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八年十二月十五日 星期六 多云
老家日更:陪伴篇
临近年底,尚未休假,领导恩赐,放假一日,加之周末,凑齐三日,老家日更,闭门沉思。
文/杰作家
昨日感慨,平日少回家,父母甚是期盼。想来自初中以后,不能与父母天天在一起,工作后更甚,就自感惭愧。
今天气不错,带上父母,去购物去,想来也很久没这样一起了……
童年时期,村子小学比较有名,八间教舍,大大的院子,宽阔的操场,很是先进,十里八村的小孩,都来这里上学。得此地利,放学后能够天天回家,也一直在父母的眼皮底下转悠。
父亲是书记,平常很忙,相处的时刻是打牌,父亲喜欢,我也喜欢,但我牌技不行。每周家里总得摆上三两桌,非常热闹,也很欢乐。
另外跟父亲在一起的时刻是赶集,用自行车驮着我,领我去买软枣吃,常找一个老头理发。父亲认识人多,而且侃侃而谈,我就认真的听着,这是我最喜欢的时光。
童年最深刻的印象是被老师罚站,背九九乘法表,一直很晚。因父亲是书记,起初老师不太管我,后来父亲实在怒我不争,让老师严加管教,才有这档子事。不过,自己天资并不聪慧,回首往事,强压之下,也没感到进步多少。
总之,父亲聪明,为人处事老道,管理一村事务,有条有理,只是两袖清风,获得好名声。有时教育我:你学我十分之一的聪明劲,无论学习、工作、处事,就能很厉害了。每到这时,我就嘿嘿一笑,看着母亲。因为这方面太不“随”父亲,更像母亲。
与母亲相处,喜欢一起包粽子。老家是那种长条粽,一人拿着,另一人两边捆绳,心里那个舒坦、幸福啊。只是现在端午节很少回家了,找不到那种感觉,但从没忘记。
还有与母亲在一起的快乐时光,是看母亲做饭,我帮着拿油盐酱醋,烧火,忙的不亦乐乎。遗憾的是做饭的手艺没学到手,现在还是个半吊子。
到镇上上初中、高中后,开始住校,大约每周回家一次,接触父母的时间少了。还好不远,父亲常骑车去看望,但母亲却不能天天见,所以非常珍惜每周回家的机会,依偎在母亲身边,享受片刻幸福。每到周日下午该去学校的时候,就赖着不走,直到父母催促。
自此以后,每当自己痛苦、郁闷、不开心时,一到母亲身边,不用说什么,不用做什么,便立刻平静了下来。
父亲还是那样厉害,和初中高中老师“打”得火热,所以老师对我也很照顾。
听说父亲当年聪明,学习很好,还写一手好钢笔字。只因旧社会特殊情况,村里没让他去上大学。有时人生就是这样,命运多绛,身不由己。
上大学后,离家更远,陪伴父母的时间更少了,基本是放假才回。工作后,也是节假日才能回,不必多说。只是,印象深刻的时刻越来越少了!
从小到大,父亲始终把我看做一个小孩,农活等各种体力活都不让我做,算是溺爱。长大后我做的那些不着调的事,却常让他气愤,又有点无奈。
母亲并没那么理性,或者很少反驳我,并让做这做那。但是母亲最知我意,和我想的大多一样,所以跟母亲更亲近些,相处时间也多一些。
父亲母亲的爱不同,但都是最伟大的爱。自从初中后,就开始住校,陪伴二老的时间逐渐减少,对那种陪伴的欲望越强烈,特别是每当放下工作、独自处着的时候。
每次听到《常回家看看》这首歌,就特别自责,实在是生活所迫,不得不投身仕途。虽然父亲常说没事不用常回,只要在外过得好、别委屈就好,我想这只是一个方面。母亲却是很想看到我,经常让我回家看看。
让二老跟我一起住,但好像不太习惯大城市生活,而且父亲在村里德高望重,受人尊敬,不愿在人生地不熟的大城市。不过,我想只要让他住时间长点,他会很快与邻居“打”成一片。因现在身体还可以,就没强求。母亲倒喜欢大城市生活,虽然一直以来对外部接触少。
中国父母与外国人的父母,感情是不一样的,儿孙满堂、五世同堂等都是看重的,对儿女的期待、付出和爱也有很大不同。
很久没看电视,这次回老家,看了一档栏目:连续30天回家陪爸妈吃饭。很是触动,人生琐碎,是得放弃点什么、多做点什么了,追求点纯粹的、永恒的东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