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暑假,我都在帮娃的班级统计每个孩子的每日晨读视频打卡记录。读什么,不限,时长在10分钟内为宜。
两个月下来,这个活动让班主任看到了孩子们的进步,孩子们自己也感受到了进步,所以到了后期,自觉打卡的同学越来越多。
9月开学,这个活动被保留了下来,老师还打算给每日都能坚持打卡的同学颁发一个“孜孜不辍”奖,以鼓励大家的坚持。
上报获奖名单时,我发现有那么四、五个同学,天天有打卡,就漏那么一、两天,就态度来说,这应该不是故意的,但我又不能就这么如实上报给班主任,让这几个孩子就这么错失了鼓励的奖状。
于是我擅自做主,跟这几个家长核对了一下情况,发现有的是录的视频时长太发,没有发送成功,有的确实是忘了。
于是我又跟班主任联系了一下,说明了这种特殊情况,顺便问了问,晨读打卡是否能补?
老师回答得很干脆:可以!
原因很简单:愿意补,说明家长重视。
于是我在没有告诉家长有奖状的前提下,告诉他们,就差这么一、两天就全勤了,如果孩子愿补,那最好补发一下。
结果是:所有通知到的家长都愿意补发。
家长们自然是对我非常感谢,而我回得最多的一句话则是:每一个勇于坚持的孩子都值得被鼓励!
是的,每一个勇于坚持的孩子都值得被鼓励。包括我自己。
孩子们“意外”得到了班里颁发的奖状,以鼓励每日能坚持晨读打卡,而我也被这群孩子们鼓励着,每日更文。
今日,我得到了日更200天的徽章。
不管是奖状,还是徽章,是不是像极了我们上幼儿园时,贴在教室后面墙上的红花榜,每天放学的时候看一眼,看看自己的红花数,看看谁在追着自己,自己又在追着谁。
长大以后,很多来自外部的激励逐渐被金钱替代,在记忆里回望,原来被贴在墙上的小红花,变成了车子、房子……这些一朵更比一朵大、一朵更比一朵难获得的红花而已。
这样赤裸裸的导向并不总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早年间,我看过一些对国内外各行业大师们的采访或记录片,他们几乎无一例外的,在刚开始的时候,鲜有人是以金钱和物质做为导向诱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的,更多的想法是:我想做得更好,和我该如何才能做得更好。反观名和利,都是在“做得更好”的路上,附带的、随之而来的东西。
为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不求反而得,求反而未必得?
我想这“得”应该就是一心一意想要做好一件事情的最好奖励吧。
“能够做得更好”带来的快乐,要比物质带来的快乐更持久,更深远,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年岁渐长,别人给的小红花好像已经起不到什么激励的作用了,反而是自己给自己的小红花,却一直让自己坚持着走到今天。
与其等别人给,不如自己给自己一朵,一朵永远开不败的小红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