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25岁,现在慌得很

作者: 传媒庄庄桑 | 来源:发表于2019-07-21 02:00 被阅读2次

                          关于过去

    我25岁,现在慌得很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赢在起跑线”成了一句深入人心的口号。可是仔细想想,这句话有个很大的问题,它让人产生有种错觉,误以为人生都是一样的跑道。

    高考以前,某种意义上,我们和同龄人确实很像在一条跑道上。一群人按部就班地读完幼儿园读小学,读完小学读初中,读完初中读高中,在这个阶段,你很清楚地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知道你明天该做什么,知道下课星期会做什么,知道半年以后你可能会做什么。所以只要按部就班就好,不需要做什么选择。

    迷茫通常是从高考后报志愿开始的,从那一刻开始,人生的选项就不断地递到你的手里:

    去哪个城市?报哪个专业?选择哪个大学?读完本科要不要继续深造?回三线城市的老家还是待在大城市发展?工作要选择什么行业?哪个公司是更好的平台?和谁度过一生?要不要分手?要不要跳槽?什么时候买房?在哪儿买房……你从来没有遇到过的问题一下噼里啪啦的摔在了你的脸上。

    这个时候,你才会发现,原来这世界上的路是带岔道的。真实的人生并不存在一条既定跑道,并不能再跟大部队一起跑了。真实的人生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迷宫。每个人都需要去找到自己的路。

    每一条路都有自己的风景,根本无法像以前那样简单的比较谁好谁坏。

    这就好比人们对年龄有一个刻板印象一样。认为活得长,见识就长,懂得就多,就越厉害。

    因此,人们常喜欢把这样的一句话挂嘴边: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都多。

    关于这个问题,我一直觉得,阅历这东西并不是约定俗成就是由年龄决定的,而是由生活的密度决定的。

    我以前写的一篇文章里说,有好多人看似开始了精彩的人生,其实无非是做着25岁死,75岁埋的机械式重复。

    这段时间你拼搏两三年就可以达到“天花板”,剩下的,数着日头的时间,好比小时候攒弹珠,没什么大用,只会有一种莫名的成就感。

    其实,我们最应该害怕这种喝粥的日子,因为这种生活过久了,就觉得本该如此,粥本身就该那个味。

    人生是一场体验,但并不一定要选择一成不变地过一生。在短暂的一生里,可以看更多风景、认识更有趣的人、经历更多的不曾遇到过的事......

    要是这么想,会有一个好处,不会再把自己和其他人放在一个跑道上比较输赢,而是找到自己想去的地方、找到到达那个远方。

    你也不在会左顾右盼,整天因为谁谁赚得比较多,谁谁的成绩比较好,谁谁混得比我好而焦虑。

    你会追随你自己。

    02

    关于现在

    我25岁,现在慌得很

    20出头的我们,脑子里大多就想着一件事,财务自由。

    我理解,实现财务自由应该是每个人的梦想。可是怎么样才能实现财务自由呢?很残酷的真相是,除了少数高薪群体,大多数的我们即使上班了,也只是靠每个月的死工资续命,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甚至会欠债。被生活克制的死死的,根本不可能实现财务自由。

    财务自由指的不是钱够用,而是指长期不劳动换取报酬,也充裕,好比我们的股票资产,房屋不动产等。财务自由的“自由”意味着不需要为了工资而工作,为了生存而工作。你可以选择你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而不是为生活,向那些你不乐意却又无可奈何要做的事低头。

    所以,在金钱方面,25岁之后要努力慢慢从纯劳动性收入,过渡到有一定比例的资产性收入,甚至完全靠资产性收入实现财务自由。除了知道干活儿升职加薪,还要学会投资理财。

    人际交往方面,我们大多数时候在做的是劳动型人际。什么是劳动型人际关系?举个例子。

    你上学的时候,班里肯定有这样的一个同学。经常拿一些好吃好玩的讨好同学,结果他有好吃好玩东西的时候,大家围着他转,一旦他没有好吃好玩的,大家对他就一下子冷了下来。要是记得你,也会说,这是谁谁谁的谁谁谁,关系拖的八里远。

    但却有些同学,学习好、有什么难题问他,一准给你说得明明白白。虽然从未试着去讨好同学,大家却都喜欢和他玩。时隔多年也能记得住,也是班里所有好处都能落上的好学生。

    类似的情况,成长的过程中碰到过很多。以前不明白这是为什么,后来隐约发现,这两种人社交效率完全不同,可能就像财务自由一样,人缘关系也是一种资产。也可以分为资产性人缘和劳动性人缘。

