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通途篇
第七章 大乘经典撷粹
第五节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菩萨处胎经》《维摩诘经》
一、《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心清净故世界清净,心杂秽故世界杂秽;我佛法中以心为主,一切诸法无不由心。
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
二、《菩萨处胎经》
佛即问弥勒:心有所念,几念几想几识耶?弥勒言:拍手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识。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识,皆令得度。此识教化,非无识也。
附:
为加深对上述经文的理解,我们择录科学泰斗爱因斯坦和德国量子力学家普朗克的有关论述,并推荐美国超炫理论专家、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加来道雄的三篇代表作。
(一)爱因斯坦
时间、空间和物质是人类认识的错觉。
(二)普朗克
对原子研究最后的结论:世界上没有物质这个东西,所有的物质都是来源于一股令原子运动和维持紧密一体的力量。我们必须认定这个力量的背后是意识和心智,心、识是一切物质的基础。
(三)加来道雄
特别推荐美国超炫理论专家、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被誉为当代爱因斯坦的加来道雄三篇代表作:《超越时空》、《平行宇宙》和《不可思议的物理》,让我们从科学的成果进入佛学的实相。
三、《维摩诘经》
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众生;观于寂灭,亦不永灭。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深入缘起,断诸邪见。
不尽有为,不住无为。
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
无缚无解,不然不灭。
无常义、苦义、空义、无我义、寂灭义。
是空、是无相、是无作为二,空即无相,无相即无作。若空、无相、无作,即无心意识,于一解脱门,即是三解脱门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心净则佛土净,亦入世亦出世,在入世中出世,不二法门。
随顺法相,无所入,无所归。
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我、无我为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
非身合,身相离故;亦非心合,心如幻故。
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
依于义,不依语;依于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于法,不依人。
无明毕竟灭故,诸行亦毕竟灭,乃至生毕竟灭故,老死亦毕竟灭。
修学为空,不以空为证。
若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