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撰写的一部史学名著。该书记载了唐太宗贞观年间的史实,对太宗君臣安邦治国的经验进行了总结。该书在唐代后期乃至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受到历代很多统治者的重视和推崇,近年来,更有以“中国帝王学”名此书者。
从1979年开始,不断有学者撰文介绍此书,并在近年来有继续升温的趋势。对于《贞观政要》一书的研究,也从全面介绍发展到从多个学科进行阐发。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1、对该书及其作者进行全面介绍的文章,这在80年代初多一些;
2、对该书的史料来源、成书时间、版本流传、作者生平事迹等问题进行考证;
3、结合各个学科对该书的思想进行阐发,这类文章在最近十几年居多。
改革开放以来最早对该书及作者进行介绍的是吴枫、瞿林东两位先生。1979年吴枫在《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1期)发表《评<贞观政要>》,该文全面介绍了《贞观政要》的成书、流传,作者生平,该书的内容等。同年,为纪念吴兢逝世一千二百三十周年,瞿林东在《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06期)发表《吴兢与<贞观政要>》一章,对作者吴兢生平做了介绍。
近年来对于此书研究投入精力较多的主要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谢保成和李万生两位学者。李万生先后就此书及作者发表了7篇论文,其中有四篇专门讨论该书的成书时间。他主张此书写成于开元十年(722)左右。
谢保成于2003年出版了《贞观政要集校》一书(笔者所读的即是谢保成著《贞观政要集校》)。这是就此书进行研究的一大成果。在该书以及相关的一些论文中,谢先生对于该书的作者生平、成书年代、版本流传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考证。
关于生平,谢保成先生认为,吴兢生于公元669或670年,卒于749年,对此未有太多争议。但成书时间是自古以来就众说纷纭的问题,也是近年来学术争论较多的一个问题。
谢保成先生经过详细考证,认为:
“经过8年之久反复较量,‘依贞观故事’成为开元初的历史趋势。大约自开元五年(717)始,吴兢即着手编录《贞观政要》,并初具规模,故书前题‘卫尉少卿兼修国史’。开元八年、九年源乾暇、张嘉贞二公并相时,‘命’吴兢‘备加甄录’,于是正式上马撰录。张说入相兼修国史后,二人在志趣、人品等方面都不相容。父丧期间吴兢虽然编成全书,却不愿通过解除自己史职的张说上奏。开元十七年(729)秋,命其撰录的两位‘良相’一个去世,一个罢职,而玄宗正热衷于年年千秋节、岁岁万寿觞,恰逢监修国史又换成新上任的宰相萧篙,吴兢便抓住这一机会写了进书表,连同《贞观政要》一并进呈玄宗。谁料到,进书表极大地扫了‘骄心浸生’的万岁的心,便以‘书事不当’为借口将其贬出京师,于是《贞观政要》的成书上奏便成‘谜’。准此,则历来各说均可得通。”(见《史学月刊》1993年第2期《试解<贞观政要>成书之“谜”》。)
谢保成先生的考证通过对时代局势动荡以及吴兢生平的解读,指出吴兢写此书,有多个稿本,且进书时间屡经蹉跎,前人各说均是抓住某个侧面,因而历来各说均有其合理之处,因此认定该书基本是写成于开元五至十三年之间。
笔者认为,此说较为合理。对于这样一部写作经历复杂的书,没必要执著于做出一个精确的结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