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9 于永正课例研读《惊弓之鸟》

209 于永正课例研读《惊弓之鸟》

作者: 微雨A | 来源:发表于2021-06-01 21:49 被阅读0次

著名特级教师高林生评价于老师时说:于永正老师取得成功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两个字,一个是“悟”,另一个是“做”。所谓“悟”,就是用心思考,求得明白;所谓“做”,就是一直在努力。用心去“悟”,用力去“做”,这是于老师对待语文的态度,也是于老师在语文课堂上一直引导学生努力的方向。

在研读这两篇课例之前,我先翻看了《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中“五重”教学中重感悟部分的内容,解决了三个问题:什么是感悟?悟什么?怎么悟?

首先,什么是感悟?说白了,就是把学习的权利教给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读书,自己去领会。重感悟就是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发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

悟什么?首先悟其语、悟其义,语言文字的障碍要基本扫除,课文内容要读懂,至少要粗知大意;还要悟其情,悟其法,即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怎么悟?一个字:读,一边读一边想。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也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

回顾于老师的每一节课,重感悟是于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环节最突出的一个特点,而于老师达到这一目标的手段就是“读”,在读中“悟语”、“悟义”、“悟情”、“悟法”。

1.悟其语、悟其义

课堂上,第一件事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畅。于老师说这是“保底工程”。在《狐假虎威》和《惊弓之鸟》这两个课例中,于老师第一课时都是在指导学生读好,疏通阅读中的障碍,帮助理解某些词义、某些句子的意思,即“悟其语”。

下面我以《狐假虎威》课例中谈谈我的研课收获。在本节课中,于老师的解词有章有法,在读中悟、在做中解、在演中体现,读书的目的明确,要求具体,层层深入。学生读得有滋有味,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课堂一开始,于老师开门见山直接导入,之后就开始了这一节课的第一遍读课文:现在我请小朋友读读课文,看看能不能把生字读正确。在指名读的过程中,对易错字和重点字进行了正音、领读。这是读文的第一步,疏通阅读障碍,读正确。

第二步是读懂。如何让学生读懂呢?于老师先抓住重点词语进行理解。于老师从题目入手,在理解“狐假虎威”时,于老师是这样带领学生学习的:课文中就有一句话把这个故事概括出来了,也就是说,把“狐假虎威”的意思说出来了。谁能找到,画下来。

学生寻找的过程就是再读课文,理解词语的过程。这是本节课的第二遍读课文,有了于老师的点拨,学生读得很有兴趣,很快便找到了答案,明白了“狐假虎威”的意思,这个过程也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进一步理解。

对于题目中“假”字的意思,学生在理解上是有一定难度的,于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猜测,去感悟。很显然,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得到的答案是错误的,但这是真实学情,这也正是扎扎实实去悟的第一步。

在学生动脑思考的基础上,于老师再次点拨,真正起到了指导、疏通的作用,学生也明白了“假”是“借”的意思,像这样,通过思考,基于学情,从错误中去获取正确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不是印象更深刻呢?最后于老师让学生通过查字典确认、加深记忆。这样的字词教学扎扎实实,学生完全是通过自己读、自己悟习得的,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

于老师带领学生理解字词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做一做,演一演等等。在读第2——6自然段时,于老师板书了三个词:骨碌、扯、蒙,如何理解词语意思呢?“于老师依然是通过引导读完成的。骨碌”是什么意思?于老师请同学上来做一做,演一演,这样做既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学习“扯”时,老师先是有趣地做了个扯的动作,然后让学生理解“扯着嗓子”是怎么做,在老师巧妙的引导下,学生脱口而出是“把声音拉长”,紧接着于老师又进行朗读指导,告诉学生是说话用力,把声音拉长,最后一个“我”字要拉长一些,而且要读出问的语气。

于老师的朗读指导是有层次性的,每一遍有每一遍的效果,有了这些具体的朗读指导,学生就有法可依,学生练读、老师指名读、师范读、齐读,把课文读得绘声绘色,对课文的理解自然又加深了很多。回顾整个字词的学习,于老师都是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2.悟其情、悟其法

悟其语、悟其义是学习课文的基础,悟其情、悟其法则是文本学习的升华。这些目标的实现,于老师都是通过抓重点词语,多种形式读课文来完成的。

在读7、8自然段时,于老师板书重点词语“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然后紧扣文本,请学生当导演,这样的学习方式无疑很吸引学生。

导演的前提是要读书,根据书上的要求来指导。所以要想指导好,学生就得字字读准,明白其意,这又是一次深入的读。再加上于老师的点拨引导,学生把故事生动地演绎了出来。在这样的模拟表演中,学生如身临其境,抽象的语言文字便“活”了起来,老师板书的四个词语也在学生有趣的表演中得到了理解。

这一环节的学习使学生对文中遣词造句的妙处,对寓言的故事理解又进了一步。真正达到了读中明其意,演中悟其情。

由此也能看出,于老师课上任何环节、任何形式的设置都是在为朗读感悟、理解文本服务的。读中悟,悟中读,贯穿课堂始终。

相关文章

  • 209 于永正课例研读《惊弓之鸟》

    著名特级教师高林生评价于老师时说:于永正老师取得成功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两个字,一个是“悟”,另一个是“做”。所谓“悟...

  • 【课例研讨】小学语文第31期

    时 课例:重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77-79页,结合《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中课例《梅兰芳学艺》和《惊弓之鸟》,...

  • 206 于永正课例研读《给予树》

    一、重情趣 “五重教学”中于老师把“重情趣”放在了第一位。情,是情感;趣,是趣味,即对学生有情,把课上得有趣。 苏...

  • 202 于永正课例研读《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用三个词来形容于老师的这节课:不急不躁、顺学而导、扎实有效。 一、 课前交流 看到于老师这个导入,我就想起了去年外...

  • 美的链接之解词遇见朗读

    于老师《惊弓之鸟》课例研讨思考 文字/丹老师 课例研讨于永正老师的《惊弓之鸟》课堂教学实录。围绕于老师的“解词和朗...

  • 一课一人,皆是真味 - 草稿

    ------于永正《杨氏之子》课例研究 王瑜 11月16日 转眼间,党玲芬小组于永正课堂教学研究的日子又到了,上...

  • (029)从《望月》看于老师朗读指导的技巧

    研读《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Ⅰ「阅读教学卷」》中《望月》这篇课文的课堂教学实录,我找到了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

  • 17.发现与思考

    一 今日继续阅读《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不论是口语交际还是习作教学,所呈现的课例有上...

  • 443课例研讨《白杨》

    于永正课例研讨《白杨》 林州市红旗渠大道学校 李丹 话题:本课中,于老师是怎样教学“以物喻人”的写作手法的? 一、...

  • 跟于老师学教语文

    跟于老师学教语文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 于永正老师,江苏省...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9 于永正课例研读《惊弓之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gvgs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