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第54届金马奖结束,年仅14岁的文淇凭借《嘉年华》入围最佳女主角,以及《血观音》入围并最终获得最佳女配角。
比起很多人的14岁,文淇已经在自己喜欢的演艺事业上获得了瞩目的成就,至少于我而言,得知这个消息之后,从心底油然生出了钦佩,于是自然而然地,检索了关于她的新闻。
为了熟悉角色,提前一个星期学习酒店清洁和管理。《嘉年华》里,她饰演了女主角黄小米。黄小米是一个沉默寡言,早熟敏感的16岁少女,而当时的文淇却不过12岁,却出奇地把这个角色诠释得浑然天成。
黄小米在酒店打工,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她提前一个星期去酒店学习。在片场的时候,不仅反复研究剧本,一有时间就和导演讨论剧情,而且合作的前辈,她也会积极地请教学习。
和很多演员一样,很早很早起床,拍到半夜都不能睡觉,大冬天穿很少的衣服,夏天却要穿着棉袄。然而,因为喜欢演戏,也甘之如饴,这才是最打动我的地方。
或许成功的前提,都是因为她的努力,可我觉得,是选择和方向成就了她。她在金马奖的领奖台上,说希望20岁成为娜塔莉波德曼。
娜塔莉波德曼,也是年少成名。认识她很偶然,不是《这个杀手不太冷》,而是她在哈佛大学为哈佛15届毕业生做的演讲,看着浑身闪着光的她,一路追寻才发现她是《这个杀手不太冷》的女主角。
那时候她不过12岁,却成功演绎了一个深入人心的角色,多年来一直成为经典。
当人们以为她就此开启童星的成名路数,她却有勇气丢开一切,读更多的书提升自己。拍完《星球大战》获得金球奖提名,她以全A选择了哈佛大学心理学系。
“从小,我就跟其他女孩子有些不一样。我有野心,我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为了它们,我奋力拼搏。”没有趁着名声大噪拍更多的作品,这段话已经让原因不言而喻。
她不仅会英语,还会日语,德语,法语,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中学时代的她,还入围英特尔科学奖,一个堪称小诺贝尔的奖项。
或许很多人获得一项荣誉便止步不前,娜塔莉却在不断地尝试中,越来越接近自己想要的模样,这其中的动力,是想要成为自己。她让我明白,作为一名女性,优秀是没有极限的。 还有个惊喜的发现,娜塔莉被称为第二赫本,难道是因为她在《黑天鹅》里优雅的芭蕾舞姿?
9岁的你是什么样子呢?9岁的她是《哈利波特》里面智商极高,为朋友两肋插刀的赫敏。
“相比于柔弱的小公主,我更想成为一个勇士,一位战士。如果我要做公主,我就要成为一位骁勇的公主。”25岁的她受到哈里王子的青睐,她却心怀一颗女王心,还成为联合国妇女亲善大使,为女权主义发声。
没有好的出身,也阻挡不了让自己成为精英的梦想。平民出身,又来自单亲家庭,她说家里一度缺钱。为了赚钱,她努力接戏,这样就能保证自己日后读名校的学费。6点半准备,工作一整天,期间还不忘抽出3个小时学习,在化妆和做造型的指缝间读书。
努力的结果,是她以8个A*,2个A,让牛津大学,布朗大学,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纷纷抛出橄榄枝,而她选择了学术氛围更为自由的布朗大学。 敢于息影一年,倾听内心的声音。做了10年赫敏,她希望息影1年做回艾玛沃特森。
“我真的会有一年的时间不再演戏,我将利用这一年的时间集中精力做两件事。一个是我的个人提升,另外就是每周读一本书。”
“我读了很多书,让自己接触到了很多新观点。有时候那种感觉就像是我大脑内的化学成分和结构正在发生飞速的改变。”
三毛也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里,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艾玛沃特森和娜塔莉波德曼都一直在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慢慢地成为想成为的自己。不迎合社会的期待,不盲从社会的价值观,这些才是新时代女性该有的样子。
忽然想起14岁的自己,想成为蔡依林,在舞台上发光发热,为了成为想要的样子不惜一切努力,也从不抱怨路途辛苦。
尔后上了初中,开始学英文,迷上了翻译官的沉稳大气,古诗词句的翻译也信手拈来,于是又为那种样子痴迷。
最奇妙的相遇是在大学,因为别人的鼓励进入文学世界,从此打开新天地。很多时候,翻飞的情绪在文字的渲染下,氤氲出迷幻的美丽。文字创造了生命之美。
毕业后,尽管没能进入演艺圈,到舞台发光发热,却抓住了许多可以上舞台的机会,表演热爱的舞蹈。尽管没能成为高翻张璐,却也呆在了国际学校,用英语作为交流与教学工具。
而现在,我开启了文字创作之旅,希望攫住生命中一切乍现的灵感,呈现美的东西。
所以啊,不管此刻你在哪里,都不要忘记14岁的你,想要成为的自己,因为你永远都不知道,在成为的过程中,能挖掘多少潜力。 那些一直坚持做自己的人,眼里都掩不住光芒。即便世界将你打磨,也可能是为了呈现更好的艺术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