〇、引言
我在听完习惯养成高级营第一天之后,就对个人价值充满了兴趣,之后又看到了永澄老师博客中的《个人成长的本质研究》和《价值的规律究竟是什么?》两篇文章中提到的价值,更是产生了想研究一番的兴趣。这篇文章中尝试讨论个人价值的本质。
一、背景说明
之前看到永澄老师关于成长本质的研究中,提到的“站在价值的本质上思考成长”很感兴趣,又恰逢最近在学习马克思的马原和政经里也碰到了价值两个字。于是在认同“个人成长就是个人价值积累”的前提下,我希望尝试着理解究竟怎样才能“站在价值的本质上思考成长”这个方法论,因为在看到这样的表述时,我也会很好奇,成长过程中的价值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我一直没有看懂。
带着这个问题,我聚焦个人成长的本质研究这篇文章中关于“价值重要性”的推导那部分内容,即:
人是什么?马克思哲学中有一个定义: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就是将社会关系变得更好。这里的“社会关系”、“更好”都是广义的,具体来说,广义的社会关系除了人和人的关系,还包括自己和自己的关系。
如何拥有更好的社会关系?交换!这就是社会关系产生的本质,无论是人和人还是自己与自己,都来自于交换,都是要满足内在的需求。
交换的标的物是什么?是价值,任何事物背后都有价值,金钱、人脉、情感都是价值的外显。
因为“站在价值的本质上思考成长”这个方法论的理论基础是“个人成长就是个人价值积累、从价值现状到价值目标的过程。” 而这个理论又是“来自于我(易仁永澄)多年的感受和体验,同时也来自我对一个问题的推论过程”,对于他的“感受和体验”文章中没有具体体现,而这段推导中诸如“社会关系”、“价值”、“交换”等词给了我些许提示,所以我决定从这些词切入,结合马克思对价值的观点来来分析一下价值。这样子的理论探讨因为缺少类似永澄老师的“感受和体验”等等经验,会有一些谬误,请读者多多谅解。
并且永澄老师在《价值的规律究竟是什么?》中对个人成长的各个价值阶段也提出了十分精辟的见解,特别是其中的“价值负值”、“价值为零”等某些观点对我深有启发,让我对个人价值的推导和理解有了方向。
二、哲学上的价值
1、价值的本质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来看,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它由主体的需要和利益以及客体的属性或性能两方面构成。这样的定义说明价值本质上是一种“主体的需要和利益”和“客体中满足这种需求和利益的属性或性能”的关系(矛盾)。说到价值,就绝对不能离开主体和客体。
2、价值的特性:
1、客观性:客观实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主体性: 要满足主体的需求和利益
3、社会历史性: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价值;
4、多维性(全面性):一个客体中存在多方面的价值。
这四个点结合来看,就是一句话:客观事物是否具有价值及具有何种价值要以人的需求为基准。人也是一种客观事物,所以人是否有价值及具有何种价值体现在能否满足自己或他人的某个需求。
3、人的价值的本质探讨
因此,如果我们说人有价值,就是在说人在某一时刻的某种技能或特质可以满足自己的或他人的某种需求。那么,在一个人处于某一时刻、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时,其自身拥有的所有能够满足自己或他人某种需求或利益的一切才能、属性、以及自身存在,就是一个人的个人价值。随着时间的推进、社会关系的变化,人的价值也在不断变化。这样子的技能或特质所对应的需求应该是多对多的关系。价值越高,说明一个人能满足相应需求的人数越多,正面影响越多。
解释一下定义中的概念
才能:《说文》里对“才”的解释是:草木之初。指的是草木刚刚发芽的那会,还没有或只有少许露出地面;“能”就是指能力。所以“才能”这里指的是自己已经具有的一些能力,但可能还未转换为行动,是潜在的行为。
属性:一个人所拥有的个人属性、地位、个性等等方面的特性,虽然这些特性是通过某些行为获得的,但是它们却不是通过行为来创造价值的。比如说一个小学生当了班长,父母会很骄傲;比如说一个人获得了英语六级证书,那这个证书可以为他找工作带来更多机会;再比如说一个人的性格活泼、幽默,不仅可以在他们找对象时带来价值,也同样可以对找工作带来价值。这也是产生价值的方式之一。
