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学习度写作~书写换思维方式
不要再借口没有天赋,只要肯“劳动”,人人皆可做票房之王

不要再借口没有天赋,只要肯“劳动”,人人皆可做票房之王

作者: 南贝叶 | 来源:发表于2017-12-28 15:00 被阅读693次

    文|贝叶

    近日,一句充满了怀旧味的“芳华已逝”,将作品、票房双高产的作家严歌苓再一次推向了大众视野。人们好奇,她是如何做到平均一年完成一部作品,并几乎都被改编成电影,还票房极高的?

    严歌苓坦言,自从成为了职业作家,她每天至少要写作七个小时,从早上9点到下午三点,一天都没有例外过。最疯狂的时候,她甚至一天可以写17个小时,睡眠时间不足5小时。

    这样枯燥乏味的高度自律,分明是一场高强度的“劳动”。和严歌苓一样,古今中外很多作家都认为写作是一场充满了甘苦的“劳作”。前苏联作家康斯坦丁·格奥尔吉耶维奇·帕乌斯托夫斯基,更是专门写过一篇论述“作家劳动”的札记——《金蔷薇》。

    但神奇的是,《金蔷薇》并没有将这场“劳动”论述得十分乏味,而是充满了韵律和节奏,娓娓道来,语言优美,品读时仿佛置身于美妙的散文世界。帕乌斯托夫斯基本人将《金蔷薇》称作中篇小说,但更多的评论家,将其归类到了探讨人文科学的“科学小说”范畴。

    实际上,《金蔷薇》是一部总结作家本人创作经验和世界许多作家创作活动,探讨写作方法论的“散文集”。为什么将《金蔷薇》称作是散文集,很大的原因都归结于帕乌斯托夫斯基的文笔格调,清新自然,宛如一首首别出心裁的散文诗。

    出生于一个“全家都醉心于艺术”家庭的帕乌斯托夫斯基,20岁就发表了第一个短篇小说。他所处的时代,动荡不安,使得他的一生经历也显得尤为波折。但是,这也为他后来的创作奠定了良好的素材基础。他说:“没有生活经验,写作这条路是根本走不通的”,所以,他终身都在四处游历,每次旅行后,总会写成一本书。

    《金蔷薇》是帕乌斯托夫斯基总结在高尔基文学研究所散文讲习班讲授写作技巧的一本札记,“故事”多余“干货”,但在灵感的由来、如何搜集素材、人物行为举止的作用、锤炼语言、重视细节及写作习惯等等问题上,均有独到的见解。配合着自己的作品,帕乌斯托夫斯基生生将一本论述写作方法论的书,塑造成了优美的散文故事。

    全书总共18个章节,大章节下面又有小章节,分门别类,面面俱到。但是,因为内容繁复,又有些稍嫌零散。经过仔细研读总结,我将《金蔷薇》的大体内容分为了灵感、素材、人物、语言、细节、写作习惯六个方面,下面我将一一对其进行详细解读。

    关于灵感:灵感是闪电,更是一种严谨的工作状态

    全民写作时代,人人都希望自己的笔下可以开出花来。但是,大多的人安坐一天,只在椅子上留下了一个屁股印。你问他缘由,他会懊恼不堪,“没有灵感”。在他们看来,灵感是灵光一闪,是突如其来的想法,所以,他们习惯了“坐等”。

    但是,帕乌斯托夫斯基认为,“灵感乃是人的一种严谨的工作状态”,所谓“创作的甘苦”即是如此。在需要灵感之前,应该想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创作,然后再去构思创作。在《金蔷薇》里,作家本人也严肃发问,“是什么促使作家去从事他那种虽然有时令他痛苦,但却是美好的劳动的呢”?

    帕乌斯托夫斯基自问自答,“作家的写作是一种使命”,是一场召唤。

    比如,荷兰作家爱德华·德克,因为时刻感觉着“克拉阿斯的骨灰在敲击着他的心”,所以,满腔愤怒地写出了第一部暴露性长篇小说《马克斯·哈弗拉尔》,用来抨击在爪哇作恶的荷兰人。文森特·凡·高认为画家的事业是创作快乐,所以他运用他最娴熟的手段——色彩,来创作欢乐。

    那你呢?是什么促使,或者说召唤着你去进行创作?只有想清楚了这一点,灵感的生发才会有迹可循,也才能孕育出闪电一般的伟大构思。对创作来说,灵感至关重要,但只有灵感,文章恐怕会变成一箩筐便签的堆砌。

