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向大家推荐一部17年BBC出品的电视电影——
片名:《死于独特》
全片时长仅61分钟,丝毫不无聊,丝毫不拖沓,足够感人至深。
影片由真实事件改编而成,大部分角色皆有原型。然而也正是因为太真实,它残酷又可怕——
不惊悚也不恐怖,是触目惊心的那种可怕。
海报上的两人分别是影片的男主罗伯特和女主索菲,他们的打扮都极具哥特式特色。
哥特式最早是文艺复兴时期被用来区分中世纪时的艺术风格。
标志性元素:
死亡、恐怖、超自然、深渊、古堡、吸血鬼等。
在哥特文化里,有孤独、绝望、颓废。也有爱与神圣。
2007年,21岁的英国男孩罗伯特和20岁的英国女孩索菲,正处于深深迷恋着哥特风的时期。
他们的穿着打扮都向哥特风看齐:
穿黑色,搭配其他暗色,如海军蓝、深红。
戴银饰。
抹白色的粉底,涂深暗色的唇膏,画黑眼影,画上下眼线。
身体穿孔,代表部位是鼻子和嘴唇。
身上佩戴大量锁链和铁钉饰物。
自我束缚的装饰和恋物癖的服装也不可少,面料是皮革、PVC或者橡胶。
实际上,这种很贴近哥特风的服饰一般运用在舞台上,但不免会有非常迷恋哥特文化的人也穿戴到日常生活中来。
罗伯特和索菲便是。
索菲还编了脏辫,这使她独特且充满了神秘感。
这样的装扮在当地很少见,罗伯特和索菲走在路上会有很高的回头率,被人们议论也是难免的。
“你觉得我们做错了什么吗?”
——没啊。
然而,总有那么一些人是看不惯别人与众不同的。他们喜欢用恶毒的语言、仇视的眼神以及残忍的行动告诉你——
“你不应该这么另类的。”
“这是你的错。”
“你应该为你的独特付出代价。”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与众不同都非常酷,有些人的与众不同就丑陋且恶俗。
但罗伯特和索菲既不恶俗也不丑陋,相反,他们善良又友好。
有人邀请他俩一起玩,他们欣然接受。
有人喜欢索菲的脏辫,想和她合影,索菲爽快地答应。
有人说话冒犯到罗伯特,罗伯特也只是和善地忍耐着、无视着,而不是马上反击。
更何况,索菲和罗伯特非常相爱。
他们在一起的每一天都那么温馨甜蜜,羡煞旁人。
这是美好的一对,人们理应给予他们尊重与祝福的。
再不济,无视他们也行啊,让他们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认真生活,与世无争。
但就是有人“看不惯他们”,要“给他们一点教训”。
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用激烈的话语,挑拨着罗伯特和索菲的情绪。对方越是反对,越是生气,他们越是兴奋。
说说也就算了,他们还想动手。
旁观者,有人懵懵懂懂,有人犹豫不决。
做头儿的呢,用拉拢加上恐吓,使他们成为施暴者队伍中的一员。
他们都是15、16岁的青少年,讲道理,年龄上比索菲和罗伯特要小,然而嚣张气焰比谁都高。
终于,动手了。
他们拳脚并用,把索菲和罗伯特打倒在地,每一次用力,都是对积蓄已久的“不爽”的发泄。
等他们足够爽了,索菲和罗伯特也无力反抗了。
他们知道事情闹大了,怂了,急忙忙逃跑。
与众不同的索菲,闪闪发光的罗伯特,这原本是美好又浪漫的一对,这时候却连声音都发不出了。
被送往医院的时候,他们已浑身都是脚印、伤口、血迹。
还没死去,但能被救活的希望已是非常渺茫……
像索菲和罗伯特这样的情况,在英国不算少数。
在2016年的时候,英国的仇杀案就有七万起,达到了有史以来最高记录。
仇杀一般与深仇大恨联系到一起才合理,可实际上很多案件的导火索都是小事情引起的矛盾。
小偏见、小厌恶也有可能愈演愈烈,之后就到达了打打杀杀的地步。这种现象尤其是存在于在青少年群体中。
国内也有千千万万。
在庞大的数字背后,是伴随无数人一生的阴影——
被排挤、被孤立、被陷害。
争吵打架、校园欺凌、道德绑架……
甚至是谋杀。
“我没有做错什么事,我没有损害到任何人的利益,可他们就是要伤害我。”索菲和罗伯特敢于直视内心、表现自我,这不是他们的错。
死于独特?
实际上是死于施暴者的偏见,死于施暴者的无知。
而那些从众的旁观者,同样残忍。警官去询问他们的时候,他们的回应非常冷淡。
索菲和罗伯特此时躺在医院生死未卜,然而此时他们最关心的还是自己。怕说出真相被报复,于是选择了沉默……
影片的剧情还是比较简单的,但是氛围营造得非常棒。
残忍、血腥的地方看得人不禁皱眉、叹气。
罗伯特和索菲幸福的曾经,更是令人非常感动——
罗伯特爱画画,索菲便安静地陪着她。
索菲喜欢哈利波特,罗伯特便送了她一本《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
他没什么钱,特地等到了午夜,书店打折了才买的。
为此还花光了他所有的钱,公交车也坐不起了。那天是下雨天,他走很远的路回家,浑身湿透。
这样的电影拍出来,明明是提倡大家要少一点偏见,多一友好,然而依然有人看后评论:
“恶心的非主流。”
太可怕了。
其实这部电影很能打动人,很多人都有看哭。
现实中的罗伯特和索菲,的确也是非常相爱的。(影片的最后,有他们的真人合照。)
初遇时他们已经深深地被对方所吸引。
后来倒在血泊之中,他们都奄奄一息了,仍试图伸手保护对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