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39. 历史人物、典故1. 美文鉴赏
读学《论语》第八讲处世•下

读学《论语》第八讲处世•下

作者: 幽雅人生 | 来源:发表于2020-12-18 09:40 被阅读0次

    孔子处世之道


    第三大原则  爱憎分明


    人与人的交往,不是无原则的,要“爱憎分明”,“爱憎分明” 要建立在是否符合“仁义” 这个基础之上。

    1.有个学生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


    孔子:“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直报怨:用正直的行为去报答伤害过你的人。

    所谓正直的行为,指要反省自己,别人为什么对你有怨恨,是不是你做错了?

    如果自己做错了,就要像对方道歉;如果自己没有做错,那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要去迁就他。

    怎样报答对自己有怨恨的人?无非有三种可能:

    a. 以怨报怨。不好。

    b. 以德报怨。施之过宽。

    c. 以直报怨。是正确的。

    2.孔子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意:只有那些仁者,他既能爱人也能恨人,爱憎分明。如果爱憎不明,不论是非,不讲原则,这就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伤害。

    这是孔子讲的第三条处世原则,爱憎分明。


    第四条处世原则: 义利之辩


    在社会上生存,面对眼前利益, 自己该怎么办?

    如何对待利益问题?孔子有以下六个观点:


    有说,依据孔子讲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说孔子是 "重义轻利",这是错的。

    喻: 劝喻. 君子可以用义去引导;小人只能用利去引导他。二者只是方法不同,没有"重义轻利"之说。

    1.孔子:“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富贵是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的,贫贱是每个人都不喜欢的。

    孔子从人性的角度,肯定了追求富贵的合理性。

    2. 孔子:“帮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天下国家走上正道的时候,你还处在一个贫穷状态,那是耻辱。为什么?

    因为国家走上正道的时候,你仍处在平静状态,无非两种可能:

    一是不够勤奋,不够努力。

    二是没有本事。

    在这种情况下,自己都不能养活自己,谈什么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做出贡献。这不是耻辱吗?

    孔子从社会的角度,肯定了追求富贵的合理性。

    3.孔子:“富贵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果能够得到富贵的话,哪怕当执鞭之士,我也干了。

    “执鞭之士” :赶大车的人,赶牛车、赶马车的人。

    “执鞭之士”:也指在君王、诸侯出行的时候,为他们在前面开路的人。这群人跟君王诸侯走得比较近,当君王诸侯高兴的时候,提拔一下“执鞭之士”,那不是富贵了吗。

    正因如此,孔子认为 “幸福、富贵” 是追求来的。


    4.孔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如果富贵是通过不义手段得到的,对我来讲就像浮云,没有意义。

    君子求财,取之有道。这是孔子义利观的主要内容。

    5.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chan,富而无骄,何如?意:贫的时候没有献媚恣情,富没有骄傲之色。

    孔子答:“可也”, 意:可以,但没有到最高境界。

    6.孔子说的最高境界是指:“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意:孔子说,安平乐道,富而好礼,这才是最高的境界。

    这里面有两句话:“富而无骄,富而好礼”,是对富人崇高的期许。

    富人应该做到富而无骄,富而好礼,这样可以平添个人魅力,也可增加很多社会和谐因素。

    这是为人第三个方面的内容 “处世” 中爱憎分明、义利之辩原则。


    学习总结:

    • 今天讲为人第三个方面的内容 ,“处世” 中要坚持爱憎分明、义利之辩。

    •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贪不义之财。

    • 在坚持义的智慧中,敢于追求富贵幸福,守道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学《论语》第八讲处世•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ifog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