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里的名篇。该文中,司马迁用他那生花妙笔,生动刻画了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等赵国名臣、名将们的“先进事迹”,给后人留下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廉颇老矣、狭路相逢勇者胜等脍炙人口的成语和典故。
我想,包括本人在内在的绝大多数人,在读这篇文章时,都几乎会把廉颇、蔺相如、赵奢和李牧等人当作主角,把目光更多的投向这几个人。而正是如此,才让我们看到了蔺相如的智勇双全,看到了廉颇的知错能改,看到了赵奢的不徇私情,同时也看到了李牧的骁勇善战。
影视剧中的赵惠文王形象但最近,我再次阅读这篇古文时,却猛然间将目光投向了赵惠文王,看到了一个被我们严重低估的赵惠文王。
赵惠文王名叫赵何,是赵武灵王的次子,他11岁始为王,在位33年。在《史记》里,描写赵惠文王的篇幅极少,即便在《史记·赵世家》里,也是寥寥数笔即作罢,而把大半的篇幅给了赵武灵王以及他所推行的“胡服骑射”。以至谈起战国时期的有为君王,很少有人会提及赵惠文王这个人。
但很有意思的是,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对赵惠文王的描写却多次的出现。而让我感到异常惊奇的是,他的每一次出现,做出的每一个决定,事后都证明是正确的。为此,我通过该文,归纳出了赵惠文王的四大优点:
其一,宽厚待人。
请看下面这段文字:
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原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彊而燕弱,而君幸於赵王,故燕王欲结於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蔺相如在受到赵王重用之前,谨是赵国宦者令缪贤的一个门客。以上这段文字这是缪贤向赵惠文王推荐蔺相如时说的一段话。大意是缪贤曾犯了罪,认为自己与燕王私交好,因此想逃到燕国去。蔺相如则认为他和燕王交好是因为在赵国身居要职,现在没有了职务,且赵强燕弱,燕国势必不敢留下,或许还会将他押回赵国,因此劝他向赵惠文王主动承认错误。他听从了蔺相如的话,后赵惠文王果然赦免了他。
蔺相如因完璧归赵被重用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出赵惠文王是一个宽厚之人,对于能够主动承认错误的人,可以宽恕,不予计较。
其二,慧眼识人。
我们先看以下几段原文: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注:这时的廉颇还未到30岁)。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於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注:完璧归赵)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注:渑池之会)
赵惠文王赐奢号为马服君,以许历为国尉。赵奢於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注:瘀与之战)
在战国时期的赵国,上卿相当于宰相一职,大夫也是高级别的行政官员。
赵惠文王在启用廉颇、蔺相如、赵奢等人之前,他们一没有名气,二则出生低微。但赵惠文王只要看准了就敢坚决委以重任;只要立了功,就毫不吝惜的加官进爵。这种不看出身、“有为就有位”的用人理念在那个年代殊为难得。
将相和其实是由赵惠文王促成其三,刚毅果决。
瘀与之战前,赵惠文王连续问了三年个人对这场战争的看法:
“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於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
初看这段文字,会觉得赵惠文王下不了与秦国一战的决心,于是按照将军的排名次序,连续问了三个人,只是在得到赵奢的回答后,才下定决心,并派赵奢与秦国一战。
但仔细琢磨,就会发现其实并不是这样。
当时,作为赵国排名第一、第二的名将廉颇、乐乘都坚决说打不赢,如果他真的是优柔寡断、下不了决心的话,还会再去征求赵奢的意见吗?要知道,当时赵奢除了在赵惠文王十九年带兵打过一次对齐国小的战役外,十年来根本没有带兵打过战,可以说名气并不大,他的话赵惠文王真的听得进去吗?
因此我认为,赵惠文王其实早就下定了与秦国一战的决心,只是需要一个人付诸实施而已。这就好比当年的朝鲜战争,老毛也是先征求林、粟的意见,但他们不敢打,最后彭德怀敢去,那就派老彭去吧。
瘀与之战一战成名的赵奢同时,派遣赵奢去,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那就是他的能力大于名气。名气小,才容易麻痹敌人,能力强,才能在敌人被麻痹的情况下击败敌人。果然,后来秦军将领麻痹轻敌,被赵奢长途奔袭打了一个措手不及,结果大败而归。以至于我都怀疑,赵奢的战法是不是事先和赵惠文王商量好了的,要不然,他在邯郸城外扎营28天不前进一步,赵惠文王怎么会一点反应都没有?
这样的用人,是不是非常巧妙。
其四,以大局为重。
在赴渑池会之前,廉颇担心赵惠文王被秦国扣留,廉颇对赵惠文王说:
“……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赵惠文王的答复是:
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按理说,这时候廉颇说这样的晦气话,赵惠文王应该十分不爽才是。但意外的是,他很爽快的答应了廉颇的请求。这样就消除了两个后患,一则明确了太子是接班人,赵国不至于为了争夺王位而祸起萧墙;二则有了新王,就断了秦国以此要挟赵国的念头。看看,这是不是充分体现了赵惠文王置自己生死于不顾的以大局为重的优秀品格?
以上就是赵惠文王在《廉颇蔺相如列传》展现出的四大优点,不知道大家是否认可呢?
另外,在《史记·赵世家》中,虽然没有对赵惠文王事迹的直接记载。但这个时期记载下的赵国与秦国、魏国、齐国等强国的战争几乎都是以胜利告终,说明此时赵国的军事实力更是空前强大,这虽然得益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但恐怕与赵惠文王的英明果决也有着很大的关系吧。
不得不说,我们真的严重低估了赵惠文王。
网友评论