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这本曾为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的自述书,内心不禁为这么多在敦煌莫高窟研究和保护做出努力和贡献的工作者们油然而生深深的敬意。没有你们不计条件,一心向公;不慕名利,钻研学术;不离不弃,经年累月,守候敦煌。因为一代又一代敦煌人的付出,才让我们宝贵的莫高窟历史文化遗产更广泛,更全面,更科技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你们就是守候这一方的神。
《我心归处是敦煌》这本书中的两个方面让我印象深刻。
【壹】
一是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敦煌莫高窟的工作人员从未因为这个原因停止对文物的保护工作。
敦煌莫高窟没有干净水源、风沙肆虐、医疗资源极其匮乏、住宿环境极端简陋等等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从繁荣大都市来的敦煌莫高窟考古工作人员们能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地进行研究。吃得了苦,忍得了屈,耐得了烦。尤其看到樊锦诗说到几位前辈因敦煌的医疗条件差而错过最佳救治机会,最终不治,令人唏嘘。但敦煌人并没有因为条件的限制,而放弃对莫高窟的研究,因为他们的内心都是光明的,丰盈的,无私的,忘我的。哪怕在十年浩劫的特殊政治背景下,无论身处怎样的环境,被下放到农村养猪、喂牛、担草让不忘自己身上的国家重任,只要一有机会,便和时间作斗争,争分夺秒地抢救文物,不计个人得失,不慕个人名利,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可以称之为 “敦煌精神”吧。
【贰】
二是敦煌研究院的一代代工作者们严谨的科学态度。
当看到进行敦煌文物数字化工作量如此之大时,初期靠人工一张张照片拍,需要考虑不同的角度,光线、温度等因素找到最佳的拍摄方式。拍了成千上万张照片后,技术得以改良,有了视频拍摄的技术,接着又推翻重来。再后来是壁画数字化,为了更好的呈现技术,敦煌研究院的工作人员采取与国外文物保护机构合作的方式,让数字化技术不断成熟,制作“数字敦煌”的资源库……一幕幕画面,一段段文字,诉说着敦煌研究如同慢慢成长的孩童,正朝气蓬勃地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发挥更大的作用。
堪称“大国重器”的一项伟大工程,在樊老的口中云淡风轻,因为这是她毕生的梦想,她在敦煌圆梦。
前段时间看到一则新闻,大意是某地方政府定向招带编的大学生,毫无疑问,求贤若渴。考古工作,向来不是一个吃香的行业,从来也不是一个轻松的行业,更不是一个可以让人大富大贵的行业。在中国众多的考古发现中,有那么孜孜不倦,追求把文物更好地呈现的工作人员,有那么多殚精竭虑想要保护中国宝贵文物的人,有那么多热爱文物,热爱历史,热爱中华文化的文物爱好者们,我想正因为有了一批批这样的人,一代代这样的人,祖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才能得以如此顺利地保存下来和流传下去。而这,还要靠一辈辈中华赤子继续努力,继往开来。
愿敦煌精神永流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