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受欲望支配,欲望不满就痛苦,满足了就无聊,人生如同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叔本华
每个人的生活多半是平淡的,甚至是乏味的。于是乎,我们主动或被动去构造属于自己的意义空间,让我们的生活看起来呈现一种“圆满”的状态,以此来消磨漫长的光阴。
对于主动为之,首次由自己做出抉择,并为之奋进,恐怕非考研莫属了。自小到大,我似乎不是一个有主见的人,也应该是一个不太会拒绝的人,更准确的应该是不敢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的人。
现在呢?我想依旧不太敢为自己的一意孤行承担后果,也就表现的较为稳当,至少在旁人看来。
真实情况呢?
对于是否决定做一件事,我会有很多顾忌,这些顾忌也就成为了自己迟迟不肯迈出第一步的阻碍。
还记得之前选择考研这条路,确实挣扎了许久,不断的收集各种信息,大概估计自己上梦校的可能性,这个过程是极易耗费精力,极易打退堂鼓的。好些时候会很烦自己不痛快的性子,可一旦下定了决心,非要撞到南墙不可。
当下的自己好似又陷入了死胡同,可这回的选择是多样的。考研那会儿只决定开不开始就行,现在是方向都没明确,何谈开始。
好些人都说考研就出结果那一瞬是高兴的,当然前提是上岸了,而后是陷入无止境的迷茫与困顿,不能再认同了。一旦阶段性目标达成,内在构建的一套意义体系也就崩解了,我们只得重新去寻找。
这个过程有一点始终不能忽视,那就是时间的流逝,从来不会等待任何人。如果在这三年里没有再次构建一套自己的意义空间,那我只得被迫去接受社会施与自己的一套意义体系。
尽快工作,结婚生子。工作不一定是适合自己的,甚至另一半也不是自己喜欢的,除了自己,似乎也没人在意,只要我们按时进入这个固定轨道就行。我们追求的似乎并不是自己满意,而是合不合规矩。
一想到这,怎么能不怕呢?
这个暑期过完,还有最后一年研究生生活,总该拥抱社会了,无论以什么方式。这段不长的过渡期,也就显得愈加重要。由于长远方向的不确定性,依旧只能从当下着手,做一些确定性的事。
可这些规律化的日常,时间一久,人就容易产生惰性,可总有人能够克服,日复一日的坚持,这也就是自己与他人的差距。
虽说如此,这两年的研究生生活,还是有一些仍旧值得去坚持和遵守的习惯。
1,不点外卖
点外卖对于大学生而言,似乎是再平常不过的操作了。很多人会想,不就点个外卖,至于吗?
点外卖确实是一件小事,无可非议。可于我而言,点外卖是不仅仅是动动手指的事,一旦开始了,整个校园生活多半搁寝室躺了。寝室在我看来,从来都是休息、放松的地方,很难学下去。
那有人可能会反驳了,点外卖还节约时间,有何不可?
看似节约时间,也确实如此,可节约下来的时间干点啥,那谁也说不清了。吃堂食,看似浪费了更多时间,可当我们走出寝室这个动作发生时,场景也在不断的切换,极容易从原先的沉迷状态中走出来,开始一段新的规划。
去图书馆学习也是这个理,关键是让自己动起来,离开舒适区,这是第一步,有了第一步,一切皆有可能。
2,去图书馆学习
刚研一那会儿,住的是八人寝,铁架床,上下两层都住人,也没办法在寝室学习,只得逼着自己出去学。那会儿,老羡慕住上床下桌的人了,外面刮风下雪也没关系,反正可以在寝室里学。
研二换了寝后,待自己住进了上床下桌,本以为可以安心学习,也不用出去跟别人抢座位,再好不过了。
真实情况如何呢?
人在下面坐着,而且属于私人空间,也就不用顾忌自己的声音或者行为吵着别人了。不一会儿就感觉学累了,放首歌儿,去床上躺会儿,一天天的也就这么给荒渡过去了。
3,上床不带手机
以前,老喜欢睡觉的时候将手机带上床,还灌入许多冠冕堂皇的理由,什么明儿闹钟听不到,闹钟吵到舍友了,就带上床听个歌儿…
结果呢,当然是抱着手机,直至关机为止。第二天自是起不来的,即便闹钟闹醒了,整个人的状态够呛。
床上离了手机,睡眠好了,日常生活也规律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