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律·落叶
倦倚横波上,孤舟对月听。
朝朝催落木,岁岁看空庭。
风罢秋千索,霜浓四扇屏。
人间萧瑟起,处处是凋零。
1.此诗作为五律,是一首相对较为成功的五律,从起承转合上来看,亦无甚问题。
2.首联写人,以人拓开视角,在切入点上占了先机,一个倦倚道出作者的逸致闲情,虽未拟境亦拟的画面感强烈,这个倦字亦将秋天的那种肃杀感做了铺垫,但首联对句可酌,此句落俗。
3.颔联亦是律诗较为合理的一种手法处理,由近及远,由小入大,看似写实实则写虚的句子,朝朝催落木,是天气在催呢还是作者内心在催呢?读者可咀嚼。岁岁看空庭一句则写的甚好,和出句形成形式上的因果关系,也对这种欲说不说的心境进行递补。
4.颈联开始回转,转至小的角度,不论出句的风还是对句的霜,都是拖出一个中心事物-落叶。读者至此可以感觉到作者强烈的一种情感抒发,妙在作者全部用了侧面描写,不说落叶不说伤感,但落叶的形象如影随形,伤感的情绪跃然字间。
5.来说尾联,尾联相对来说较弱,没有接住或者可以说接的稍许突兀,感觉尾联是接颔联而作,这样一看倒显得颈联突兀,所以尾联上作者可进行修改,颔联和颈联已经将人间的萧瑟描写足够了,此时作者应在尾联上宕开一笔,找一个切入点形成余味。
五律·落叶
偶有西家叶,将风送到东。
不争一处落,只恐四时青。
似卷惊鸿雨,出扶弱柳风。
不经霜雪去,何汇九洲平。
1.首先,此诗角度切入的好,从头开始会感觉新颖的切入新颖的手法,小清新的风格,但是作者或许是律诗创作经验不够丰富,有独特的切入和“清水出芙蓉”般的构思,但读到后面则感觉后劲不够,抑或是后面没有较好的按照起句去进行递补,稍许有种“狗尾续貂”或者越到后面线条越发凌乱的感觉。
2.本诗赞在首联,首联不论在切入角度、艺术手法、字词运用上,都很夺目。我们来看作者的切入点,西邻的落叶将风吹到了东邻,究竟是风送落叶还是落叶松风,落叶带风而动还是风吹落叶在动,虽然这是我们都知道的常识,但作者的切入点就在这里,请大家自行品味,而且首联的那种画面感以及那种强烈的小清新,一读便知乃是心无杂念的少女之笔,首联大赞。
3.颔联承接首联,在此似乎接的有些不明所以,或是说作者没有把首联的风格进一步在颔联进行放大,五律的颔联通常都是对首联进行放大或取一处进行细节书写,当然在此没有绝对的限制,但作者在此似乎没有承接住首联,小清新风味打了对折。
4.颈联,首先我们读诗一定要结合作者所处的地域,此诗作者长期生活在湘南一带,那么诗中落叶与弱柳同时出现也是存在的,当然在北方只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在此不能一概而论,在手法上第一,作者在此没有转开,第二作者在此有无意义重复字“风”,第三作者在此似乎有些浪费笔墨,第四作者开头的小清新至此荡然无存,所以颈联失败。
5.最后看尾联,尾联写虚,出句落了俗套,古今老调也,且和前文不太搭,前文已经限定了作者所处的地域,在此突然说霜雪,似乎有些场景错乱,当然作为拟境来说也行,但仍需要考虑。对句则失败的很,九洲是指河中的九个小岛?那么为何要用九呢?容易和九洲混淆,如果本就是九州的意思,那更是突兀中的突兀,且有与全文不成一体的感觉,且此句句法也有问题。
五律·落叶
千林黄叶老,又是一年秋。
薄雾生深树,残阳尽小楼。
飘零何处落,迟暮个中愁。
满地谁能扫,随风那自由?
1.冰雪笔法越发老道,首先赞一个,整诗读来总体上可见其字词运用、谋篇布局、线条贯穿上都基本无挑。虽说切入点较平实,但好在尾联上进行了升华,且升华的到位,不脱节不突兀,可谓是做到了“线性着陆”。
2.先说首联,首联切入的中规中矩,故而平实,不出新但字词运用上除“千林”不若改成“千山”更合理外,其他都无诟病,三年来,冰雪在这方面的较大提升显而易见,与其长期不断的练笔有极大关系。首联出句写实,对句写虚,一实一虚之间已经点题。
3.颔联,出句生深二字难受否?为何不二次斟酌,不仅影响口感且原本多好的造景被打了很大的折扣,对句虽是老调,但因其字词功底及合理的运用了颔联,显得相当不错,作者对于五律的拿捏已经非常成熟,颔联对于首联的进一步承接和细节放大的作用,作者较为完好的做到了,但生深二字处理失败。
4.颈联,在颔联的进一步对于秋暮天气造景和铺垫之后,颈联开始转回对落叶的描写之中,且因为有颔联的大的景象铺垫,所以颈联如此处理非常的到位,出句虚实并写,在写实上直接点名落叶的最典型特征-漫无目的的飘落,在写虚上寄托个人情感,一语双关,手法独到且老道,在此再赞一个。对句亦沿用出句的手法,似实似虚灵读者在此不由自主产生流连。吸引眼球也,对此在此强调和赞赏作者起承转合上的合理运用。非要说的话,颈联的愁字,因为押韵的关系不得不用了这个字,但此字本不用直接点明,因为这一联已经表述了,如果不用这个愁字会让人觉得浮想空间无限,用了这个愁字让人的浮想顿时跌落。
5.尾联,前面说过,作者此诗在尾联上有升华,落叶谁能扫呢?又是半实半虚的笔法,地上的落叶有风来扫,作者心中的落叶谁来扫呢?对句再次升华,落叶有了风就自由了吗?难道不是再次被风牵着命运了吗?以此喻人,以此见人。作者在尾联的两度升华可以说是此诗的精华所在,此诗也因这一联更上了一层楼。
6.总体来说,此诗优秀,从首联至尾联层层递进,层层升华,虚实结合之间将看见看不见的落叶都表现的淋漓尽致,除颔联的“生深”和颈联的“愁”外,堪称上乘之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