    所以,帕乌斯托夫斯基及时提出界定:“只有能多少向人们讲出一点儿新的、有意义的、有趣味的东西的那种人,只有能看到许多为旁人所没有察觉到的东西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作家”。

    所以,尽情去劳作罢,只有在生活里,在严谨的工作状态里,才会生出灵感,构思出大纲,然后帮你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作家。

    关于素材:作家从不特意去搜集任何素材

    很多教人写作的书里,都提到过如何搜集素材,答案也都大同小异,“素材来源于生活”。但帕乌斯托夫斯基与人不同,他说“作家是从来不特意去搜集任何素材的”。

    这句话的关键词是“从来不特意”,因为他认为,那种硬逼着自己去积累观察到的素材,但凡脱离了其原有的情境,就会失去感染力。此时,如果你还是心不死,非要将素材塞到自己的文章里,就会显得格格不入。好的素材,“一旦有必要,它们自己会进入作品,各就其位的”。

    但是,如果你停下来,等一等,再等一等,等沉淀得足够了,再将其放在自己的小说里,因为已经带上了灵魂,文章自然会因为这些有血有肉的素材,而变得熠熠生辉。同时,素材的积累是一定要大于你原本所需的,“素材没被用上,这是常事”。

    就如电影里的配角,虽然台词很少,但为了将角色演得出彩,他们会追着编剧刨根问底。从角色的出身背景,再到性格外貌,虽然只说了三句半台词,但冰山下的部分,早已远远超过浮出水面的冰山本身。

    有了“观察”,我们还需要“想象力”来为素材积累添砖加瓦。帕乌斯托夫斯基认为,“想象能够弥补人生的空白”,同样,它也能补齐通过“观察”积累下来的素材短板。

    曾经,左拉在一个文学沙龙上指出,作家写作只需要精确的观察就够了,想象一点都不重要。莫泊桑反问他,那么您总是足不出户几个月,只根据报纸上的一条简讯就写出一部小说,这又该怎么解释。

    所以,你看,想象力真的很重要。它不仅可以创造出牛顿定律和相对论,还能创作出美妙的故事小说和散文诗。

    关于人物:作品中的人物需得按照他们各自的性格行动

    衡量一部小说的好坏,我们一般都会从人物和情节两个方面来讨论。除了一些技艺格外高深的作家,大部分作家在构思大纲时,都会为作品的人物赋予准确的性格,再添上可能的情节。

    但是,小说里的人物并不如我们想象当中的那么听话。比如,一开始你可能只是想塑造一个坚强又自持的女孩,可写着写着,女孩会突然脱离框架,变成一个犹豫又战战兢兢的胆小鬼。你气得砸墙,觉得女孩背叛了你,背叛了你的大纲,只好推翻了重写。

    等等!别急着删!帕乌斯托夫斯基说:“作品中的人物是按他们各自的性格行动的,虽然这些性格的创作者是作家”,所以,假如你很“不幸”,遭遇了诸如此类的“人物的反叛”,相信《金蔷薇》,相信我,这恰恰说明你成功了,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充满生气的角色。

    曾经有人觉得托尔斯泰太狠心,为什么要让安娜·卡列尼娜卧轨自杀?托尔斯泰回答,我的男女主人公们总爱跟我开一些我不喜欢的玩笑,他们做现实生活中应该做的事,而不是我想要他们做的事。

    托尔斯泰的这段回答,充分地说明了一个作家对人物性格的尊重,对作品内在逻辑的尊重。所以,如果在你的文里,“次要人物竟会排开众人,擅自当起主要人物来”,并且还带跑了整篇文章的节奏,再次恭喜你,你终于成为了一名作家。

    关于语言:最美妙的语言,来自于“人间”

    很多刚开始写文的人,都很讲究字词的堆砌。就像他们开玩笑的那样,情节不够,金句来凑。但事实是,真正的大家作品,语言都极为质朴,简直容不下一句华丽的辞藻。

    那些语言,看似简单,但却字字金石,以惊人的力量感染着读者。那这种感染力来源于哪里呢?来源于作家“切身的体验”。这也是作家语言如何作用于读者的独特规律,更是我们必须锤炼语言的强有力论据。

    要想得到这些有效的“潜台词”,我们需要听作者的话,去大自然,去人间,去到任何可以去的地方,听那永不枯竭的语言源泉——人民本身,讲述那些平平常常,但却字字珠玑的话语。

    比如,在帕乌斯·托尔斯泰的家乡,人们将太阳雨叫做“公主哭了”,形象又唯美的比喻,将这个普通的自然现象升华到了不一样的高度。但是,俚语、方言虽好,也不能滥用。只有形象又易懂的方言,才能丰富文学语言,晦涩又难懂的字眼,只会把一篇美好的文章败坏殆尽。

