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代表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光耀千秋

代表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光耀千秋

作者: 桃李不言_a8b9 | 来源:发表于2017-12-27 23:44 被阅读0次

            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电视剧之后《虎啸龙吟》也开播了。换个角度看看编导如何演绎司马懿和诸葛亮之间的纠葛,倒是很期待的一件事。

            说起三国,人们免不了将两位风云人物作番比较。无论出于历史的认知还是“演义”的浸润,多数人认定诸葛亮是正面人物似乎不想听争论了。

            然而,舆论就是这么不可理喻,有褒扬就有贬损。有人在史料中找不到诸葛亮的阴暗面,就认为“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至于“司马懿热”在民间的兴起是否和信奉“成功学”的粉丝增多有关不得而知。

            如果从个人“成功”的角度看,无疑是司马懿胜过诸葛亮。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其实还可以加上散文家、发明家等等。他竭尽所能,终于没能取得北伐中原的胜利,54岁陨落于五丈原,“出师未捷身先死”,30年后连1个儿子、1个孙子都为国捐躯(他只有1个儿子、2个孙子)。所以,“长使英雄泪满襟”不仅是杜甫的感慨!

            司马懿,也是当时杰出的的政治家、军事家,辅佐魏国四代君主的重臣,后期成为实际掌权者。他比诸葛亮年长,却活了72岁,他有3个老婆,9个儿子,26个孙子。最大的“成功”是奠基了西晋王朝。

            然而,自古至今主流社会推崇的却是诸葛亮而不是作为成功者的司马懿。

            《三国演义》主题歌只唱对了一半:“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成败英雄是成了历史,但肯定不是渔樵“笑谈”的资料,历史从来也不会“空”,与“青山”“夕阳”一同流传下来的还有“文化”。

            诸葛亮毕其一生,不只是为蜀汉政权,更为中华民族奉献了重彩浓墨的一笔财富。

            说诸葛亮北伐失败,只能说明他战略目标定位太高。但诸葛亮以一州之力,与十倍之地、五倍之众的“奸凶”相抗衡,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为理想而战,为承诺而死。由此看,诸葛亮成为“大智大勇”的化身是文化凝聚的必然性。

            “隆中对”是诸葛亮最浓重的一笔。诸葛亮为刘备分析天下形势,提出,“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这属于蜀汉立国的战略方针。

            火烧赤壁,周瑜一战成名了,而奠定孙刘联盟的是诸葛亮的外交策略和对战局的精准把握。

            治蜀是诸葛亮的经世杰作。夷陵之败后与东吴重新修好;七擒孟获,平定南中叛乱;推行内政改革,广纳贤才。为发展经济,井盐、冶铁、织锦、水利都设有专门官署加以管理。而诸葛亮最突出的成就是法治。他的从严治国建立在教化的基础上,充满人性关怀。法治历来有三个层次:百姓怨声载道,最低;敢怒不敢言,次低;依法守法,最高。而百姓口无怨言,心有服意,受罚者刑之而不怒,诛之而不怨,这个先秦法家未达到的最高境界诸葛亮做到了,因为他赏罚分明,“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至于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担当,白帝托孤后的忠于职守,辅佐后主“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的尺度拿捏,都是烁古耀今的。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精神已成为千秋之楷模;他三代尽节,一门忠烈,其品德和家风,已成为中华民族爱国的典范。

            可以说,诸葛亮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集大成者,以儒学为核心,兼具道、法、墨等传统文化之精华。他的忠贞和智慧具体表现为忠诚、敬业、自强、公正、廉洁、勤政、淡泊等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和贤臣的所有美德。诸葛亮的名字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传播的是高尚的人文精神,闪耀的是精粹的文化光芒。

            所以,推崇诸葛亮,只能感谢五千年中华文明传给我们善于选择优秀文化的基因。历史选择让诸葛亮光耀千秋,是因为他代表了我们这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今天传颂诸葛亮的事迹,证明中华文化没有断裂,证明我们有这份文化自信!

            勿容置疑,司马懿也是天下奇才。

            司马懿的智慧露出锋芒是在关羽水淹七军,声势“威震华夏”之时。曹操准备向北迁都,司马懿建议利用孙、刘矛盾,运用外交手腕,坐收渔利。孙权果然派吕蒙袭取公安,关羽被俘杀。此计不仅解除了樊城之围,也使诸葛亮原定的两面钳击中原的计划无法实现。

            担任曹叡的辅政大臣时,在擒斩孟达和平定辽东的两次战役中,司马懿作为主帅表现出超凡的谋略和主动进攻的能力。

            在抗蜀北伐的策略上,司马懿基本上采取防守。在当时看,这是成本最低、风险最小的,为此司马懿忍常人所不能忍,为实现既定目标,宁可不为良将之道。

            史料没有忽略司马懿作为“四朝经济臣”的成就,后世拿他和诸葛亮作一番比较也是对他的才智谋略的肯定。今天看,谁输谁赢似乎不重要了,甚至可以说他们的目标有其一致性,那就是为了一统天下。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司马懿的部分肯定,和推崇诸葛亮一样,都是体现人们对和平的追求、对智慧的崇尚。司马懿所代表的文化元素中也有精华。

            但是,司马懿确实是个说不清的人。《晋书·宣帝纪》说他“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军师联盟》中多次出现司马懿练习五禽戏的画面,以及对“心猿意马”(乌龟)的不离不弃,似乎都在喻示司马懿个性的多面性。

            司马懿擅长“知变,因变,应变”,最高境界是“隐忍”。在他的“成功”之路上,智谋多用在保全性命、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上。面对强大的政敌,以退为进,卑微至示弱,欺诈至装病。一旦时机成熟,便一反常态,快、准、狠、绝,充分显示其“狼性”的一面,诛灭曹爽就是一例。

            对于司马懿的业绩和手段,以及司马昭的所作所为,连晋明帝都感到“大惭”。

            史料中有不实之处,民间艺术更有虚构成份,但为什么诸葛亮能留下不朽的形象,而司马懿的形象却不够“光明正大”呢?其原因就是后世对待历史故事的取舍增减,某种程度上反映的就是主流价值观对文化中精华的选择,对糟粕的嫌弃。

            有人说,《军师联盟》等剧是在为司马懿洗白,翻案。从观剧经验看,该剧有看点,司马懿的形象有立面、很丰满,编导绝对不是“翻案”,因为翻案是混淆黑白。至多是“洗白”,然而“洗白”也是证明编导是有良知的,是承认主流文化价值的。

            不管是一个人,还是许多人创造的文化现象,所蕴含的思想、品德、智慧必定能为其归属的集体、社会所接受、所传承。诸葛亮文化,属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必然汗青流芳。司马懿在某些地方吃点冤枉气,也只好算他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作点牺牲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代表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光耀千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iopg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