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读的是112~156页。
贝内特太太一心想让伊丽莎白同意嫁给柯林斯先生,这样将来伊丽莎白就可以成为朗伯恩的女主人,“肥水”不至于流到外人田里。她让丈夫跟她一起说服伊丽莎白。
贝内特先生却对女儿说:“你要是不嫁给柯林斯先生,你母亲就永远不再见你了;你若是嫁给柯林斯先生,我就永远不再见你了。”
我发现,这位父亲在家中一般不开口,但只要一开口,必定是掷地有声,起决定作用的。他就像这个家庭的方向盘,只要有他在,不管他那位糊涂愚蠢的太太怎么折腾,都不会太过离谱。《都挺好》里的苏大强,真该向他好好学学怎么做父亲。
有了这位睿智理性父亲的支持,无论母亲如何威胁哄骗,伊丽莎白都坚持自己的原则。其实柯林斯先生也并没有多么喜爱伊丽莎白,被拒绝后还是住在他们家里,沮丧了一会儿就收回了自己的求婚。
可笑的是,他马上就把“一腔情意”转到了伊丽莎白的闺蜜夏洛特身上,很快就向她求了婚。这两次求婚就发生在三天之内。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恨嫁的夏洛特考虑了一下双方的条件,爽快地答应了他。这倒挺符合她之前关于“闪婚”的言论。
伊丽莎白真心劝阻闺蜜,夏洛特却听不进去,她觉得柯林斯可以给她想要的生活,嫁给他能够获得幸福。两人的婚姻观不同,过去无话不谈的闺蜜现在有了隔阂。
一想到夏洛特未来就会成为朗伯恩的女主人,她的父母得意极了,贝内特太太当然不会高兴,简直可以说是怒不可遏,对伊丽莎白充满了怨愤。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简和宾利先生的恋情也出现了危机。宾利一家去了伦敦,要在那里待几个月,归期不定,他们失去了见面的机会。更让人灰心丧气的是,宾利小姐在给简的两封信中,大谈达西的妹妹如何优秀可爱,说宾利先生就住在达西家中,和达西小姐相处得非常愉快,她们姐妹都希望达西小姐能成为她们未来的嫂子。
伊丽莎白认为这是宾利小姐在故布疑阵,她安慰简说,由于宾利小姐看上了达西,所以极力促成哥哥和达西小姐的婚事,好为她自己的婚姻铺路。还说可能是她们姐妹左右了宾利先生的行动,把他留在伦敦,让他对简的爱意变淡。
天性善良大度的简,从来不愿意把别人往坏处想,反而站在宾利小姐的角度着想,为他们辩护。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宾利先生的一去不回让她苦恼不堪。
舅舅舅妈前来过圣诞节,了解了简的处境后,邀请简去伦敦他们家中住上一段时间散散心,苦闷的简同意了。但她去了以后,依然没有见到宾利先生的面,宾利小姐也对她非常冷淡,简渐渐下定决心忘掉宾利先生。
与此同时,伊丽莎白的感情生活出现了一丝涟漪,然后又归于平静。她跟威克姆先生的交往密切了一些,但舅妈警告她,不要爱上没有财产的他,也不要让他爱上她,伊丽莎白答应了。很快,威克姆爱上了一位有财产的金小姐,并求婚成功。
伊丽莎白和威克姆这一对年轻男女,有很多共同之处,他们都聪明漂亮,又对对方有好感,他们对待情感的方式都极其理智,他们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都在努力寻找能让自己幸福的另一半,所以舅妈的担心是多余的,他们俩只能做朋友。
在很多文学和影视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很多相爱的男女,因为门第或者经济地位悬殊而被亲人朋友阻挠,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而在本书中,夏洛特选择嫁给柯林斯,伊丽莎白和威克姆理智的不相爱,让我看到了人世的苍凉,爱情的无力。
用书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美貌青年与相貌平常的人一样,也得有饭吃、有衣穿”。爱情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样奢侈品,人必须在满足了自己的基本需求以后,才有资本去谈恋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