自身存在:人只是因为存在就会产生的价值。这样的价值不会因为他是英雄、罪犯或者碌碌无为而改变。一般来说这样的价值满足的是亲人的需求,比如父母会因为孩子的出生降临而感到欣喜不已,这就是孩子的存在本身满足了父母的需求。当然,当成为罪犯时,他的存在价值可能就是负的了。
根据以上定义,可以推出如下概念
当一个人处于特定时刻、处于一定社会关系时,他一定处于某种价值状态,这样的价值状态也可以理解为价值的性质。
当一个人增加自己的才能,或者改变自己的属性时,那就是在输入正价值量、增加自身满足感,同时也在积累自身价值。当然如果一个人的才能退化,或者属性变坏(比如头衔的变动、撤职等),这时候输入的是负价值量。
当一个人的才能转化为行为、自己的属性满足了别人的需求时,那就是在输出正价值量,增加他人的信任感、扩大正面影响。同样的,如果自己的行为或属性损害了别人的利益或者没有满足他人的需求、没有让他人满意,那么就是在输出负价值量,减少影响力。
若一个人的行为、属性没有办法增加自己成就感,或者感觉自己很少对他人产生正面影响,甚至会产生消极影响,那么他可能正处于负价值的状态。处于这个状态的人,大多属于心理学上的自我效能不足,主要原因可能是一直失败的经历太多,而成功的经验很少。不过呢,由于价值具有多维性,在这个状态对于某些人来说,有时候也是可以输出一些正价值量的。所以即使处于这样的状态,也不是在说一个人完全无价值,而可能是他完全无法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
若一个人开始体验到了跨越障碍的快感,可以持续输入正价值量,但是还没有大量输出正价值量时,那么他可能正处于零价值的状态,这是一个提高自我效能的状态。这个状态的人可以开始认识到自己的能做什么,自己的兴趣所在,从而为自己设定目标了。
若一个人持续地体验着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可以持续输入正价值量,并且也开始大量输出正价值量时,那么他可能正处于正价值的状态,这是一个能够正确认识自身能力、自我效能适中的状态。
这样的价值定义和特性,并不是专指和金钱有关的价值(当然这样的价值包含了政经中说的价值),它是一种主体和客体的矛盾关系。这样的价值是人类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也是制约实践中的主体尺度。
4、自我效能
本节引用内容均是我自己翻译的维基百科上对“Self-efficacy”条目的部分内容,是我认为比较重要的部分。如果有翻译不通顺或错误的地方,请务必指出。
定义:自我效能是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个特定场景下完成任务和达成目标的能力的信念程度。自我效能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
自我效能对行为选择的影响
人们一般会逃避自我效能低的任务,而去选择自我效能高的任务。当一个人的自我效能远高于实际能力,那么他就会高估自己完成任务的能力。当一个人的自我效能远低于实际能力,那么就会阻碍自身成长和技能培养。研究表明:自我效能的最佳水平是略高于自己的能力。
自我效能对动机的影响
高自我效能对动机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高自我效能的人更加可能会付出努力完成任务,并且比起低自我效能的人来说,他们付出的努力可以持续更久。自我效能越高,人就会越积极主动地付出努力。然而,低自我效能的人有时候可以察觉到对陌生领域的能力不足,从而产生学习的动机,而高自我效能的人面对同样的情况,可能就不会事先认真准备。
影响自我效能的因素
班杜拉认为影响自我效能的因素有以下四点:
1、实践经验
实践经验是影响自我效能最重要的因素。成功的经验可以提高自我效能,而失败则反之。
2、榜样人物
对于某项任务来说,我们如果看到有人成功,那么就会提高自我效能;若看到其他人失败,就会降低自我效能。这一点对于不够自信的人影响较大。
3、社会影响力
社会影响力表现在他人对自己的鼓励或否定。否定一个人的能力能够轻易地降低其自我效能,而鼓励他们对提高自我效能的效果却没有那么明显。
4、心理因素
在充满压力的情况下,人们通常都会表现出忧虑的特征:颤抖、身体疼痛、疲劳、害怕、恶心。一个人对自身上述反应的看法将显著地改变自我效能。自我效能低的的人会把这些心理因素归结为能力不足;而自我效能高的人会把这些心理特征当作正常现象。
