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一场艰难的跋涉,总要经历各种各样的苦痛折磨。
只有经历过,才会懂得心酸和艰难;只有踏过去,才会懂得坚韧和渴望。
人生本就是一条充满风雨、布满荆棘的路,有苦亦有乐,有顺境,自然也有逆境。
面对风雨,只能自己去承受,对于苦乐,也只有自己才懂。
所以,做人要学会苦中作乐,人生才不会那么悲观。
经历过苦难,才会更加珍惜手中的幸福;走过了风雨,才会更加懂得阳光的珍贵。
所谓人生,就是一连串的生命体验,其中的酸甜苦辣,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才懂。
其实,没有谁可以真正的超凡脱俗,只是经历得越多,体验的越多,生活阅历就越丰富,看尽世间百态,自然就会活得越发的通透。
面对凡尘俗世,能够做到善于取舍,学会放下,这样就能放松心情,忘记烦恼,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宋代有这样一位诗人,他性格执拗,眼中不容沙子,对于官场上那些蝇营苟且之事更是无法容忍。
不过,到了晚年,诗人开始渐渐地喜欢上了恬静的生活,对禅境亦产生了向往之情 。
硖石寺坐落于淮河岸边,由于远离尘嚣,环境幽静,吸引了很多禅者来此参观。
诗人也是偶然路过,却被此处秀丽的风景陶醉,更向往僧侣们闲适的生活。
宦海沉浮多年的诗人,对世事沧桑亦无限感慨。一次他公差路过此处,远远看见寺院里香火缭绕,虽然羁旅疲乏,此时却忽然感到身心放松,于是决定走近参观。
诗人沿淮河行舟,傍晚时分抵达硖石岸边停泊,他抬头仰望,山上佛塔高耸,直入云霄。
诗人似乎神游山巅,也仿佛看见了那位苦苦修行、根绝尘缘的高僧,崇敬之情顿生。
舟行是寂寞的,此时舟泊硖石,诗人想到方外老僧,起了探胜造访的念头。
他是在舟中纵目眺望,然后登上了河岸,但发现松径边寺庙的栅栏是锁着的,寂无人迹。
于是希望变成了怅望,古寺在诗人的心理上愈去愈远了。
天色渐暗,淮河上雾气渐重,水面上的船只慢慢减少,两岸的灯火也逐渐点亮。
然而就在这怅望之际,寺院里的钟声却悠然鸣响,一声声进入画船。
钟声在船头、水上荡漾传送,直到消失,却在诗人心中悠然不尽,并久久地牵动其情思。
没有遇到高僧,诗人心中多少有些失望,但听到了寺院的钟声,也感受到了浓浓的禅意,总算有些安慰,更觉得心驰神往。
其实山僧本来就是他的悬想,也许根本就不存在。
最后诗人身心全部融入钟声中,仿佛离尘脱俗、洗净尘埃,体验着时空的永恒。
赵抃(biàn), 字阅道,号知非子,北宋名臣。今浙江衢县人。
赵抃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年少时成为孤儿,且生活贫苦,由长兄赵振抚养。
赵抃潜心致志、努力学习,景祐元年(1034年)中乙科进士。
由于其面颜黑,人称“铁面御史”。而我们今天看到的戏剧舞台上的包拯形象,有一半是以赵抃为原型的。
英宗治平初赵抃任成都府知府,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相随,在职时,一清如水。他看到人民安居乐业,就高兴地弹琴取乐。
他养了一只鹤,时常用鹤毛的洁白勉励自己不贪污;用鹤头上的红色勉励自己赤心为国。其后人以此作为堂号名为琴鹤堂,
赵抃晚年修行炼道,颇有心得,逐渐地喜欢恬淡的生活,也对禅境产生了向往之情。
我们今天学习赵抃的这一首禅诗,禅意浓浓,恬静的禅境令人物我两忘。
据苏轼《赵清献公神道碑》说,赵抃平常性喜山水,晚年致仕,年七十余,还遍游天台、雁荡诸名山。这首诗就是在游宿硖石寺后创作的。
《和宿硖石寺下》
淮岸浮屠半倚天,山僧应已离尘缘。
松关暮锁无人迹,惟放钟声入画船。
——宋•赵抃
赏析
这是宋朝诗人赵抃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人以短短四句写出淮岸硖石古寺那样一片天地,同时表现了诗人的情感活动,面对眼前的山寺,虽身未能至而心向往之。
淮岸浮屠半倚天,山僧应已离尘缘。
开头两句的意思是,淮河边上,山上矗立的宝塔高与天齐;硖石寺的僧人,应当早已把世事抛弃。
硖【xiá 】石:在今安徽凤台西南淮河边。
淮岸:淮河岸边。
浮图:即塔。
离尘缘:谓与世隔绝,不管人间事,修为达到很高的境界。尘缘,佛教认为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是污染人心、使生嗜欲的根缘。
船停泊在淮河岸边的硖石山下,山上坐落着一所古寺。山并不高,但从河底的船中仰视,寺里的古塔却给人“半倚天”之感。
硖石一带环境幽静,加上古寺高踞山巅,遂使诗人觉得寺中的老僧,佛性圆足,超脱尘境。
松关暮锁无人迹,惟放钟声入画船。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傍晚时,山门已经紧紧地关闭,没有人走动;只有钟声悠扬,传进河边停泊的画船里。
松关暮锁:寺门在傍晚时紧紧关闭。松关,以松木做的门栓,此指寺门。
舟行是寂寞的,此时舟泊硖石,诗人想到方外老僧,起了探胜造访的念头。
他是在舟中纵目眺望,然后登上了河岸,但发现松径边寺庙的栅栏是锁着的,寂无人迹。
于是希望变成了怅望,古寺在诗人的心理上愈去愈远了。
然而就在这怅望之际传来了暮钟的声音,一声声进入画船。
那佛国世界本已遥远难即,此时却放出钟声来到人间,这种声音,发人深省,令人神往。
这四句诗,在地理位置的处理下,先由下而上,又由上而下,境界开朗。
在景物与感官的搭配上,又有动有静,有视觉又有听觉的感受,从而使读者细密地品味出作者当时的心情。
末句由写视觉感受,转到写钟声,更添出无限诗意。
那钟声在船头,在水上,荡漾传送,终于消失,但在诗人心灵深处却悠然不尽,久久牵动着他的情思。诗似收而未收,富有余味。
唐张继《枫桥夜泊》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写红尘扰乱中的寺庙钟声。
这首诗写人烟稀少处的寺庙钟声,各自意境不同,都写得很美。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