    “空气越是清澈,阳光就越是明亮。散文越是清澈,散文就越完美,越能扣人心弦”。就像列夫·托尔斯泰所言,“质朴是美的必要条件”。

    关于细节:没有细节,作品就没有生命

    近年来,“微心理学”特别流行。什么表情心理学、色彩心理学等等,人们趋之若鹜,急于解开其中的密码。然而,细究下来,聪明的人总会有点失望,因为那么多本书的关键词,竟然只有一个,那就是“细节”。

    所有的伪装,都能从细节中看出端倪,所有的破绽,也全部藏在细节里。文章也一样,“没有细节,作品就没有生命”。就如帕乌斯·托尔斯泰在《车站餐厅里的老人》这一章举的那个例子一样,如果没有对环境和老人穿着、神态的细节描写,文章就会显得枯燥乏味,引不起读者的共鸣。

    可是,作者也说了,细节虽然重要,但必须得有“性格”,“只有在能够像一道光芒那样立时把黑暗中的任何一个人或任何一个现象照亮的情况下,才有权生存,才不可或缺”。否则,全是关于细节的赘述,就成了白米饭,一点味道也无。

    以上是关于情节的“细节”,此外,《金蔷薇》还建议我们多重视一些别的细节。比如句读,比如洞察力,比如环境描写。关于句读,作者还专门举了一个专业校对只用标点符号,一个字都没改动,就将一篇乱七八糟的文章变成条理清楚的小说的例子。等你看了书,恐怕也会再不敢忽视标点符号这个小细节。

    关于写作习惯:有多少作家就有多少写作习惯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样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写作,但我知道,这样的人一点也不少。这样的习惯养成后,每当深夜降临,我的脑细胞就会叫嚣得很恐怖,仿佛要穿破脑膜,直冲云霄。

    刚开始,我也不知道深夜写作对我有什么好处,但时间久了,我开始相信,“有许多乍一看来无足轻重的事情和习惯,却能帮助作家写作”。这是帕乌斯·托尔斯泰对作家习惯的总结,他总说,“有多少作家就有多少习惯”,跟着自己的习惯走就可以。

    比如普希金秋天时创作力最旺盛,盖达尔总是先在脑子里想好句子再落到纸上,而费定习惯先打好腹稿,否则绝不下笔。福楼拜呢,一生都在追求尽善尽美,修改文章到了“变态”的地步。最神奇的是巴尔扎克,他深信自己笔下的人物是真实的,甚至真的让与自己小说里同名同姓的修女让娜,获得了现世的幸福和快乐。

    无论是谁,无论他们是不是觉得写作是“劳作”,但请你相信帕乌斯托夫斯基,相信自己,这件事绝对是快乐大于痛苦的。因为,虽然我们也许没有“天赋”,只有双勤劳的眼睛,只有双勤勉的大手,但我们有梦想,还有集合了众多写作大家经验精华的《金蔷薇》。捧着这朵芳香四溢的“金蔷薇”,人人都可以做如严歌苓一样的票房之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尊敬的王二:总结很好
      • 小雨和小黑少:新年快乐:heart:
      • 关土:六个方面总结得很好啊!
      • 梅胜雪:这篇文章,字字珠矶,读后受益匪浅,即使让我读上千遍也不会厌倦。
      • 子皿悠悠:你的文章让我对写作有了新的感悟,真好
      • 米那:书买了还没看,得向你学习,多看书,坚持写
      • 风悦人长安:上周末碰见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一位教写作的教授,陕西比较出名的以为作家。他说要学写作,必须要看看《金蔷薇》,金蔷薇的作者多次被提名诺贝尔奖,有一次把奖让给了他的学生。我是9月份入手买的,还没来得及看,你写得很到位,厉害哦!我会把它列入2018年书单的首位。
      • 七徽:真心喜欢,就不用坚持
      • 晴天的天:读书多的样子真好看:heart_eyes:
      • 廿易:只要努力一定会有成就的
      • 见伊:我得再看一遍,好好学习
      • 听花开的声音21:好想赶紧买本来读
      • a8dbb73c03ab:天道酬勤
      • 好风似水:好书,真想读呢,一定要读
      • 安落汐:写的真棒,有理有据,看完你的文章我已经打算入手这本书啦:smile:
      • 虬田:里边好多真理

      本文标题:不要再借口没有天赋,只要肯“劳动”,人人皆可做票房之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fhvg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