因此,根据上述概念,我认为自我效能低的人会更倾向于逃避现实、害怕失败,他们可能会因为别人的肯定和否定来评价自己的能力不能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逃避那些自己觉得能力不足的事情,从而一直待着舒适区。但是另一方面,自我效能低的人能够意识到能力的不足,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从这一个方面切入,并且让他们意识到失败是普遍的、是可以转化成价值的信念,那么他们将会飞速成长。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认识到事物运动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它指导我们要持续尝试,不断失败,从事物的这一面到对立面去,之后再回来,不断总结经验,螺旋式上升、曲折前进。不断积累量变,最终才可以产生质变,从一个状态发展到另一个状态,实现质的飞跃。
所以,为了积累自己的价值、获得成长,方法论就是:持续地输入正价值量、增强自我效能;螺旋式上升般地、曲折地增加个人价值;尽可能地输出正价值量,扩大正面影响。
5、价值评价
永澄老师说过评价是基于事实和身份上进行的,结合来看,我觉得他更多的是在说价值评价,这种评价应该就是基于自己的身份(需求)对客观事实的认识,客观事实包括自在事实(没有人为干预的事实)、人的行为、属性以及人的自身存在。这是为认识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关系进行的认识活动,所以做价值评价时,切不可脱离主体、也不能脱离客体,否则就会造成形而上学。
三、政治经济学中的价值
(本节所指的价值是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价值,是政治经济学中的价值。只有出现“个人价值”字眼时,才是指第二节中定义的哲学范畴的价值)
政经中对价值的定义是: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这样的劳动具有二重性,抽象劳动(相当于“劳动的性质”)产生价值,而具体劳动(相当于“劳动的形式”)则是产生商品的使用价值。
这里需要明确两个概念:1、一个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它的有效性/有用性;2、而人作为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也是如此,不过一般用另外一个词:劳动。人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
政经学中若要说人的价值,就必须说到把人看作是“劳动力商品”,这是将人也当成一种“商品”来看。这时候人作为劳动力商品被资本家消费,所以人的劳动力价值就具体体现在他的工资数额上;而资本家要的是人作为劳动力商品所付出的“劳动”,人的劳动就是他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
所以,当人可以被当作劳动力商品被消费时,就可以创造价值(包括工资和剩余价值)了。也就是说,若个人价值中的一部分可以拿来劳动(发挥使用价值),开始交换价值(获得报酬),那么这必定是成长中的一个全新状态,我将其称为劳动力商品状态。这个阶段一般是人开始从学校走出来,步入社会打工之时,需要开始学着处理和同事或者上级之间的人际关系。
活劳动和死劳动
活劳动指的是实际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劳动,比如工厂的流水线工人就是进行活劳动,活劳动只有在你进行劳动时才能产生价值;而死劳动(有时也称为物化劳动)指的是生产的结果,比如科技发明、信息、版权、专利等等一些知识产权,在生产过程结束后,还可以源源不断地为生产者带来价值。
一个人能够进行活劳动的时间是有限的,但是死劳动,也就是自身拥有一些劳动结果,可以带来的价值是不仅仅局限于劳动时间的。
一个人在劳动力商品状态时,最好尽力做出更多的的物化劳动,这是一种通往财富自由之路更容易的方法。我记得李笑来老师也强调过类似的观点,他说过应该要增加“睡后收入”。这就是指的这样的死劳动,可以“躺着赚钱”的方法。
四、从社会关系说开去
(本节所指的价值是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价值,是政治经济学中的价值。只有出现“个人价值”字眼时,才是指第二节中定义的哲学范畴的价值)
永澄老师对社会关系的定义是广义上的,我尝试用狭义上的,即马克思哲学对社会关系的定义来分析。
