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
—— 赫尔普斯
01
今天按理说应该是我去图书馆的第六天,排除昨天刮台风交通不方便,还有今天图书馆下午会闭馆的情况。
只是因为那天的偶然出行,才找到这么个可以认真学习而且氛围很好的地方。
真真切切感觉到了,占座的重要性。一个位置在这里是那样的珍贵。
撇开在里面蹭空调看书的人。其余包括初高中生,考研的还有部分老师,以及那些闲来无事会在期刊阅览室里面看报纸的老人家,和周边文化中心政府附近的办公人员。
如此自然,全民全市阅读的情形在这个座无虚席的地方表现地淋漓尽致。
我很开心,寻得了这么个地方。
02
安利一本书《挪威的森林》。
初次接触这本书,不是书名,是看了这本书改编的电影。
估计还是我上初中的时候,起初是将其定义为一部情色电影,而且那时候就觉得一丁点故事情节也没有,所以看了不到三分之一就不看了。
高一的时候,这本书就一直呆在我的书架上,那时候我们语文老师经常举行“读书会”的时候买的,可是就没看过。
或许是当时读过村上的一些文章,觉得大家之作肯定是大器之为,所以就索性买下了。
现在要是细数我多少天没碰书了,大抵上有一年之久了吧。
突然看书,挑的就是这本崭新的,就像刚刚拆封下来的,而且书的颜色本是绿色,可是被太阳晒久了,书面倒是有点褪色。
从拿到这本书开始到读到一半,我只花了差不多两天的时间。当然,我想这也不是一本适合快速浏览的小说,看完之后我还需要细细再看看。
因为它讲了很多东西,有理想,有爱情,还有好多青春回忆。不过毫无疑问,在村上的笔下,在这几百页的纸上,是渡边君抑或是村上对过往点点滴滴的回忆,那么的美好,却又是那么的悲伤。
03
刚开始我无法理解书上讲的什么,通俗易懂的大白话,或者是心情描述,对真理的理解。
看的我真的很不理解,就像是过往云烟,一飘即散的那种,或许是我道行不够深吧。
那天我拍了一张这本书的照片发在朋友圈,以前一个网文圈的朋友给我留言说“三刷+电影飘过”,我就清楚的认识到这本书的价值重要性。
或许这本书是我这样年龄的人该好好阅读,并且要去认真体会书中内容的。
文艺的作家,写文艺的自己,却道出了“自古文人墨客多浪子”的偏颇现象,钟情于一人,却难以得到这个人的芳心(由于我书没看完,而且阅读偏快,有些地方的理解尚有过失)。
我记得前面的章节中,渡边君和绿子说过:“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乱交朋友罢了。那样只能落得失望。”
孤独感在这本书中似乎表现欲极其强烈。渡边是孤独的,绿子是孤独的,直子更是孤独的。
渡边的交际圈里除了舍友“敢死队”之外还有永泽,然后就是他喜欢看的那些书。绿子以前的交际圈都是一些和自己身份地位截然不同的人。而直子就好像从来不喜欢和别人相处,包括自己感情上面的宣泄都有着一定的问题。
不管是谁都对外界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看这本书看的我甚至有点无奈,人名倒是很好记下的,前面看的时候就觉得杂七杂八的,但是后面倒可以慢慢去理会作者表达意思以及小说人物的心情。
以前在网文圈混过,了解写小说的套路。但是这本书,表面却很难懂,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立的个体,但每个人却是很复杂的个体。语言描写极其丰富。
人物心情很好体会,人物作为却难以理解。就像玲子说渡边在这些日子当中和不一样的女孩子睡觉一样,这种作为似乎可耻可笑,却写得合乎常理。
孤独自闭在小说中成了很常见的现象。
倒让我记起以前给《大学的故事》这个公众号留言过:我在大学中独自一人的无助之感。
那个小编大致是这样回我的:
“所谓的喜欢一个人独处,习惯了孤独,可能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内心的自卑导致的,自己明明喜欢一个人独处,但当真的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怎么都不开心。”
“这其实是在自我逃避,逃避与他人交往,逃避看到别人好像都很开心唯独我一直沮丧难过,每天都在胡思乱想里煎熬。但是要开始慢慢明白自己要做什么,和别人相处都是顺其自然的事情,无须强求。”
“这些孤独自闭可能就是成长中需要经历的烦恼,不妨用这些时间多读一些别人的成长经历之类的书籍,可能从中有点启发。”
或许等我看好这本书,我就可以很好的去领会当时小编给我这段话的含义了。
04
如果你觉得那样可以,也无所谓。因为那是你的人生,应该由你决定。我要说的,只是希望你不要用不自然的方式磨损自己。懂吗?那是最不值偿失的。十九二十岁,对人格的成熟是至关重要的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无畏地糟蹋自己,到老时会感到痛苦的,这可是千真万确的。所以,要慎重考虑。
——玲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