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6 于永正课例研读《给予树》

206 于永正课例研读《给予树》

作者: 微雨A | 来源:发表于2021-05-22 22:22 被阅读0次

    一、重情趣

    “五重教学”中于老师把“重情趣”放在了第一位。情,是情感;趣,是趣味,即对学生有情,把课上得有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在课堂上老师能真正理解学生,赋予其真挚的爱,便能激起他们奋发向上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学习的内驱力。

    于老师说:“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则,也是爱的主要表现之一。”于老师在课堂上关注每一位学生,尤其关爱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

    在本节课一开始,于老师和学生简单交流后,针对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课堂和引导方式,这是基于学情的课堂。于老师的课堂没有走环节,走流程的痕迹,而是完全跟随学生的脚步,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

    第二课时的写作环节,于老师布置任务后,不断提醒、辅导有困难的学生,于老师的课堂上眼里心里时刻装着学生。在交流环节,于老师请班长指定同学展示,其实于老师是让班长找了一位平常不喜欢作文的同学来展示,通过展示发现,这个同学的习作确实问题很大,短短几句话,语句不通顺,句意表达不准确。

    而这个时候,于老师的第一个问题是:“这封信哪些地方好?”这无疑是对这个学生最大的鼓励和肯定。

    于老师和同学们在对该同学的第一句和第二句做出肯定后,针对第三句出现的语句不通顺,句意表达不准确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指导,让学生明白了哪里不好,该怎么改,为什么这样改,学生有了明确的方向和方法,学习的兴趣自然就有了。

    紧接着,于老师又找了一位程度较好的学生来展示自己的习作,这样的做法非常直观,让学生做榜样,易学易得。有了好的标准,学生再来修改自己的习作也就不是难事了。

    真正的学习兴趣是在知道一点、会一点的时候产生的,是在越来越明白、越来越会的过程中巩固的。所以,课堂的趣味性,既体现在老师的备课和个人素养,也体现在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

    在本节课上,于老师和学生简单沟通后,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的引领方式,引导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不好到好,这个最有价值的过程,就是重情趣的有效体现。

    尊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引导学生从不会到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愿意学,并产生学习、探究的需要和兴趣,这便是“趣”的更深层次体现。

    二、 重感悟

    什么是感悟?说白了,就是把学习的权利教给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读书,自己去领会。

    回顾于老师的每一节课,重感悟是于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环节最突出的一点体现。

    在《给予树》这个课例的第一课时,于老师重点让学生理解“并不宽裕”和“如愿以偿”,在理解词语的环节,于老师是这样做的:于老师先请学生默读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学生通过自读,说出了“这一家生活一般般。”于老师再次引导:课文里是怎样具体地写的?学生很快便找出了相关的句子,于老师从学生的回答中提炼出”一百、五十、二十”,这些数字就是对“并不宽裕”的具体说明,并引导学生明白好多词语的意思在下文中,只要联系上下文就能读懂。

    对于“并不宽裕”这一词的理解,学生是在联系上下文自己读懂的。“好多词语的意思在下文中,只要联系上下文就能读懂”一句话,点石成金,具有规律性。

    紧接着,于老师又用“如愿以偿”来实践验证:于老师先请同学读“如愿以偿”所在的那一段话,学生很快便明白了“如愿以偿”的意思是“愿望实现了。”在此基础上,于老师继续引导深入理解:“偿”是满足的意思,因为愿望实现了,得到了满足。

    于老师继续追问:课文里写的是谁有一个什么愿望?她的愿望是怎样实现的?学生便能用课文中的事例进行了具体生动的解释。

    于老师引领学生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一次次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引导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会阅读。

    引导学生自己感悟,总结学习方法,再在具体实例中实践,这样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这样扎扎实实的学习过程,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想不提高都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6 于永正课例研读《给予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ynoj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