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每天写1000字想法
“谁人不曾误解人,谁人不曾被误解”,从知觉看生活注定要被误解

“谁人不曾误解人,谁人不曾被误解”,从知觉看生活注定要被误解

作者: 王明鹏 | 来源:发表于2020-12-19 09:44 被阅读0次

    有个心理学游戏,几个人依次转述第一个人说的一句话,到最后可能已经大相径庭,甚至匪夷所思。

    这个在逻辑上不难解释,传话过程就是误差累计过程,小误差无法及时弥补,终于变得面目全非。

    还有就是体现了我们认知过程,我们是如何认知他人话语的,这个在后面做个解释。

    先看个朋友分享实例。

    有个朋友晋升高层级职称失利,接着还要进行原层级内档次晋升竞争。这时候发现两类晋升条件不一致,郁闷,吐槽不已。

    说与别人听,传了几次后,别人关注中心完全变了。因为有熟人关心的询问,听说跨层级晋升失利了,别郁闷难过云云,不知道其实在意的是另一回事儿。

    还有许多以讹传讹故事,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里的听者有意,就是用自己的意思重新解读了说者话语,导致很多误解。

    由此可以说,生活中误解人才正常,被误解不奇怪,我们就在误解中生活着。

    为何出现误解或者误读,很多时候真的不是我们想这样的,这就涉及知觉解读外部世界问题。

    感觉给我们提供了这个物理世界的生存信息,知觉则给感觉赋予意义,也就是解读我们感觉到的物理世界。

    知觉解读世界有两种方式,一个是格式塔模式,一个是学习推理模式,即先天天生和后天教养。

    为何会误读别人信息呢,因为先天结构是这样进行认知的。

    一是图形和背景。也就是认知事物总是要找出一个焦点来,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这样来认识世界。这就难免出现焦点失焦问题,导致误解。

    二是封闭性。也就是遇到缺失信息时候,我们会自动补齐空白部分。比如我们回顾旅游去过的地方,忘记细节不要紧,我们会自动弥补上这些,保持回忆的连续性。

    问题在于,这些弥补内容来自我们大脑自己的理解,至于是否符合客观,就是两码事情了。而这也正是误解的来源。

    三是完形律,也叫做认知最小原则。也就是认识事物时候,我们总是本能用最小付出完成任务,也就是多快好省力争上游。

    为此,认识事物时候,能节省就节省,能偷懒就偷懒,于是按照我们自己意思进行理解和解读,这就是误解之源。

    后天学习推理也导致知觉解读的误解。

    假设有两段一样长的线段,分别在两端添加上向内和向外箭头后,你会发现这两个线段突然就不一样长了。

    你现在就可以试试,这就是著名的 “谬—耶错觉”,这显然是知觉对于事物的错误解读。

    看似“谬—耶错觉”是先天导致的,不过科学家研究发现并如此。在非洲祖鲁人生活的地方,当呈现这个错觉图形时候,当地人不会出现误读,都会认为线段相等。

    如何理解呢?很简单,当地人生活中没有直线这个概念和事物,他们生活生产用品几乎都是圆形的。

    事实上,我们对于这个带有箭头的线段解读,不是简单的二维线段,而是视作三维图形,好似常见的房子的阴阳角。

    此外,文化影响,生活经历,背景关注,思维定势,等等,都是导致知觉解读事物的原因。

    就这个角度而言,误解误读实在是过于平常现象,如同“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不被说”,“谁人不曾误解人,谁人不曾被误解”,也就不要有丝毫诧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谁人不曾误解人,谁人不曾被误解”,从知觉看生活注定要被误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frfn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