基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在人与人的层次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里所谓的社会关系总和,范围很广,包括了生产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宗教关系等等。(这里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都是狭义的,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中的概念)其中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我觉得如果这样理解社会关系,它是无所谓好不好的,而只论是否适合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的精神生活。
我们国家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事实上,除非在体制内,我们所能见到的生产关系更多的还是非公有制。就非公有制的雇佣生产关系来说,现阶段一个人所处的地位无非两种:劳动力商品和资本家。
当一个人直接成为雇主,掌握生产资料、并雇佣员工来获取雇员的剩余价值时,这是个人成长中的又一个状态,我将这个状态称为资本家状态。 而想要成为资本家状态,就要经历劳动力商品状态,先给自己积累能够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商品的财富,然后才可以质变为资本家状态。在这个阶段,是以组织的形式来创造价值,因此对内应该处理好和雇员的关系,包括如何管理下属、企业等;对外应该处理好合作企业或竞争企业之间的关系。
劳动力商品状态和资本家状态之间的关系
这两个状态之间并没有高低之分,就一个人能创造的价值来说,性质上都是没差的;而就他的劳动(使用价值)来说,劳动的性质没有差别,而劳动的方式、产生的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有着巨大差别的。例如:一个著名小说家、自由职业者和一个成功的家具贸易公司股东,假如他们年收入相同,那只能说明他们创造的价值是同样的,但是生产出来的产品使用价值却不同,作家(直接地)生产出小说,股东(间接地)生产出家具。小说和家具的使用价值很明显是不同的。并且作家获得的价值来源直接就是他创造的商品价值(版权费),而股东获得的价值来自于雇员的剩余价值(这里排除股东也自己直接生产商品的情况)。
这两者之间没有十分肯定的递进关系,一般想要到达资本家状态,需要先积累属于劳动力商品状态的价值,实际上也可能一个人先到达资本家状态(比如拥有父母积累的价值就很容易做到这点),再去弥补劳动力商品状态要积累的个人价值。一个人也可以一直处于劳动力商品状态而获得极大的价值。
五、总结
根据我的推导,在私有制经济普遍存在的情况下,我所能理解的个人价值成长过程分为五个状态:
1、负价值状态:自我效能低,不能正确认识到自己的才能、属性和自身存在的意义,不敢跨出舒适区,正面影响较少。
2、零价值状态:自我效能开始提升,可以正视失败,跨越障碍,可以明确自己的目标,这是一个持续输入正价值量的状态。
3、正价值状态:自我效能适中,能够断增加自己的才能,让自己的属性往好的方面发展,持续输入正价值量,也可以不断输出正价值量 ,影响力扩大。
4、劳动力商品状态:使用价值开始变现,直接生产出商品,不断积累个人财富的过程,个人价值快速提高。
5、资本家状态:从雇员处获得剩余价值,购买劳动力商品。
第1-3条的价值指的是前文我所定义的个人价值;第4、第5条中的价值指的是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政治经济学中的价值,可以作为使用价值的交换比例。
这五个价值状态并不是互相独立的,而是有交集的。并且1-3条可归为一类,这些价值状态可以贯穿人的一生;而4-5条可归为另外一类,这是人面向社会输出劳动力价值的阶段。我认为一个人处在劳动力商品状态时,也可以同时处在负价值状态、零价值状态或正价值状态中;资本家状态亦如是。但是我认为想要在劳动力商品阶段和资本家状态创造更多的价值,必定要处在正价值状态。虽然越往上的状态个人价值越高,但是要注意价值是有多维性的,也许处在正价值状态,也可能对某些人输出负价值量;而处于负价值状态时,也可以对某些人输出正价值量。
最后附上我制作的五个状态的特点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