姐在很久以前的笔名就叫咪蒙,主要是写些专栏、杂文还有博客,还曾在2010年韩寒的杂志《独唱团》上发过一篇《好疼的金圣叹》,和彼时因“我的奋斗”正红的罗永浩的文章一起位列该期杂志最受欢迎的文章前三。不过那期《独唱团》也是唯一的一期《独唱团》。

2012年时,马小姐创立了公众号咪蒙,关注的时候会发送一条语音,说,我是咪蒙,听我的语音感觉我不会说脏话吧?其实我会哦~以后有机会说给你们听。

2014年,马小姐离职《南方都市报》,创办了万物生长。2015年,万物生长陷入僵局,马小姐决定在公众号上重新出发,马小姐变成了咪蒙。

咪蒙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大爆款,就是那篇出名的《致贱人:我为什么要帮你》。据说这篇文章来源于有人找咪蒙免费写软文,被拒后撕破脸皮,其无耻行径触动了咪蒙的底线,于是咪蒙如同呐喊一般写出了这篇《致贱人》。

然后粉丝数就在三天内从20万飙到了100万。

第一篇让咪蒙面临抉择的,可能是那篇《永远爱国,永远热泪盈眶》。因为这篇文章让她原本在传统纸媒上积累的人脉产生了动荡。很多之前的朋友和同事认为这篇文章投机色彩太过严重。

后来,爆款文章不断,网络爆骂的声音也越来越多,广告主也在咪蒙门前排起了长队,广告费更是翻番得猛涨。参与舆论的人们开始分为四个类型,关注咪蒙的follower,“有风骨的文字人”,“看到钱的广告主”,以及“又爱又恨的自媒体人”。

咪蒙则变成了今天的咪蒙。


今天的咪蒙,在各种意义上都让我想起了当年的郭敬明。

郭敬明,以及参与舆论的四个类型:看他小说看到哭的follower,“看不起他价值观的青年人”,“看到钱的广告主”,以及“看不上他的故事却羡慕他的卖座的写手们”。

作为和文字打交道的人,或多或少都会看过一些这样的文章,比如咪蒙我不爱你了,咪蒙凭什么那么火,我不想做咪蒙,深度解析为什么大家都撕咪蒙。

人的眼光终究是喜欢聚焦在好聚焦的东西上,所以在面对“社会为什么诞生了这样的市场需求”这个问题时选择避而不谈,而把眼光聚焦在“这样的市场需求所诞生的这样的咪蒙”身上,因为目标更小,爆点更多。俗话说得好,我为什么要和世界作对,毕竟与人斗其乐无穷。

知乎上有这么一个问题:如何评价咪蒙说“我真的没那么重要。”

其实这句话大概可以只按字面意思去理解:咪蒙这个人,真的没什么所谓。

毕竟如果市场需要咪蒙,那么总有一个言辞辛辣的马小姐,会变成下一个被人口诛笔伐的咪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有空的时候,不妨搜搜马凌其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eyd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