    劳动性人缘需要时刻维持在劳动状态,也就是得一直处于利益交换的状态。这在大部分情况下十分被动,所维系的关系也十分脆弱。看似拥有许多人缘,可是一旦停止关系的维持,前期的积累也就跟打水飘一样。

    资产性人缘建立在个人的吸引力,来自于潜在的期望值,哪怕你什么恩惠也不施,仍然有好人缘在。这可以是财富、权力、名气、美貌。抽象一点,也可以是才华、品味、性格魅力、甚至趣味性。人人都想攀着你,跟你建立关系。

    当然,除了那些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人,资产性人缘也需要前期积累。毕业以后,要慢慢提升自己的个人价值,靠自己的个人价值吸引资产性人缘,成为别人想认识的人。

    毕竟,我们不能靠靠施恩维系的人脉一直活着,太累了。

    理论递进,工作更是如此。

    其他人焦头烂额找工作的时候,永远有一群人不愁工作。

    是什么让他们在雇佣市场取得主动地位?是稀缺性。普通的人找工作,稀缺的人被工作找。

    我们老说自己辛苦,却挣不到钱,为什么?

    是因为我们的报酬,不是按劳动的辛苦程度来算,也不是按工作的强度来算的。而是按稀缺度来算的。举个例子,环卫工人的工作门槛低、可替代性强,即使工作内容辛苦、工作性质重要,工作强度高,也无法拿到高报酬。生活,重要和稀缺往往是两回事,辛苦程度和创造的价值也不一定成正比。

    按经济学上的解释就是:单位时间的劳动价值由供求关系决定,我们是按能力的稀缺程度来拿报酬的。

    古人说,物以稀为贵,人也是以稀为贵。所以想找到高报酬的工作一定要修炼稀缺的能力。在能力发育的过程中,永远问自己:我是否掌握了一般人不会的技能?在工作中,问自己是否得到了锻炼提升?还是在做无用的机械重复?

    烂大街的“英语四六级证”当然比不上“高级翻译证” 。所以,能否成为稀缺品,就要看你有没有能力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03

    关于未来

    我25岁,现在慌得很

    以后,难免会遇到一群爱横向比较、爱计较的人:偷懒,我为什么不能偷懒,拖拉,我为什么不能拖拉?上班,凭什么我多做事?这不公平,大家拿的一样的工资!家务活,凭什么我就要去做,你不做?凭什么你动我这个那个的......好像这些鸡毛蒜皮的事,少做点,就占来天大的便宜。

    这是一种格局特别小的精明,我们当地的俗话是爱占小便宜。如果有一天,发现周围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把精力内耗,用在算计别人的时候,最好赶紧跳走。因为,他们以为那种精明的斗智斗勇,活得不受气,其实就是一种慢性自杀。

    他们把工作当成计件奖赏、计时奖赏,这是一种很原始的折合方式。格局大的人,更多的会着眼于自己的成长,着眼于自己的能力发育。抓大头防小头。

    所以,尽可能的去吸取养分去成长,为下一次的攀爬,蓄积力量。

    以后,懒成为我们唯一好用的借口,毕竟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谁也审判不了谁。

    毕竟,认为自己懒的更深层意思是:我更易做得更好,只不过我有点懒而已。

    懒的根源其实也在于认知能力受限。

    就拿学习来说,因为认知不足,所以搞不清楚学习有什么用,找不到期望值,所以看不清接受教育和未来自己想要的结果之间的关系,所以,会享受既得利益,不会长期投资。

    我听过一句很有意思的毒鸡汤:别老说自己懒,老把什么都归结为懒,懒其实也很无辜的,毕竟它什么都没做呀!

    “懒”就像我们身上唯一的一块遮羞布。一些差生的家长喜欢说自己的孩子:“我家孩子挺聪明的,就是懒,不肯用功。”所以就算孩子只考了十几分,也仍然可以继续当一个聪明的孩子,因为我的孩子照你的也不差,有差距都是“懒”的黑锅。

    人生真的每一步都作数,今天偷的懒,明天就会变成打脸的小巴掌。

    以前的你,年幼无知,可以理直气壮地迷茫。

    以后的你,孜孜不怠,才可能被生活所善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25岁,现在慌得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hnpl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